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正氣

內容來源:卷二十三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三十九年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五月一日在陽明山莊講——

要旨
    一、要繼續革命事業,湔雪以往恥辱,必須立志,就是要立為國家為人民為主義的革命大志。立志要持之有恆。
    二、正氣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力量,正氣是配義與道二種因素而成的。
    三、「自反」工夫,亦就是大徹大悟的起點。
    四、今日惟有以氣節自勵,以廉恥互勉,以救國為目的,以犧牲為志事。
本文
    我們此次革命大失敗的恥辱,不僅是由於一般黨員喪失了革命精神,背叛了革命主義;尤其是因為我們多數將領氣節掃地,廉恥道喪的敗德亂行。我認為這不僅是革命史上無上的恥辱,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莫大的污點。這種污點,就是灑盡了東海之水,亦無法滌除得淨的!因此更覺我們革命軍人在今日的環境中,立志的緊要,是比任何工作更為迫切了。大家須知每一個革命黨員,是代表其革命黨大公無我救國救民崇高的人格;而革命軍人,除了代表其對革命黨的人格而外,還要發揚其奮鬥犧牲救人救世的民族精神。換句話說,就是軍人還要代表其整個民族偉大的人格。如果他做一個軍人,隨時可對敵人屈服投降,或棄職逃避,不負責任,那樣寡廉鮮恥毫無志節的軍人,還能革命嗎?還能算他是一個革命軍人嗎?所以今日我們軍人如果真要繼續今後革命事業,湔雪以往失敗的恥辱,必須先要立

---------------------------------------------------P.231---------------------------------------------------

志。立志以後,方可再言革命。我們軍人立志,究竟要立什麼樣的志?這樣的志,究竟用怎麼樣方法來立?簡單的說,我們革命軍人,就是要立革命的大志。無論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須要立大志。立了大志,方能做大事,成大業,立大功。何況今日的革命,是空前絕後的事業,真是驚天動地旋乾轉坤的大事,更非立志不可。 總理說:「有志竟成」。怎麼樣的東西叫作志?古人的解釋「心之所之」謂之志;就是所謂「專心致志」「凝神壹志」和「射之有志」即「射者於的」。可知志的意義,凡對於這一件事,其內心能夠純一不雜的,貫徹始終的,纔能謂之志。而且其志必有目的的,有意義的,是持久的,是完整的,就是古人所謂「志於道」「志於仁」的志,方得稱為大志。換句話說,這志不是片段的,亦不是局部的,尤其不是為私而是為公,不是為我而是為人,這就是可大可久的大志。這樣大志,就是我們為國家為人民為主義的革命的大志。我們大家是革命黨的同志,必須大家明白這個革命之志的道理,就是必須大家志同道合,向共同的目的,共同的主義,始終如一,生死不渝的,同患難共生死到底,方不失為一個革命黨員,亦不愧為一個革命同志。所以立志的意思,就是要堅定,要持久,不會隨一時的利害所動搖。因之孟子說「持志」,他的意思說,僅是立志還是不夠,必須要持志;就是要將所立之志,持之有恆,如爐鍊丹,如雞伏卵的一樣,時時刻刻要抱持著而不使喪失,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終身之痛。如果立志能如此堅定不移,那其效果之大,乃可「射石飲羽」,就是「志之所向,金石為開」。必須這樣,其志乃能有為有守,亦就可大可久,而後纔能有志竟成了。現在要將怎樣立志的方法講下去,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毋暴其

---------------------------------------------------P.232---------------------------------------------------

氣。」這就是以志帥氣與養氣持志的道理。因為以志帥氣,故志之所至,氣即隨之,然其氣雖隨志而至,但必須時時存養調息,勿使之暴發,乃能有益於其志,能使之堅定持久,而不為所動,否則就要以氣動其志了。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的意思。故要立志堅定,必須平時常惺惺地存養其氣,而不為外物所動,以輔持其志,這就是養氣以持志的道理。但是這養氣與持志的工夫,決不是一時一刻所能做得到的。所以孟子又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這段話「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的解說與句讀,古人各有不同,有人以「正」字為「亡」字之誤,以為古人刊字,往往長短大小的尺度分寸不能一律,故常有一個字拆析為兩個字的。如以「正」字為「亡」字之誤,再與其下文一個「心」字拼合起來,就成為「忘」字,故讀「必有事焉而勿忘」。下面再續一句,「勿忘,勿助長」。這種文句在古文里是很多的。據我個人之意,以為這「勿正」的「正」字,照現在慣用的新名詞「主觀」來解說,就更適當。即照原有句讀,亦不必另作解釋了。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就是志之所在,要常惺惺地保持著,但勿用主觀,固執成見,來武斷一切。至於「勿忘,勿助長」,就是要此心定靜安慮,勿怠勿忽,不慌不忙,必須持之有恆,亦不可以為這事無益,而就棄之如遺,完全忘掉,不再去想他人。再明白些說,這兩句話,都是為上文「持其志毋暴其氣」作註解的,所謂「必有事」與「勿忘」,就是「持其志」。「勿正」與「勿助長」,就是「毋暴其氣」。這樣對於「勿正」與「勿助長」的意義,亦就更可容易了解了。例如這次革命的失敗,大家認為本

---------------------------------------------------P.233---------------------------------------------------

黨是已經完了,不能挽救,就灰心起來,一丟了事,這樣就無異於種了苗而不去耘它,聽其自然作罷,這種「以為無益而捨之」的消極態度,亦同「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犯了同樣毛病。至於「揠苗」的解釋,說得更淺顯些,就是「拔根」。因為有許多求成心急的人,只要對於其事,求有速效,那就不惜斫喪根柢,逞快一時。易言之,這「揠苗助長」,就是「忍性害理」的所為,其原意本想求其速長,而其結果則反速其亡,所以孟子說:「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這種「助長」與「捨之」的所為,其最後的結果,若不是暴氣動心,就是灰心喪志,決非持志養氣之道。只有根本失敗,徹底為敵人滅亡,那就永無翻身之日了,這樣無志氣沒出息的傢伙,還能革命嗎?總之,做革命大事的人,必須要持志有恆,尤其是在危急之秋,橫逆之來,更要安之若素,履險如夷,一惟義之是從,而後乃能以志帥氣,就能求心而不動心了。
    現在再講「養氣」的「氣」字意義,氣有各種不同之氣,現在最普遍而為人所週知且與人人生活有密切利害關係的氣有二種:一種是養人的,為空氣;一種是害人的,為毒氣。而其在我們革命成敗與民族優劣有關的氣,亦有二種:一種是正氣,一種是邪氣。我們今天所說的當然是正氣,以及人生不可須臾離開的空氣。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當然是指正氣,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力量,其效用的偉大廣博,惟有充塞大地的空氣可以與之比擬。大家知道這大地的空氣,是由氧氣、氮氣、氬氣,以及極少的氛、氪、氦、氙等氣配合而成的,其成份多寡不可稍有差異,否則就會變成毒氣,或比毒氣更壞,能使宇宙萬物窒息,乃至於滅絕。我們人類之於正氣亦復如是,如果民族或個人沒有正氣,或其國民的生活行為

---------------------------------------------------P.234---------------------------------------------------


,皆於正氣有所虧損,那這個民族與國民,就要變為非人的禽獸,而其國家社會,亦將成為洪水猛獸的世界,即使其尚能存在於人世,也就等於死亡了。正氣是怎樣構成的?就是配義與道二種因素而成的。這二種成分,亦猶氧氮氬等之於空氣配合而成的一樣重要。故我以為孟子所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幾句話,照現在的解釋,很顯明是以空氣來比喻正氣,孟子是以充塞天地之間的空氣來比喻人類浩然之氣的偉大廣博的。亦可以說在物謂之空氣,在人謂之正氣,這氣的力量及他的效用如何,我們亦應該加以說明一下。大家都知道氣之為物,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食之無味,而擊之無痕的東西,似乎毫無力量可言,但其氣一經作而興起,則能無堅不破,無物不摧,任何物力不能抵抗他,更不能消滅他。而且天下萬物,皆不能須臾離開他,這氣的力量之浩大,實在是無法估計的。大家知道,現在物理學中的蒸氣與電氣各種物質的原動力,其力量已經夠大了。但是這種蒸氣電氣等氣,仍是有限量可數的,決非正氣及空氣所可比擬。這正氣與空氣的力量,真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這比現代原子能的效用,真不知道還超過幾千萬倍),這氣之為用,真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東西。所以孟子稱之為至大至剛,以形容其力量是不可限量,亦無可比擬的。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所說的「是氣所磅著,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這就是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倫理、綱常所賴以生存發展,綿綿穆穆的傳統精神,亦就是「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宇宙不能磨滅,人生不可或缺的孟子所謂「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乃是配義與道而成的,這裏應該特別注意的,為何

---------------------------------------------------P.235---------------------------------------------------

只說配義與道,而不說配道與義?須知這義與道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指道為體而言,因為義亦有各種廣狹不同之義,所以其義必須能配合於道,而後方能謂之正義,不致誤認其「非義之義」而為其義,因為他是這樣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故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是不會退縮,亦不會有所恐懼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無是餒也」的意思。我們為人,只要秉持著這種浩然之氣,事事皆能配義與道,那無論到如何危險失敗,乃至於生死關頭,就不會氣餒,亦就不會灰心,更不會喪膽落魄了。因為其能不喪膽落魄,所以就無所畏懼,無所疑慮,而惟視義之所在了。惟有這樣,纔能「只見一義不見生死」,這就是正氣,這正氣所在,就是人生打破生死關頭的不二法門。我們所以認為人生立志為學,皆以養氣為第一重要工夫,亦就在此。
    怎樣謂之「義之所在」,和怎樣謂之「只見一義」?這就是要看大家的認識如何了。如果大家認識能夠徹底,那就自然知道什麼為「義之所在」,什麼「非義之所在」?這樣就能「只見一義不見生死」了。怎麼認識才能徹底,這就在於你「自反」的工夫如何?孟子解釋大勇,就是在人能「自反」。「自反」的意義,就是能判別義與不義,亦就是我們 總理要我們革命軍人,能辨是非、別利害、識順逆、明生死的道理。這所謂辨、別、識、明四者,就是認識徹底的所在。尤其是我們軍人要有大勇,必須要由「自反」工夫做起,這「自反」工夫,亦就是大徹大悟的起點。孟子所謂:「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這「縮」字釋義,原注:「縮」,直也,與俗語所謂「理直氣壯」之「直」,亦就是同章裏「直養無害」之「直」,同一意義。我對此以「縮」釋「直」,不敢有所異議。但我以為同節下文

---------------------------------------------------P.236---------------------------------------------------

所說「曾子之守約也」句,這「約」字解釋「縮」,亦就是「博而約」的「的」字,似乎更易了解。可說這「守約」的「約」字,簡直是為直接解釋其上文「縮」字而設的,亦無不可。所以我以為縮,即約也。如果人能「自反」,必能了解其義與不義之後,乃能惟義是從。這就是約與義,亦就是孟子所說「集義所生」的「集義」,孟子說明由內心「集義所生」的浩然之氣,決非任何外來之物所得襲而取之以動其心的,這就與義為外來而非內發的告子,其以外物為主的唯物主義者哲學思想完全不同了。孟子乃以「襲而取之」一語,譬諸偷襲他人財物視為己有的盜匪,以批評告子的忘本逐末,認賊作父的唯物主義者。這亦就是今日只重物質,鄙棄心靈,不知道義為何物的共匪奸偽之徒,極其所至,雖出賣其自己的國家民族,毀滅其自己的文化歷史,亦在所不恤。到了結果,便成為洪水猛獸。這種奸偽之徒,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未有不為正義所克服的。否則,人類社會就要變成禽獸世界了。惟能「約於義」的人,就不是這樣了。如其認為這件事,非義之所在,那無論其是什麼人,即使其是一個粗布大衣的莽漢,或是一個求食的乞丐,對我傲慢無禮,甚至侮辱我,我亦不會暴怒動氣。不僅不動氣而且反要戒慎恐懼,起了敬畏之心,以其直在彼而曲在我也。但是要做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的地步,我認為這是人生修養最高尚最難能的「克己」工夫,須知這「吾不惴焉」的守約——克己工夫,比之「吾往矣」的守氣工夫,其難易深淺真不知道要超過幾多倍。所以孟子特將「自反不縮」句提在「自反而縮」句之前,亦所以說明其下文所說守氣不如守約的偉大。這只有孟子對於自反工夫真正有修養,真是能修養到至大至剛的人格,纔能理解這個精義。否則說義明氣,決不能透徹至此,由此大家更

---------------------------------------------------P.237---------------------------------------------------

可知道這「自反」工夫是如何重要了。因為只有能這樣「自反」於義與不義的人,乃能對不約於義的事,不動氣,不發怒,那對約於義之所在的事,亦就能勇往直前,雖千萬人亦無所畏懼,而必與之鬥爭到底,此即「自反而縮」,亦就是「義無反顧」的大勇。這樣大勇惟有「自反」者能之,亦惟有能如此「自反」的人,無論遇到如何失敗悲慘,危險困難,就是至於死亡,亦不能撼動其決心。這即是孟子所謂「不動心」。我個人對於每次失敗之至,橫逆之來,常以二語自勉:「自反而縮」與「求心而不動心」。即求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順,則一切生死成敗都能置之度外,泰然自得了。這就要在大義所在,大節所關的時候,能夠認識徹底,乃可以達到人所謂「窮理知言則知止,集義養氣則有定」的地步。凡事能到「知止」與「有定」的時候,那就無所謂生死,而後乃能克服一切了。
    現在要講我們革命軍人和革命黨員要徹底認識的是什麼?就是先要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自己的什麼?就是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主義、歷史、文化以及我們自己的職守和責任所在;就是要對我們自己所認定的主義以及其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歷史、職守和責任等,凡義之所在的一切,就都要始終不變,生死不渝的,不惜為他犧牲一切,來愛護他,保全他,拯救他,乃至貫徹到底。換句話說,就是不苟免、不怕死、不投機、不取巧。亦就是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吾人之頭可斷,吾人之骨可碎,而吾人之志之節,則決不可為人所奪,孟子所謂:「所欲有甚於生者」與「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文天祥所謂:「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這都是操持志節,到了生死利害關頭,決不願有所虧損的表現。這種表現,就是由我們中華民族正

---------------------------------------------------P.238---------------------------------------------------


氣集義所生的氣節。這氣節亦就是我們 總理所傳授給我們的「不成功便成仁」大無畏的傳統精神。革命軍人必須對這革命傳統精神,徹始徹終,堅持到底,然後才有「疾風知勁草」、「時窮節乃見」的泣鬼神動天地的悲歌慷慨革命事蹟的表現。 總理常常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的行動和氣節,來做我們革命軍人的模範。我們身為革命軍人,今日革命失敗到了這個地步,軍人的恥辱亦到了這種無以復加的時候,大家就應該認識此時是什麼時候了。我認為此時正是文天祥所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軍人下決心的時候了。我以為我們革命軍人,今日惟有以氣節自礪,以廉恥互勉,以救國為目的,以犧牲為志事,志之所向,義無反顧,方能於事有濟。不然如同過去的軍人,上官傷亡而不知護衛,友軍垂危而不知赴援,國家危急而無捐軀盡職之決心,人民陷溺而無悲憫赴義之勇氣,臨難而倖求苟免,見危而不知授命,尤其是被俘而屈,不能殉節,以及被俘而為匪釋放生還,靦顏人世,這種氣節掃地,廉恥蕩然的「降將軍」,不知其活在世界上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只有貽笑中外,忝其所生,玷污我們革命歷史而已。這種人就是不知「自反」,所以他對於氣節廉恥,亦皆茫然置之,就是對他自己的國家民族及其主義,亦無所謂了。若問他本身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及其職守與責任何在,那他更莫名其妙了,這就是不認識他自己的結果。這種人既不認識他自己,當然亦不知天下還有羞恥之事,這於禽獸何異?我們革命黨員和革命軍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與漢奸共匪者,就是知廉恥,重氣節而已。我常說:「主義不行,黨員之恥;共匪不滅,軍人之羞。」故革命軍人欲消滅共匪,完成主義,必須知廉恥,重氣節凡是重氣節的人,必能別順逆,明生死;知廉恥的人,必能辨是非,明大義。只要其能明大義,知生死

---------------------------------------------------P.239---------------------------------------------------

的人,只要其義之所在,則其任何犧牲亦在所不惜了。這都是要有「持志」「養氣」「自反而縮」的工夫,方能養成這樣至大至剛的大勇——大無畏的精神。故胡文忠(林翼)說:「將以氣為主,以志為帥。」又說:「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一片肫誠,以浩氣舉事。」曾文正(國藩)說:「獨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骨嶽血淵之中。」大家看這些話,就可知道他們對於自己的職守與責任的認識,是如何徹底了。這些軍人的志節,都是從養氣持志自反而縮的工夫上所得到的。我們今天如不想雪恥復仇反共抗俄則已;否則,這樣重大的責任,偉大的事業,自然必須從新自「立志」「養氣」「勿忘勿助長」做起,方能擔當我們國民革命軍今後第三任務。我們大家必須有如此從頭做起的認識和決心,真能做一個仰不愧、俯不怍的革命軍人。以先烈的行動,先烈的精神為模範,養成不成功便成仁的氣節。我相信這樣不僅對共匪雪恥復仇的目的可以達到,就是我們革命第三任務亦必能完成。何況我們今日還有這樣的基礎和憑藉,比之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赤手空拳手槍炸彈的時代,其力量不知要超過幾千萬倍,就是以十三年黃埔五百桿步槍時代相較,亦不知要增強了幾百千倍。所以今日我們革命無論以理以勢而論,只要抱定我們雪恥復仇的決心,恢復我們革命的精神,喚醒我們民族的靈魂,此次我們對俄國帝國主義和共匪偽組織來革命,比之北伐抗戰成功之速,必能事半功倍,乃可斷言。但不知今日我們將領果能如此持志養氣,恢復其自己革命精神,喚醒其自己民族靈魂,以雪恥復仇自矢否?本人今日既以報國盡職自誓,必以身作率,決不愧為你們的領袖,亦望我將領諸同志能持志養氣,不失節操,無愧為我革命軍人,不失為 總理革命信徒以自勉,務使本黨革命傳統精神——中華民族世世相傳生生

---------------------------------------------------P.240---------------------------------------------------

不息的正氣,永垂無疆,繼承不絕,那我就生可安心,死亦瞑目了。

附錄:孟子養氣章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候,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毋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毋暴其氣者何也?」:「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

---------------------------------------------------P.241---------------------------------------------------

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P.242---------------------------------------------------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