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復國建國的要道(上)

的,似乎已經覺醒過來,因為積弊已深,積重難返,也還只是在半睡半醒之中,不見其有澈底改革的勇氣,因此其所表現於黨政軍各方面的,也還只是不新不舊,半新半舊,空言泛論,虛矯無實。不惟陶納所批評我們的,三十年以後,仍依然故我,一切未改;即伊藤所譏刺清廷的,以百年以後的今日視之,亦幾乎一仍舊貫,至多也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別而已。因此我們民族和國家,歷代雖然皆有人才,可是由於現在大家的腦筋睡慣了覺,不肯猛然醒悟,去求行求新,不能積跬步而致千里,有人才也就等於沒有人才,有組織也就不能發生力量,一切都是處於一種若有若無的境地。這樣不科學,不積極的黨政組織,其欲不幻滅失敗者幾希!老實說,幻滅失敗都還可以忍受,惟獨這種苟活偷生的奇恥大辱,實難忍受!因為國家即使敗亡了,只要民族大義長昭不昧,革命精神浩然長存,像以色列那樣,雖失國踰二千年之久,最後還是照樣可以中興再盛的。所以我常說,即使國家為敵國外患所侵佔敗亡,只要民族精神、傳統文化,以及國民革命志氣,保存不亡,則國家領土與主權,必有恢復之一日。十八年前大陸陷匪,當時我決心下野撤退,為革命來重起爐灶,就是要保存我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不使喪失,我們只要能厚積民族力量,重振革命精神,就可以隨時光復大陸,復興中華,實行主義的。換言之,國家領土可失,而民族傳統文化與革命志氣,則決不可失,這是我始終不渝的信心。可是經過這樣的恥辱慘痛,我們各級幹部如果還不自知其恥,亦不自知其病,更不自知發憤湔雪;痛切悔改;那這樣無志氣,無血性的人們,就要陷於「無恥之恥」、「病中之病」、萬劫不復的悲慘絕境了。

--------------------------------------------------P.79--------------------------------------------------

    以上我為大家講的,就是第一要知恥,第二要知病。要大家痛切反省,知恥力行,不尚空談,不諱疾忌醫,不因循泄沓。孟子說的「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我們今天就是要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決心和精神,知恥反省,痛抉病根,對症下藥,日起有功。
    所以這次的全會,應該不再是諱疾忌醫、彌縫矯飾的會議,而是全黨同志起死回生、從頭做起的一次會議!也就是大家對 總理負責,對革命負責,對主義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全國軍民負責的一次會議!

貳、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與我們成敗的關鍵

    前面所講的,是說大家應該知恥、知病、求行、求新,現在所要講的,則是十九世紀以來亞洲的形勢和我們成敗榮辱的關鍵。
    這個十九世紀的形勢,對於東亞民族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最危險的世紀,卻也是一個復興最良好的契機。尤其是自一八四○年之後,西方列強,割據非洲殖民地爭奪分贓,業已近於饜足的地步,因此,他們就把注意力向東方轉移傾注,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和日本。中國因為地大、物博、與人眾,乃又為列強侵略亞洲的第一目標,所以十九世紀的中國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帝國主義爭奪侵略的歷史;而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的亞洲國家,乃就發生了幸與不幸的天壤之分,幸運的國家,復興起來,日本就是一例;不幸的國家,頻遭侵略,蒙受恥辱,中國就是一例。為什麼在西風東漸之後,除印度早已為英國

--------------------------------------------------P.80--------------------------------------------------

殖民地可存而不論之外,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內外的形勢背景相同,閉關鎖國的時間相同,西方文化衝擊的程度和感受相同,維新變法的要求亦復相同,但是日本由維新而興起,而壯大,而駸駸蔚為強國;我們中國,卻是老大如故,落後如故;甚至日本在強大之後,還要和列強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來侵略中國,中國不惟成為了東亞的病夫,亞洲第一等弱國,而且要成為次殖民地,連殖民他的地位都不如了,何日本之幸如此?而我們之不幸又如彼呢?
    講到這裏,就不能不把十九世紀中葉和他下半個世紀以來,日本和中國的情形,簡單的比較說明一下:
    先說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行動,實以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中英鴉片戰爭,為之厲階。當時船堅炮利的英國海軍開到東方來,已經給亞洲造成了一個天旋地轉的變局,可是當時中國士大夫,對西方進步情形,乃瞢然一無所知,仍然以為「天朝德威遠被」「撫有四海」,「萬國來王」。本來在鴉片戰爭直前,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九月間,英艦兩艘,闖入我廣州內河大虎山砲臺,三日後又駛至黃埔河面,當時兩廣總督盧坤,已經看到了英軍巨艦大炮之利,知其勢不可當,乃不得不報告清廷說:「英人所恃者船堅炮利,不勝對抗,不能取快於一時」。道光卻硃批痛斥,「看來各砲臺俱係虛設,兩隻夷船不能擊退,可笑可恨」!認為「盧坤無謀無勇,咎無可辭,深負委任,盧坤著先行革職留任,戴罪督辦」(盧坤後於道光十五年病死)。到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間,清廷乃令湖廣總督林則徐馳往廣州查辦海口鴉片事件,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二月,曾發諭洋商及英商,繳出鴉片,其餘洋商,皆經繳出,獨

--------------------------------------------------P.81--------------------------------------------------

英商橫加阻撓,後以林則徐等斷然包圍洋商商館,禁絕淡水食物之接濟,並停止貿易,英領事義律不得已,始報繳鴉片二萬餘箱,林則徐則公開予以焚燬。其後四月,又為義律不肯交出槍殺華民兇手事件,交涉再起,義律與英國水師總管士密,率其所部,先後於九龍、穿鼻,與我國海軍發生衝突,於是鴉片之戰,由此而起。英國軍艦二十餘艘——遂以少數艦隻封鎖廣東海口,而以其主力向北——先佔定海,再封鎖長江口,並駛往大沽,對清廷提出五項條件,迫令清廷議和。清廷認為定海之失,林則徐措施失當,即將其革職,乃派琦善繼林則徐之後,充任兩廣總督;琦善一到廣東,即為英軍所敗——英艦攻陷了珠江口的沙角、大角二砲臺,琦善不得已,乃於虎門與英人會議,訂立了所謂「穿鼻草約」,大要為:一、割讓香港;二、賠款六百萬元與廣州開市等條件。道光認為區區四千英軍,琦善亦不能肅清,就要革除琦善的職務,琦善報告說:「英國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所以忍辱接受了英人的要挾條件,道光責怪他畏葸無能,問他英軍船堅炮利,有何憑據?並指斥他「汝被人恐嚇,甘為此遺臭萬年之舉,今又恐嚇於朕,朕不懼焉」!其後戰爭擴大,清兵一再失利,至此道光才知道,「我方器械不精,兵多未練」;「中國之兵,謂有七十萬,若有事之時,未必有一千人足用」;因此痛斥臣下「朕只恨世道人心,何至若是之不誠不實,朕以重任付諸臣,諸臣無不還朕一欺字,再不解是何存心也」?其顢頇可笑,其無知則又可憫也。英國政府早已窺知中國老大虛弱,企圖乘機侵略,乃不肯承認琦善與英國所訂之草約,突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七月,以兵艦十艘,陸軍二千,北犯廈門,復陷浙江之定海、鎮海,佔領寧波,擾及慈谿、奉化;清廷得報,乃派奕經、哈良阿等赴浙督師,次年正月

--------------------------------------------------P.8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