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上)

內容來源:卷二十九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五十六年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主持中國國民黨
第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中央評議委員第四次會議講——

要旨
    壹、知恥知病、求行求新:
        一、黨國憂患的檢討省察。
        二、知恥近乎勇。
        三、現代知識階級和教育界的病根:
            專務空言。
            因循苟且。
            保守落伍。
            牽制掣肘。
            打圈旋磨。
        四、「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貳、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與我們成敗的關鍵:
        一、西風東漸的影響——有幸有不幸。
        二、中國維新變法的開端。

--------------------------------------------------P.71--------------------------------------------------

       三、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過。
       四、日本維新成功、中國維新失敗的關鍵:
      日本民族整體純一、中國有滿漢畛域。
      日本學習西方學術知識從根本著手、且有通盤計劃、中國只有皮毛的改革。
      日本能自固其國本、中國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意識。
    參、歷史的印證——戊戌政變的回顧:
        一、戊戌政變與八國聯軍之禍患。
        二、中國維新圖強的再失敗。
        三、匪共毛劉奪權與清代沒落之對照。
    肆、自立自強的起步:
        一、求行:
            摒除不動不行的惰性。
            由一點帶動全面、一人帶動千百萬人。
        二、求新:
            求新是創造的動力。
            以新的知識、新的精神,發為新的決心、新的行動。
        三、求本:
            毋忘立國的傳統精神和基礎。
            一切從根本做起——教育和黨的本務。

--------------------------------------------------P.72--------------------------------------------------

本文

壹、知恥知病、求行求新

    今天是 總理一百晉二誕辰, 總理手創的中國國民黨——本黨第九屈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中央評議委員第四次會議,於此時召開,其意義實至為深遠。
    大家知道, 總理自甲午開始建黨革命,到今天已經有了七十三年;中華民國光榮開國,也已經有了五十六年的歷史。就是個人自民國前四年同盟會時代,加盟入黨,追隨 總理革命,也已經有了六十個年頭;而自民國十七年完成北伐、統一全國、開始承擔國憂黨責,到今天亦已經有了四十年之久;就是自大陸陷匪,本黨與政府播遷來臺,亦已經過十八年的歲月了。
    個人檢討省察,我們革命中躓的原因,主義不行的癥結——亦就是何以國民革命到今天還沒有成功,而且恥痛幽辱反愈見深重?我想以個人檢討省察的結論,提供全黨同志,庶幾使大家都能知恥知病,也都能確認自己對黨的歷史、革命責任之所在。
    本來我們疆土如此其廣,人口如此其眾,而歷史文化又如此其悠久博厚,並且還有著 總理三民主義的思想領導,有著中國國民黨的堅持奮鬥,何以國辱民痛,反日深一日;而我們始終未能實用其力,發展其救國救民雪恥圖強的效果呢?單以對日之戰而言,我們為了保障亞洲和太平洋的和平安全,軍隊浴血苦戰,犧牲在三百萬以上,民眾轉死溝壑,更在千萬以上;雖然結果擊敗了日本,廢除了百年來不平等條約,並且已躋國家於四強之一,可謂於斯為盛!然而曾不旋踵,我們就又遭受到了大陸沉淪的慘

--------------------------------------------------P.73--------------------------------------------------

痛恥辱,我們以聯合國發起人之一的重要地位,今天為了代表權問題,還要在聯合國被人家討論,受人家侮辱,不把我們中華民國看成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是可忍,孰不可忍」?
    再說,我們雖是第一個揭出反共旗幟,且對匪戰鬥已歷四十年之久的國家,但是一般外國人看到我們十八年來,至今尚未能發為「動如雷震」的行動,私底下卻在說「你們天天喊反攻大陸,其實只是一句口頭禪而已」。老實說,我們不但落在時代的後面,還落在東亞其他國家過去殖民地的後面,其恥辱孰有甚於此者?!如果大家能明白了自己所受的恥辱,且有決心必要洗刷恥辱,那這個恥辱適足以為我們興邦啟聖的階梯,所謂「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是也。假如不知恥辱為恥辱,以為恥辱乃僅是黨和領袖的恥辱,對其個人無關,那才是真正的恥辱,所謂「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一無恥,便如病者閉喉,雖有神丹,不得入腹也」!依我看,我們黨政軍幹部,今天一心鶩於個人榮譽的多,而有恥辱感覺的少;有與國家、民族、領袖共其切膚之痛的,尤少之又少;殊不知在整個大的恥辱環境之中,斷無個人榮譽可言,領袖受到了奇恥大辱,難道不是幹部的奇恥大辱?古人說「知恥近乎勇」,實在今天也只要大家肯及時憬悟,切實悔改,這個恥辱,那就是有血淚、有教訓、有價值的恥辱。
    除開知恥之外,就是要知病——尋究出自己的病根所在。實則我們的病根,首在諱疾忌醫,就是有病痛,要裝作無病痛,不但怕人家說你有病,就是自己也不肯承認其有病,即使說,也要關起門來說才好;像這樣的諱疾忌醫,當然談不到反省檢討,即令反省檢討,也不可能真正來求醫求治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和人家一樣進步,馳驅爭先,反而要受到人家輕衊譏刺莫大的恥辱,可以說,這種恥辱,就是我

--------------------------------------------------P.74--------------------------------------------------


們最大病根之所在。
    在近代史中,日本的伊藤博文,曾經有一段話「評論中國清廷政情」說:
    「明治十九、二十年之際(約為前清光緒十二、三年),因中日在高麗駐兵衝突,其武人的領袖黑田清隆,一方面憤日兵在漢城的被清兵所迫而退,一方面以為中國自中法為越南戰爭失敗割土以後(光緒十年),將勵精圖治,就主張先發制人,對中國宣戰」。
    那時首相伊藤對中國的評議,實值得我們回憶,伊藤說:
    「我國現當無事之時,每年國庫尚短一千萬元左右,若遽與中國朝鮮交戰,款更不敷,此時萬難冒昧。至云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直可不必慮。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為變更,則言官肆口參之。雖此時外面於水陸各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緣現當法事(中法戰爭)甫定之後,似乎奮發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後,則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中國所說,又睡覺矣。倘此時我與之戰,是催其速強也。諸君不看中國自俄之役(光緒六年伊犁問題)始設電線,自法之役,始設海軍,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多參更變之事,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即中國執權大官,腹中經濟,只有前數千年之書,據為治國典要。此時只宜與之和好,我國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造海軍;今年我國鈔票,已與銀錢一樣通行,三五年後,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至黑田云:我國非開闢新地,實難自強,亦係確論,惟現時則不可妄動」。
    又有一位英國學者陶納,曾經於民國二十年二十一年,先後來華考察,他在一篇「中國的政治」與

--------------------------------------------------P.75--------------------------------------------------

「中國的教育」中,亦曾經率直地說:
    「中國的文官,知道西洋的政治學說,較多於西洋實際行政,而知道西洋又多於中國。一個外國旅行者,在中國最感奇異的是他所認識的中國人,最不知道的國家,就是他們自己的中國。學政治的知道海牙法庭及美國大理院如何行使職權,比知道中國城市村莊如何辦理地方公事還清楚;學經濟的知道西方的工業資本界及機械農業,比知道門前手工業及郊外農夫的農業還要多」。
    又說:
    「好像中國近代政治的改革,僅限於上層的政府;至於下層,舊的惡習完全保存,此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惡習」。
    又說:
    「中國人相信紙上寫了字就是作了一件事,已成牢不可破的習慣;結果中國的政治以發表宣言為始。在西洋人們有時只講辦法不講目的,中國人則只講目的不講辦法。中國人會議了又會議,起草了計劃以後,還得草擬計劃,報告以後,還得報告,紙張堆積如山,但全無辦事的力量和機械。好像一個機器出了毛病,大家不去修理,反坐下寫一篇機器出毛病論;並通過一個議案,要機器明天行走,這就是中國文學政治」。
    由以上幾段客觀的觀察和議論,就可以找出我們現代知識階級和教育界的病根:
    第一、是專務空言。所謂空言為的是好高,也為的是塞責,要能認真去做,言顧行,行顧言,才是

--------------------------------------------------P.76--------------------------------------------------

實踐。所以說「以後不必望天,應該看看自己腳下的地」;然而,我們卻是空言的多,腳踏實地去篤實踐履的少。
    第二、是因循苟且。一時受過刺激,似乎奮發有為,但待其事稍定,則又因循敷衍,又睡覺矣。即大敵當前,只要敵人一時不動,則以為莫予毒也;敵人一有內訌,則尤其欣欣然,以為敵人血肉潰爛,不亡何待?卻不知自己去尋找出一條真實奮發、制敵死命的路子。
    第三、是保守落伍。誠如伊藤所云:「中國執權者,腹中經濟,只有前數千年之書,據為治國典要」。一切墨守成規,了不知向前推進。而現在我們幹部的腹中經濟,就尤其是既無一本線裝書,好據為治國典要,所學的外國皮毛,也並不知分寸,不知深入,不知結合中國的實際環境去創造一個適合中國需要的組織與制度,而只知抄襲外國,以為時髦。這種抄襲的時髦,實在也就正是一種保守落伍的劣根性。
    第四、是牽制掣肘。伊藤博文說的:「至云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直可不必慮」,何以不必慮呢?因為中國「稍為變更,則言官肆口參之」;「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多參更變之事,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我們的民意代表同志,在播遷來臺的起初幾年,也確實很少「參更變之事」,但事稍定,大家也就跟著的要爭盡言責了。本來言官盡言,這是好事,但言官如不從大體處著想,不以國家民族的長計遠圖為務,不責當事者以長計遠圖,而只唯斤斤於某事於某法無據,某事與某法相戾,只一意於爭權,而根本昧於協力,則「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此豈民意之所望?又豈良知之所許?我可以說,此種牽制

--------------------------------------------------P.77--------------------------------------------------

掣肘的根性不除,則國家復興,絕對無望?
    第五、是打圈旋磨。大家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肯毅然決然負起責任來做,而做也很難期其徹底,所以陶納譏刺我們「中國人會議了又會議,起草了計劃以後,還得起草計劃,報告以後還是報告」,他無以名之,名之為「中國的文學政治」。實在就以往我們黨與政各方面的會議來說,也都是千篇一律照樣有報告,有提案,有政綱政策,有審查檢討,有決議宣言,但是照樣朗讀一遍,發言一番,還要字斟句酌,修了又修,改了又改,這樣議案是確定下來了,會議到最後也「圓滿」完成了,而其中有很多議案,可也就跟著束之高閣,尤其是複雜不易解決的問題為然。過了一個時期之後,如有人問他前次決議和命令如何解決?其實行和解決程度如何?則支吾其詞,不敢肯定作答。其實大家從不注意這些,所以到頭來就一無著落,一定要等到下一次再開會,想起找幾個什麼議題好的時候,才可能被從「高閣」的檔案裏,找出來做個參考,再改頭換面的「錫以嘉名」,重新作為一個中心議題提了出來。像這樣的會議,這樣的議題,對我們的黨,對我們的革命,對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的人民,會產生什麼益處呢?會議如此,其他一切,亦無不可以作如是觀。我們各級黨、政、軍人員,尤其是各級幹部,這樣只知做官,而不知做事的習性,還能望其革命成功麼?你說這可悲不可悲呢?
    伊藤博文形容中國人又睡覺矣, 總理更時常責備黨的同志,說大家的「腦筋都在睡覺」,現在試看一般同志,是不是腦筋還在睡覺?不然何至既不知其恥辱之切,也不知其病根之深呢?就是有一些好

--------------------------------------------------P.78--------------------------------------------------


的,似乎已經覺醒過來,因為積弊已深,積重難返,也還只是在半睡半醒之中,不見其有澈底改革的勇氣,因此其所表現於黨政軍各方面的,也還只是不新不舊,半新半舊,空言泛論,虛矯無實。不惟陶納所批評我們的,三十年以後,仍依然故我,一切未改;即伊藤所譏刺清廷的,以百年以後的今日視之,亦幾乎一仍舊貫,至多也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別而已。因此我們民族和國家,歷代雖然皆有人才,可是由於現在大家的腦筋睡慣了覺,不肯猛然醒悟,去求行求新,不能積跬步而致千里,有人才也就等於沒有人才,有組織也就不能發生力量,一切都是處於一種若有若無的境地。這樣不科學,不積極的黨政組織,其欲不幻滅失敗者幾希!老實說,幻滅失敗都還可以忍受,惟獨這種苟活偷生的奇恥大辱,實難忍受!因為國家即使敗亡了,只要民族大義長昭不昧,革命精神浩然長存,像以色列那樣,雖失國踰二千年之久,最後還是照樣可以中興再盛的。所以我常說,即使國家為敵國外患所侵佔敗亡,只要民族精神、傳統文化,以及國民革命志氣,保存不亡,則國家領土與主權,必有恢復之一日。十八年前大陸陷匪,當時我決心下野撤退,為革命來重起爐灶,就是要保存我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不使喪失,我們只要能厚積民族力量,重振革命精神,就可以隨時光復大陸,復興中華,實行主義的。換言之,國家領土可失,而民族傳統文化與革命志氣,則決不可失,這是我始終不渝的信心。可是經過這樣的恥辱慘痛,我們各級幹部如果還不自知其恥,亦不自知其病,更不自知發憤湔雪;痛切悔改;那這樣無志氣,無血性的人們,就要陷於「無恥之恥」、「病中之病」、萬劫不復的悲慘絕境了。

--------------------------------------------------P.79--------------------------------------------------

    以上我為大家講的,就是第一要知恥,第二要知病。要大家痛切反省,知恥力行,不尚空談,不諱疾忌醫,不因循泄沓。孟子說的「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我們今天就是要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決心和精神,知恥反省,痛抉病根,對症下藥,日起有功。
    所以這次的全會,應該不再是諱疾忌醫、彌縫矯飾的會議,而是全黨同志起死回生、從頭做起的一次會議!也就是大家對 總理負責,對革命負責,對主義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全國軍民負責的一次會議!

貳、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與我們成敗的關鍵

    前面所講的,是說大家應該知恥、知病、求行、求新,現在所要講的,則是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成敗榮辱的關鍵。
    這個十九世紀的形勢,對於東亞民族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最危險的世紀,卻也是一個復興最良好的契機。尤其是自一八四○年之後,西方列強,割據非洲殖民地爭奪分贓,業已近於饜足的地步,因此,他們就把注意力向東方轉移傾注,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和日本。中國因為地大、物博、與人眾,乃又為列強侵略亞洲的第一目標,所以十九世紀的中國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帝國主義爭奪侵略的歷史;而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的亞洲國家,乃就發生了幸與不幸的天壤之分,幸運的國家,復興起來,日本就是一例;不幸的國家,頻遭侵略,蒙受恥辱,中國就是一例。為什麼在西風東漸之後,除印度早已為英國

--------------------------------------------------P.80--------------------------------------------------

殖民地可存而不論之外,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內外的形勢背景相同,閉關鎖國的時間相同,西方文化衝擊的程度和感受相同,維新變法的要求亦復相同,但是日本由維新而興起,而壯大,而駸駸蔚為強國;我們中國,卻是老大如故,落後如故;甚至日本在強大之後,還要和列強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來侵略中國,中國不惟成為了東亞的病夫,亞洲第一等弱國,而且要成為次殖民地,連殖民他的地位都不如了,何日本之幸如此?而我們之不幸又如彼呢?
    講到這裏,就不能不把十九世紀中葉和他下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和中國的情形,簡單的比較說明一下:
    先說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行動,實以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為之厲階。當時船堅炮利的英國海軍開到東方來,已經給亞洲造成了一個天旋地轉的變局,可是當時中國士大夫,對西方進步情形,乃瞢然一無所知,仍然以為「天朝德威遠被」「撫有四海」,「萬國來王」。本來在鴉片戰爭直前,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九月間,英艦兩艘,闖入我廣州內河大虎山砲臺,三日後又駛至黃埔河面,當時兩廣總督盧坤,已經看到了英軍巨艦大炮之利,知其勢不可當,乃不得不報告清廷說:「英人所恃者船堅炮利,不勝對抗,不能取快於一時」。道光卻硃批痛斥,「看來各砲臺俱係虛設,兩隻夷船不能擊退,可笑可恨」!認為「盧坤無謀無勇,咎無可辭,深負委任,盧坤著先行革職留任,戴罪督辦」(盧坤後於道光十五年病死)。到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間,清廷乃令湖廣總督林則徐馳往廣州查辦海口鴉片事件,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二月,曾發諭洋商及英商,繳出鴉片,其餘洋商,皆經繳出,獨

--------------------------------------------------P.81--------------------------------------------------

英商橫加阻撓,後以林則徐等斷然包圍洋商商館,禁絕淡水食物之接濟,並停止貿易,英領事義律不得已,始報繳鴉片二萬餘箱,林則徐則公開予以焚燬。其後四月,又為義律不肯交出槍殺華民兇手事件,交涉再起,義律與英國水師總管士密,率其所部,先後於九龍、穿鼻,與我國海軍發生衝突,於是鴉片之戰,由此而起。英國軍艦二十餘艘——遂以少數艦隻封鎖廣東海口,而以其主力向北——先佔定海,再封鎖長江口,並駛往大沽,對清廷提出五項條件,迫令清廷議和。清廷認為定海之失,林則徐措施失當,即將其革職,乃派琦善繼林則徐之後,充任兩廣總督;琦善一到廣東,即為英軍所敗——英艦攻陷了珠江口的沙角、大角二砲臺,琦善不得已,乃於虎門與英人會議,訂立了所謂「穿鼻草約」,大要為:一、割讓香港;二、賠款六百萬元與廣州開市等條件。道光認為區區四千英軍,琦善亦不能肅清,就要革除琦善的職務,琦善報告說:「英國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所以忍辱接受了英人的要挾條件,道光責怪他畏葸無能,問他英軍船堅炮利,有何憑據?並指斥他「汝被人恐嚇,甘為此遺臭萬年之舉,今又恐嚇於朕,朕不懼焉」!其後戰爭擴大,清兵一再失利,至此道光才知道,「我方器械不精,兵多未練」;「中國之兵,謂有七十萬,若有事之時,未必有一千人足用」;因此痛斥臣下「朕只恨世道人心,何至若是之不誠不實,朕以重任付諸臣,諸臣無不還朕一欺字,再不解是何存心也」?其顢頇可笑,其無知則又可憫也。英國政府早已窺知中國老大虛弱,企圖乘機侵略,乃不肯承認琦善與英國所訂之草約,突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七月,以兵艦十艘,陸軍二千,北犯廈門,復陷浙江之定海、鎮海,佔領寧波,擾及慈谿、奉化;清廷得報,乃派奕經、哈良阿等赴浙督師,次年正月

--------------------------------------------------P.82--------------------------------------------------


奕經發動反攻,結果大敗,英軍乃掠我乍浦,進取吳淞,並溯江而上,進陷鎮江,直逼南京,清廷知無法再戰,遂派耆英與英軍司令璞鼎查議和,至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七月間,締結了南京條約的城下之盟,其內容為:割讓香港,議定關稅與五口通商開市等七項,中國所訂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之恥,實始於此。
    其後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年),復因英人要求修約,和亞羅號商船拔旗問題,以及法國教士被殺事件,英法聯軍,於是年九月開始進犯,砲擊黃埔砲臺,連陷海珠、鳳凰山;十月一日攻陷廣州,英軍進城,縱火焚燒衙署,旋即退去。廣州人民以英軍既退,乃不分皂白,將英、法、美各國商館一概焚燬,於是英法聯軍又於十一月間,開始軍事行動,先佔據海珠砲臺,十四日廣州即繼之陷落。先是兩廣總督葉名琛,竟迷信乩語,絲毫不為戰守之計,卒被聯軍俘虜,送到印度去監禁,瘐死異國,為天下笑。當時大家都嘲弄他「不戰不和,不死不守,不降不走」,說葉名琛是一個「六不總督」。於是廣州自咸豐七年至十年,為英法聯軍所佔,至三年之久。此後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清廷乃派桂良等赴天津議和,訂立了天津條約。咸豐九、十年間,又正當清廷和太平天國戰爭最緊急之時,英法且復有賠償損失,以及天津條約以外之要求,於是清廷狃於上年僧格林沁,對英法聯軍,於白河之役,出其不意,擊沉四艘英法軍艦,及重傷其六艘之勝利,乃下詔宣戰;而英法聯軍,亦就進攻北京,焚燬圓明園,咸豐遠走熱河,又訂下了恥辱的「中英」與「中法」的「北京條約」,約中規定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並割九龍司海岸一部份讓與英國;英法聯軍退出廣州。所謂鴉片戰爭,至咸

--------------------------------------------------P.83--------------------------------------------------

豐十年,乃始告一結束。
    此後十年,即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天津教案驟起,法國本欲藉此以割讓越南為目的,其勢洶洶;清廷乃調換直隸總督曾國藩,而以李鴻章繼之。緣當時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對天津教案態度,開始緩和,乃即不了了之,於是清廷認為此乃李鴻章外交勝利,而李鴻章亦自以為其外交有方矣。再經十二年,即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越南事急,法軍強佔越南之河內。翌年,法越雙方,認定越南為其保護國,清廷乃對法宣戰。光緒十年七月間,法軍又強佔諒山,中法戰爭復起,而法軍乃於九月間,突襲福州,先毀中國南洋艦隊,而後十月間,法軍復封鎖臺灣,其砲擊基隆、淡水者,數月之久。及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我馮子材部,進攻法軍於鎮南關諒山一帶,法軍棄沉其輜重而退。是年六月,中法訂立新約於天津,而越南從此亡矣。法軍所以在臺灣與鎮南關撤退之原因,蓋一為諒山之敗,法國議會,對其政府群起責難,內閣因之辭職;二為英法兩國,為埃及事件,發生衝突,法國畏懼德國,乘機打擊,故對東方不願再見戰爭。然李鴻章乃因此而自鳴得意,認為其在外交上得到了又一次的勝利。(要之此一中法戰爭,乃亦為十九世紀下半期東亞形勢消長的一個關鍵,而且涉及臺灣。現在大家對這一段歷史,或多已忘懷,故特附帶提及,亦可為吾人對外交上之重要參考資料)。
    當時真是清廷腐敗,官吏懵懂,外則敵釁危迫,分割洊至;內則士氣不揚,內治不舉,覆巢之禍,捷於影響。因此一般有血氣、有見解的士大夫和知識份子,如魏源、龔自珍、馮桂芬等,痛國是之日非,懍匹夫之有責,認為「治國之道,在於自強」,而毅然思所改革,於是而有初期的維新自強運動發生

--------------------------------------------------P.84--------------------------------------------------

;或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或主張挽救大局在先改造風氣,雖其主張不同,而其「赴國憂」「求自強」之急則一。這是中國漢族自強維新的開端,雖其事草草不終,而薪盡火傳,我 總理乃組黨革命,於是國民革命,遂於甲午之際,煥然以興。
    再說日本,自一八六七年起,也就是中國的英法聯軍之役以後十年,日本就開始了他的現代化的自強運動,至今剛好是日本明治維新的一百週年。
    大家都知道,日本德川幕府二百二十年的鎖國政策,是一直到一八五三年(即清代咸豐三年),美國柏里將軍率領軍艦直叩日本大門,在東京灣砲轟浦賀港,強迫日本幕府簽訂了安政條約,承認領事裁判權,限制關稅稅率,開放租借地(接著又被迫和英國、法國、俄國、荷蘭訂立了通商條約),日本深閉固拒的門戶,遂從此敞開了。所以安政條約,乃就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的國恥。可是由於日本朝野接受了安政條約的刺激,都能知恥奮發,弗篤弗措,乃就由於德川幕府的沒落,而導致了明治的維新。
    我們知道,明治維新運動,不惟是對列強武力的對抗,也是對西方文化衝激的反應,所以其始有兩派不同的主張。一派主張起而抵抗外侮,那就是所謂攘夷派;一派主張暫不抵抗,厚積國力,徐圖維新,這就是所謂開國派。開國派的理由,就是因為看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清代道光二十年),被英國打敗,一蹶不振,認為日本應以此為殷鑒,主張與外人修好,忍辱圖強。日本的所謂鎖國政策,原本是只和中國、荷蘭兩國來往(因此而有中國哲學和荷蘭學術的輸入),幕府和滿清一樣,思想極端頑固,而且排外甚力,一如美國駐日總領事哈里士所見的:「日本人守『靜者勿動』之格言,過著與世隔絕的

--------------------------------------------------P.85--------------------------------------------------

生活」,後來日本一班從歐洲回來的留學生,如伊藤博文、井上馨、大久保利通等,力言排外必然造成孤立,對日本極為不利。一八五四年柏里將軍又第二次率艦到達東京灣,由浦賀駛往神奈川,幕府深恐美艦向品川進發,直攻江戶城(即今日東京),乃不得不開放下田和函館兩港。至一八六○年(正是清代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時),幕府終於派遣了一個外交代表團,乘坐一艘二百五十噸的小火輪「咸臨丸」橫渡太平洋到舊金山,去和美國簽訂了一項親善通商條約,鎖國政策,至此才完全結束。
    當時日本的知識份子認為列強仍然會伸展勢力到日本來,非銳意改革政治,充實國力,不足救亡。其時日本政權,完全是操之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幕府之手的,日皇還如同傀儡一樣,一點政權都沒有;加之日本當時地方情形,非常複雜,全國雖只有三十七萬方公里(此為明治時代土地面積),卻擁有二百六十多個藩國,割據自雄,而分國如錙銖。因此士大夫和知識份子,認定要改革政治,非推翻幕府不可;要「尊王攘夷」,非「王政復古」統一全國不可;結果由於這一號召,乃就立刻得到了朝野的全面響應,德川幕府卒不得不於一八六七年十月十四日(即清代同治六年,亦即太平天國失敗後第三年),「奉還大政」,日皇乃由西京遷駐東京(江戶),頒布「五誓諭」,以為改革的基礎。所謂「五誓諭」,就是要「廣興會議,萬事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共展經綸。文武一途,下及庶民,各遂其志,以使人心不倦。破除舊來陋習,一切基於天地之公道。廣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明治維新之業,於是遂由此發韌,而日本也由此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明治維新時代的新政,主要乃在——

--------------------------------------------------P.86--------------------------------------------------


    一、將全國二百六十三藩,全部撤廢,改設為七十二縣,使地方封建勢力連根拔除。
    二、頒布憲法,實施了內閣政治,政黨政治,並改革文官制度,制訂法律,樹立了健全的憲政。
    三、改革學制,設置了新式的大、中、小學,提倡科學,獎進人才。
    四、依據立國的條件和需要,仿效歐洲軍制,實施全國征兵,建立了新制的軍隊。
    五、發展實業,以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創造現代化的造船工業,兵工工業,化工工業,冶金工業……,並興辦鐵路、電線,和海運事業。
    以上不過為日本新政之犖犖大者,但是僅只這些,就已經可以看出,日本的維新運動,一開始就是根據科學,從根做起——對於政治、議會、財政、經濟、軍事、教育……乃至預算、收支、會計、監察、以及公司組織等,皆模仿了一套西方制度,嚴格實施,是真正迎頭趕上的,所以在三十年之內,他就得到了顯著的成效。
    大家可以思索一下,日本維新之所以成功,中國變法之所以失敗,實在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第一就是日本民族整體純一。明治維新初期,政治上儘管有新舊不同的意見,也有攘夷派和開國派的爭執,但那只是對於自強維新的見解不同,手段不同而已;其目的在於求國家的復興富強,則並無二致。因此新派既不懷疑舊派,舊派亦並不嫉忌新派,尤其是他們沒有民族的畛域,用能誠心公道,共赴國家之急。戴季陶先生就認為日本維新成功的原因,可以歸結到在歷史上「民族統一的發展能力,已經確實具備」,他說「民族的統一思想,統一信仰,和統一力量,這就是日本維新成功的最大因素」。

--------------------------------------------------P.87--------------------------------------------------

    而當時中國的情形又如何呢?當時滿漢的民族界限十分嚴格,滿人認漢人為「非我族類」之奴隸,排擠之,嫉忌之,奴視之,無所不至!在那個時候,滿人奏報皇室的公文,自稱奴才,漢人自稱為臣,但是在滿人眼裏,漢人乃正是他們的奴才。當時惟有光緒特別重視漢人,而漢人亦樂為之用,但光緒受制於慈禧,形同傀儡,雖其有重用漢人變法自強之心,而卻無自主施政之權;並不如日本明治,於推倒幕府之後,親政用賢,無人掣肘者可比。 總理曾經說過「當滿清政府末年,他們知道自己不能有為,恐怕天下失到漢人手裏,所以他們主張『寧贈朋友,不與家奴』,把中國的領土主權,都送給許多外國人」。實在說,滿人真是不願意政權因變法維新而落入漢人之手的,徐桐就明白表示:「寧可亡國,不可變法」。當時並到處流言:「變法者,漢人之利,滿人之害」。說光緒「破壞中國禮法,使滿人之權勢處於危險地位」。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滿人自然嫉視漢人,特別是排斥漢族的人才。以致李鴻章主張擴大辦理洋務,立即被指目為漢奸;郭嵩燾提倡步武歐西富強之道,就說他「有二心於英國」。其實李章的才識與伊藤博文,雖各有所長,而且很多地方並不在伊藤博文之下,但以當時所處政治環境與國際地緣形勢,大不相同,尤其「北京朝廷之對彼,不但不加信任,且常以猜疑之眼光待之」(日本德富蘇峰評李鴻章語)。所以卒之伊藤博文幸,而李鴻章不幸;日本維新事業有成,而中國變法事業失敗,此亦為其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是日本維新自強,自始政治、經濟、財政、軍事、交通以及科學發展等即有通盤整套的計劃,腳踏實地,貫徹始終的來做。明治維新之始,就舉國上下,一心併力,對內則依據立國之精神與民族之

--------------------------------------------------P.88--------------------------------------------------

傳統,以立憲、舉才、建軍、廢階級、興實業、辦學校,同時而並舉之;對外則保持「東方精神,西方技術」之原則,派遣留學生,學習實用科學,徹底放棄舊式土法,整個吸收工業生產技術,且與列強通聘修好,相互通商,減少外來壓力,復以交涉為手段,以民心為後盾,歷經無數次之困難談判,在三十年以內,就全部解除了美、意、英、俄、丹麥、荷蘭、瑞士……十餘國之不平等條約,成為自由平等的獨立國家。這就是他學習徹底、維新亦徹底的精神所造成的業績。
    反過來看,當時我們中國方面,所倡導的維新格致之道,卻無一而非因陋就簡,看來像是改革,實際則是半新半舊、不新不舊的一種皮毛的改革,根本沒有通盤的計劃,也沒有一定的目標;不但沒有科學的知識,也不認識政治、經濟、教育、軍事與外交要和時代配合同時進步的常識。本來曾國藩和李鴻章是當時新政的中心人物,但是「文正(曾國藩)所定天下大計,僅及於政,而不計及教;文忠(李鴻章)步趨文正,更不知有所謂教者」。改革政治而不以改革教育為根本,這就是沒有現代知識的明證,所以有人批評李鴻章「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當然,曾國藩、李鴻章在當時有新政的抱負和眼光,已屬難能可貴,但他們誰都沒有全盤改革的實權,更何況一切事業,他們都不知注重制度,因之公私不分;甚至李鴻章後來興辦招商局及漢冶萍等廠礦實業,以官督商辦之名,成為其不公不私的組織,對於建設計劃,皆無通盤籌計之可言。所以他們營營數十年,終於不能不深歎「洋務最難措手,終無辦法」!其失敗蓋自亦在意料之中。
    再說中國維新變法的重大缺失,乃在於沒有認識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之重要,不僅沒有人能如

--------------------------------------------------P.89--------------------------------------------------

俄國大彼得那樣,以帝王之尊,化裝為工人到英國去學造船,學機械;也很少有人如日本學者一樣,對西方科學的技術和方法,日以繼夜的悉心研究,一意摹仿。中國人對他中國自己古代的科學成就,固不重視,甚至還鄙視西方科學,說「聖朝崇本德,奇技絀重洋」;說「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說「文儒近臣,不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結果,我們即不得不被譏、被侮為「頑固愚昧之一老大守舊的帝國」。所以日本維新則日強,中國變法則日削,而且落後如故,變亂如故。
    第三就是日本的維新自強,雖事事以歐洲為師,也可以說就是以敵為師,但是日本始終堅持自立求新的精神,並不依賴外援。(雖然,日本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和德國、意大利結成「軸心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得到德國的幫助不少,但在物質方面,並沒有依賴德國。惟日本戰後復興,所以如此之速,要仍得力於德國戰時科學技術援助者為多。當然,日本得力於中國共匪在大陸叛亂,與美國的全力支持和庇蔭,以及韓戰、越戰、相繼發生的關係,才得以全面繁榮起來,也是事實。)大家知道,日本自始就想侵略中國大陸,同時也是以俄國為其假想敵的;明白的說,日本的「攘夷」思想,除侵略中韓以外,主要就在對付北方俄國的壓迫,這就是後來日本國防政策北進路線的由來。所以日本人自己都公開的說:「世界各國,惟有俄國是頂可怕的,是頂能夠妨害日本在大陸發展的」;可知日俄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而且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他們的外交政策,即使是在明治三十五年和英國訂立了對俄國的攻守同盟條約以後,也始終是以日本自己的國力對俄獨立作戰,不依賴英國為構想的。
    但是清廷則毫無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識。學習外國的技術,就丟棄了自己傳統的優點;接受外國的

--------------------------------------------------P.90--------------------------------------------------


觀念,就忘記了自己立國的精神,而且事事都想依賴外人。單以外交來說、就一如日本人所譏刺我們的,始終玩的是戰國策那一套手法,今天聯這一國,明天聯那一國,聯此以制彼,聯彼以制此;本來列國並爭,都有聯絡與國的手段,不過這種聯絡,是要有其可以自立之道的聯絡,是要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聯絡才成。可是清廷的外交政策,絕無自立自強的意圖,只是仰賴這一個大國,對付另外一個大國;譬如說,在日本維新造成了對我們的威脅之後,劉坤一主張聯俄,張之洞主張聯俄,許應騤也主張聯俄,李鴻章更加是以「聯俄制日」為其遠交近攻的外交主要手段。到了甲午戰後,慈禧不思奮發自強,更一意於結好俄國,根本就想把自己置於俄國的保護之下!
    於是乃有光緒二十二年特派李鴻章訪俄,訂立的中俄密約,讓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得以橫貫於中國東北地區,東北從此即成為了俄國侵略中國的根據地!

    於是乃有日俄戰爭,讓日俄公然以中國領土為其戰場,日本勢力,並由此迅速伸入東北,此後日俄雙方即於此共同角逐,也於此不斷衝突,其目的即在其各要獨佔中國。
    這就是說,當時清廷顢頇的、愚昧的聯俄制日政策,不惟未能制止日本的侵略兇燄,反而同時引進了帝俄的勢力,貽國家以無窮之戚!(第二次大戰以後,所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墨瀋未乾,俄共即已公然卵翼共匪,侵據了我們的東北,又進而攘竊了我們的整個大陸,這一段慘痛的歷史,更是大家所要世代引為鑑戒的!)
    所以,我以為要了解日本和中國同時維新與變法,結果卻一成一敗,以上各點,乃是重要的關鍵之

--------------------------------------------------P.91--------------------------------------------------

所在,而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外交政策與手段之高下,亦由此判然以分了。

參、歷史的印證——戊戌政變的回顧

    以上所說的,是中日兩國自十九世紀以來,有幸有不幸的原因與癥結之所在,現在還不妨再帶說一段康梁變法——亦即戊戌政變失敗的教訓。
    先是一般有識之士,懍於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一連串的失敗和恥辱,而且大家又都眼睜的看到了日本這個島國,已經由於維新,而日趨富強,且其勢於我日偪,因此他們確認中國如不及時奮發自強,必至沒落到無法自存的地步。李鴻章就說過:「前者英法各國,以日本為外府,肆意誅求,日本君臣發憤為雄……去年英人虛聲恫喝,以兵臨之,然英人所恃為攻戰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用是凝然不動,而英人固無如之何也。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然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甚至清廷的恭親王奕訴,也大聲疾呼:「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日本蕞爾小國,尚知發憤為雄,獨中國狃於因循積習,不思振作,恥孰甚焉」?及清廷既敗於甲午中日之役,國勢凌夷,更日甚一日,於是康有為和梁啟超輩,遂出而公然倡言變法維新。
    康有為在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原已上書清廷,痛陳列國並爭,非改革不能立國的道理;光緒看了以後,極為動容;但是此時西太后雖說已還政光緒,她卻仍然保有三品以上官吏用舍黜陟的大權,所以光緒雖重用漢人,切望銳意改革,卻事不副志,徒喚奈何!一直到光緒二十三年,德國強佔膠州

--------------------------------------------------P.92--------------------------------------------------

灣之際,康有為再度公車上書,力主「下發憤之詔,先罪己以勵人心,次明恥以激士氣,盡革舊俗,一意維新」,並且要求光緒「採法俄日以定國是,大集群才而謀變政」。惟以康有為當時位不過一工部主事,依例非四品以上官吏,不得覲見,所以一直拖到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才正式得到光緒的召見,並即受命變法,當時一般守舊派大臣都說「祖宗之法不可變」!光緒卻反駁他們「今祖宗之地不保,何有於法」?且表示「朕不為亡國之君,若不予我權,寧遜位而已」。慈禧西太后,於是不得不答應「由他去辦,等辦不出模樣再說」。隨後光緒最親近的師傅大學士翁同龢,贊成變法自強最力者,即解「開缺回籍」「交地方官管束」;同時並派榮祿節制北洋三軍(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衛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直接控制軍權。並準備於陰曆九月,由慈禧西太后帶同光緒至天津閱兵,打算乘機廢棄光緒;光緒知道這個陰謀以後,乃即以衣帶詔給康有為,謂「朕位幾不保,速設法籌救」。其時譚嗣同卻認為「袁世凱久使朝鮮,講中外之故,力主變法」,可能為皇帝之助,於是乃請光緒恩遇袁氏以為應援;八月初一日,光緒召見袁世凱,並破格擢升其為兵部侍郎銜。可能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湖北巡撫,與袁有世誼關係,因此譚嗣同乃敢深夜訪袁,問他知不知道閱兵廢帝的陰謀,並以光緒的密詔給袁世凱看,袁世凱此時居然慷慨陳詞,謂「僕與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僕固願聞也」。譚嗣同至此,就請他保護光緒,「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袁世凱也就答應他說「若皇上在僕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譚因問袁「你和榮祿關係很密切,他待你一向很厚,你又如何處理他呢」?袁世凱笑而不答。隨後袁的參謀,則悄悄的與譚嗣同說:「榮祿對慰亭公(世凱)並非推心置腹,

--------------------------------------------------P.93--------------------------------------------------

而且滿人忌刻漢人甚深,榮祿之於袁氏不過籠絡而已」。接著袁就表示立刻回天津策劃,所以譚嗣同非常放心,以接洽經過,入告光緒。豈知袁世凱第二天乃就馳天津向榮祿告密,於是翌日慈禧立刻幽禁了光緒於中南海的瀛台,並且下令拘捕變法各臣,停止新政。
    本來在這以前,光緒召見袁世凱的時候,即已密詔康有為到上海辦報,政變當日,康有為業已乘坐英國商船重慶號南下,榮祿得到消息,即派軍艦追捕,追之不及,復通知上海方面攔截。上海英國總領事,因為同情中國變法,所以派人乘小船於吳淞口外三十海里處,截住重慶號,以密旨示康有為,密旨上說「康有為進紅丸弒大行皇帝,著即行就地正法」。康有為大驚,準備投海,英人說:「這是不確實的事,我們給你設法」。因邀康有為上船,轉搭在邊的英國瑟理瑞號商輪赴港。此時,梁啟超亦已由日本人駐北京使館保護從塘沽乘坐日本軍艦,東渡日本。惟譚嗣同等「六君子」不肯出京,當時日本人勸譚嗣同出走,譚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建國未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至是六君子解捕就義,康梁亡命,光緒幽辱,戊戌一百零三日之維新變法,遂被袁世凱破壞無餘!
    自然歷史的發展,不一定是循環重複的,但有時卻又仍然有其車塵馬跡可尋。即如現在奸匪毛賊與劉少奇的奪權鬥爭,不就是和慈禧與光緒奪權鬥爭的情形一樣,且又於今為烈麼?

    ——戊戌政變,慈禧禁閉光緒於中南海;今天毛賊亦復禁閉劉少奇於中南海!
    ——慈禧之禁閉光緒,是為的奪權;毛賊之禁閉劉少奇,也是為的奪權!

--------------------------------------------------P.94--------------------------------------------------


    ——慈禧利用榮祿,作為他奪權鬥爭的工具;毛賊也利用林彪作為它奪權鬥爭的工具!
    ——榮祿後來拖出了一個義和團紅燈照,對洋人到處亂殺,並縱令董福祥焚攻使館區,搞得天下大亂;而毛賊也拖出了無數的紅衛兵、赤衛隊,北上告狀,並圍攻俄、英、印尼各國使館,毆打外交人員和新聞記者,破壞教堂,辱及修女,毀滅文物,掃地以盡,邪行惡跡,所謂無獨有偶。這可以說,恰好是一面歷史鏡子的印證!
    今天不同的,就只是慈禧在禁閉光緒以後,無復顧忌,凡是與當時變法有關的,無論其在京內與各省的變法臣民,除在租借地被保護者之外,都被慈禧殺戮殆盡;所以一夜之間,內而閣部大臣,外而各省督撫,即都已重復歸於慈禧掌握,沒有一個不俯伏聽命的。而今天毛賊和劉少奇等的奪權鬥爭,雖然劉、鄧等人皆被其幽禁起來了,但毛賊對於「一大片」擁劉、鄧等人的匪黨委員和書記,匪軍司令員和政委,甚至偽政權組織的部長、省長,並不敢一個一個的趕盡殺絕,而且還想予以懷柔籠絡;毛匪的企圖原本是想姑且先妥協一下,過一段時間以後,再開殺戒,這就是為的劉、鄧的勢力,在匪黨、匪軍、匪偽政權裏面,仍然相當龐大,迫之過急,怕搞出一場難解難分的武鬥割據,甚至爆發一場「內戰」。而劉、鄧這一派則由於有著長期的對毛賊妥協恐怖的經驗,並有著我們政府在臺灣為其後盾聲援,他們決不會引頸就戮的,所以毛劉之間,妥協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時妥協,也決不會再合二為一的,必定會一直鬥爭下去,且必將掀起更慘更烈的鬥爭。即使將來毛賊在臨死之前,也必定會依樣葫蘆,照著慈禧毒殺光緒的老法子,撲殺劉鄧,以同歸於盡,如果毛賊做不到這一著,它是死不瞑目的!

--------------------------------------------------P.95--------------------------------------------------

    前面我說過,毛賊今日之利用林彪,就和當年慈禧之利用榮祿一樣。不過林彪對毛賊究竟能有幾分忠順?毛賊毛婆對林彪究竟能有幾分信任?我始終是懷疑的。本來林彪對劉少奇而言,正是自以為「彼可取而代之」,可是現在周匪恩來又髣佛坐上了劉少奇的位子,林匪和周匪,從前在黃埔時代,就是一塊搞鬥爭出身的,它們兩個人,現在又都和匪偽的「中央文革小組」不和,周匪恩來而且時處於被貼大字報搞鬥爭的地位,所以毛、江、林、周之間的關係,以及林、周之間的關係,亦十分錯綜複雜。實在一句話,今天毛劉的鬥爭,就是毛賊自己在辦後事,毛賊希望在它臨死之前,把劉鄧鬥垮、鬥倒、鬥臭,最後鬥死,但是毛賊這個後事辦得了嗎?劉鄧這一派會讓它如計辦成嗎?林匪周匪與毛婆會相安無事嗎?大家都看得明白,毛賊的路子,已經越來越走到盡頭了!
    這一段話,是由前面講到的歷史,連帶觸發出來的,只是順便和大家一提,亦聊以備作不久將來,匪共內亂變化結果如何,參考資料之一助而已。

肆、自立自強的起步

    要之,我所以為大家特別概略的分析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比較日本和中國維新變法的成敗優劣,就是要大家瞭解日本之所以富強,和我們之所以老大落後的原因所在。同時,也要大家瞭解日本在三十年之內就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的的確確是由於他們能夠知恥知病,求行求新,並致力於科學與工業發展,真能實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的結果。同時也要大家瞭解,日本雖銳意改革,努

--------------------------------------------------P.96--------------------------------------------------

力求新,卻還能始終堅守其本根,不失其民族的本性。而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自立自強,就得積極的求行求新,並且還要求本——這亦就是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
    先講求行——
    我們中國從滿清以來,以閉關自守為自得,且自鴉片戰爭以後,還沒有覺醒,其間雖有少數人警醒了,可以說也還是半醒半睡,而並不徹底,人心蟄伏,思想麻木,自上至下,只是主靜怕動的一個國家。以故一直到今天,最缺乏的,仍然是「動」的「衝力」——就是「行」的精神。因之有的人想振作也振作不起來,有的人則始終茫無所主,有的人則更加是只想坐享其成而已。一般只是上面撥一下,下面就動一下;更何況在上位的人,也多是半睡半醒,缺乏「動」的「衝力」——「行」的精神呢?因此大家做事,就都不免只是風一陣,雨一陣,風雨一過,就又「睡覺」了。
    所謂知恥知病,知了固然好,但單是知還是不夠,一定要大家能動能行,才算是知恥知病。老實說,如果大家還是不能努力的行動起來,黨對於社會自不會發生信用,如果黨的本身不再有生動活力,著實行動起來的話,那問題就會更多;不需要等敵人來攻擊我們,也不需要朋友來警告我們,可能大家早已被自己不動不行的惰性消滅掉了。這樣,豈不就是要成為黨的罪人,成為國家的罪人,成為眼枯淚盡、引領待救,大陸七億同胞的罪人了麼?記得曾經有一位美國學者警告過我們說:「中山先生的信徒,不應該再躲在口袋裏,要爬到中山先生的肩頭上向外看一看了」。這一段話,實在值得我們警惕,也同樣值得我們激揚!

--------------------------------------------------P.97--------------------------------------------------

    現在就正是大家看清民族的危機,體認自己的責任,由一點帶動全面,由一人帶動千百萬人來行!——確確實實的全面行動起來的時候了。
    再講求新——
    求新是創造的動力,因為能新,自能知動,能動才能變,能變才能通,所以湯之盤銘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這就是說,只要新就能創造一切。講到這一方面,我們也未始不可以看看日本,大家知道,日本人時常到各國、各地去參觀遊歷,其實就是去研究人家的長處,有時還會用各種手段去調查、探究,甚至於去鉤深索沉,據為己用。到他一旦發現了人家的長處以後,他就會立刻照著去著手進行;所以外國有什麼新的產品,日本就立刻有仿製品;尤其是一切外國的新學說、新學術、新知識,日本會千方百計的去弋取;外國有什麼新書,最遲不出六個月,日本就都有譯本出售了。他們是為的什麼?就是為的求新,因為能夠儘量的新,才能夠和人家競爭,他學英國造船,就和英國競爭造船,他學英國紡織,就和英國競爭紡織……,現在亞洲地區,造船業、紡織業,都以日本為第一,英國且已退避三舍,其道理就在於日本肯刻意求新——就是他能動能行的原故。
    實在我們復國建國的根本,就在於大家能不能以其新的知識、新的精神,新的技能,發為新的決心,新的行動,一洗其以往固步自封、不求新知、拒絕進步之惡習。如果此一蔽障,不能打破,就必將和前清變法時候守舊的士大夫一樣,「以為舊習可安,不必更張太甚,是雖有起死之方,無救庸醫之誤矣」!

--------------------------------------------------P.98--------------------------------------------------


    大家當然知道,物新則壯,舊則衰,新則鮮,舊則腐,新則通,舊則滯,新則強,舊則弱,新則生,舊則死,這是事物演進的基本原理。孟子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今天只要大家能夠從求新上著力,亦就必能求速、求實、求簡;從革新上著力,亦就必能動員、戰鬥。先能使黨的氣象一新,就能使國家民族的氣象一新,自然亦能「新子之國」了。
    歸結要講的,就是求本——
    所謂求本,有兩重意義。一重意義,是在積極行動、徹底求新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立國優良的倫理和民本的民族傳統精神基礎;另一重意義,就是一切行動和革新,都要從頭做起,亦就是事事要從基本上做起,不要徒務皮毛和形式。
    再說,今天要求行、求新,如其不從根本上做起——依然沒有整個通盤的計劃,也不能腳踏實地,貫徹始終,那其結果,還是只有皮毛和軀殼,並沒有靈魂和精神的東西。實在說,我們國家、民族,乃至每一個人的成敗榮辱,就在於大家能否從根本做起的這一念頭上驗之。
    從根本做起的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大家要把責任心放在第一位,透透徹徹的去想我所擔任的每一件事的根本問題在那裏,找出它的病根以後,只要以責任心為鞭策,研究其中心與重點之所在,從那裏改造起,從那裏著力起就行了。

--------------------------------------------------P.99--------------------------------------------------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