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立國精神(要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先要抵抗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們先要恢復我們自己立國精神,恢復固有的民族性,纔可以挽救危亡,湔雪恥辱,抵抗日本,完成革命事業。

附            錄

        日本武士道述略
                                          一、日本武士道之淵源
    日本忠君尚武之風,由來久矣。其國古時最重祭事,行祭政一致之政治,忠於君,即虔於神也。相傳神代天照大神以叢雲之劍,授其子素盞鳴尊,斬蛇出雲之國,此劍為日本傳國三種神器之一(三種神器為鏡盔劍),亦為武士道精神之所寄託。至天孫降臨,天神又命二十五部之眾,充其護衛,此二十五部糾糾武夫,皆為國家干城。此後日人均自信為此二十五部之後,始終遵循祖父之教訓。
    大伴物部二氏之祖,乃隨天孫降臨者,世為武家,居守衛皇室之職,率士兵,掌兵刑,累代修武事,磨心志,教育子弟,勤勞王事,為子孫之教訓,而日本民族忠君愛國之觀念,亦肇于此。
                                        二、日本武士道之興起

--------------------------------------------------P.613--------------------------------------------------

    佛教傳入日本以後,物部大伴二氏勢衰,藤原氏執政,頗為專橫,紀綱大亂。凡非藤原氏之徒黨,均受壓迫,散之四方,彼等與在郡縣之物部大伴等二十五部之後人,互相結合,在各地稱霸,因有大名小名之稱,各養家子郎黨為私兵團體,是為武家發生之始。其中最著名者,為源平二氏。
    當藤原全盛時代,京師雖極奢華,而地方則盜賊橫行,政府因有追捕使之設。源平二氏為地方之豪族,藤原氏不得已而用之為爪牙,二氏漸以得勢。爾時,皇室及執政公卿之安危,均操其手中,威權高出公卿之上。
    嗣後源平二氏又相爭權,各率武士,互相抵抗,結果平氏為源氏所滅。
    源賴朝創立鐮倉幕府(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率部下武士,崇尚儒道,統治天下,政尚簡易,禮崇儉約,對於武士道之教育,特別注重。源賴朝以武家出身,極端注意武士之精神。其所謂武士之精神者,如盡忠孝,守信,慎獨,內明為人之道,外修武功等,武士以民之師表自命,所謂「為花當為櫻花,為人當為武士也」。武士在家庭所受之教育,尤為嚴格,守「死在刀劍裏,視死如歸,敵人武器刺及面部,為武士之大恥辱」等格言。
    此種武士道教育,影響於當時日本士風至巨,而武士尊重之信條,逐漸為一般人共同遵守之德目。
    此外敬神拜佛思想,亦為武士道之重要部份。日本以神威佛力與武運相提並論,不拘出征臨陣,均須禱告,此風傳至今日。
    繼源氏執鐮倉幕府之大權者,為北條氏,對於武士道之精神,亦特別提倡。

--------------------------------------------------P.614--------------------------------------------------

                                        三、日本武士道之發達
    北條氏末季,常以陪臣肆行廢立,志士兒島高德大聲疾呼曰:志士仁人,殺身成仁,見義不為無勇也。楠木正成等為其所動,競起勤王之師,成建武中興之局。至足利尊氏之亂,正成一門,相率切腹就義(自殺切腹之始),至今日稱為忠肝義膽,誇為武士道之結晶,國民之模範焉。
    楠木正成之訓子辭曰:「予今日不知生死,如予死,則天下必歸足利氏;予令聚一族之眾,守千早城,以一命報天子。汝應始終忠孝,遄還河內,予轉生七世,亦必滅此叛徒云云」。
        楠氏家訓
    一、見利思義
    一、勿諂上輕下
    一、勿厚責於人
    一、勿外道德而內邪心
    一、為善為己,為己為善,雖善亦惡
    一、勿道人之惡
    一、勿報怨
    一、日食珍羞亦必無味

--------------------------------------------------P.615--------------------------------------------------

    一、勿貴異物
        楠氏壁書
    一、立身勿忘君恩
    一、忠臣不怕死
    一、我之生命係君親所賜
    一、學問一生無窮
    日本民族受楠木正成言行影響極大。
    其後戰國時代,(寶町幕府滅亡,中經織田氏豐臣氏執政,至德川家康立江戶幕府後即萬曆三十年約三十餘年間,稱戰國時代),武士多重正氣,其信條為:
    一、對家主不可有逆意
    二、對父母孝對兄弟篤
    三、對朋友仁
    四、出陣勿畏怯
    五、專心勇武
    六、愛護弓馬
    七、身先士卒

--------------------------------------------------P.61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