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正氣

,皆於正氣有所虧損,那這個民族與國民,就要變為非人的禽獸,而其國家社會,亦將成為洪水猛獸的世界,即使其尚能存在於人世,也就等於死亡了。正氣是怎樣構成的?就是配義與道二種因素而成的。這二種成分,亦猶氧氮氬等之於空氣配合而成的一樣重要。故我以為孟子所謂「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幾句話,照現在的解釋,很顯明是以空氣來比喻正氣,孟子是以充塞天地之間的空氣來比喻人類浩然之氣的偉大廣博的。亦可以說在物謂之空氣,在人謂之正氣,這氣的力量及他的效用如何,我們亦應該加以說明一下。大家都知道氣之為物,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食之無味,而擊之無痕的東西,似乎毫無力量可言,但其氣一經作而興起,則能無堅不破,無物不摧,任何物力不能抵抗他,更不能消滅他。而且天下萬物,皆不能須臾離開他,這氣的力量之浩大,實在是無法估計的。大家知道,現在物理學中的蒸氣與電氣各種物質的原動力,其力量已經夠大了。但是這種蒸氣電氣等氣,仍是有限量可數的,決非正氣及空氣所可比擬。這正氣與空氣的力量,真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這比現代原子能的效用,真不知道還超過幾千萬倍),這氣之為用,真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東西。所以孟子稱之為至大至剛,以形容其力量是不可限量,亦無可比擬的。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所說的「是氣所磅著,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這就是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倫理、綱常所賴以生存發展,綿綿穆穆的傳統精神,亦就是「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宇宙不能磨滅,人生不可或缺的孟子所謂「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乃是配義與道而成的,這裏應該特別注意的,為何

---------------------------------------------------P.235---------------------------------------------------

只說配義與道,而不說配道與義?須知這義與道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指道為體而言,因為義亦有各種廣狹不同之義,所以其義必須能配合於道,而後方能謂之正義,不致誤認其「非義之義」而為其義,因為他是這樣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故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是不會退縮,亦不會有所恐懼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無是餒也」的意思。我們為人,只要秉持著這種浩然之氣,事事皆能配義與道,那無論到如何危險失敗,乃至於生死關頭,就不會氣餒,亦就不會灰心,更不會喪膽落魄了。因為其能不喪膽落魄,所以就無所畏懼,無所疑慮,而惟視義之所在了。惟有這樣,纔能「只見一義不見生死」,這就是正氣,這正氣所在,就是人生打破生死關頭的不二法門。我們所以認為人生立志為學,皆以養氣為第一重要工夫,亦就在此。
    怎樣謂之「義之所在」,和怎樣謂之「只見一義」?這就是要看大家的認識如何了。如果大家認識能夠徹底,那就自然知道什麼為「義之所在」,什麼「非義之所在」?這樣就能「只見一義不見生死」了。怎麼認識才能徹底,這就在於你「自反」的工夫如何?孟子解釋大勇,就是在人能「自反」。「自反」的意義,就是能判別義與不義,亦就是我們 總理要我們革命軍人,能辨是非、別利害、識順逆、明生死的道理。這所謂辨、別、識、明四者,就是認識徹底的所在。尤其是我們軍人要有大勇,必須要由「自反」工夫做起,這「自反」工夫,亦就是大徹大悟的起點。孟子所謂:「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這「縮」字釋義,原注:「縮」,直也,與俗語所謂「理直氣壯」之「直」,亦就是同章裏「直養無害」之「直」,同一意義。我對此以「縮」釋「直」,不敢有所異議。但我以為同節下文

---------------------------------------------------P.236---------------------------------------------------

所說「曾子之守約也」句,這「約」字解釋「縮」,亦就是「博而約」的「的」字,似乎更易了解。可說這「守約」的「約」字,簡直是為直接解釋其上文「縮」字而設的,亦無不可。所以我以為縮,即約也。如果人能「自反」,必能了解其義與不義之後,乃能惟義是從。這就是約與義,亦就是孟子所說「集義所生」的「集義」,孟子說明由內心「集義所生」的浩然之氣,決非任何外來之物所得襲而取之以動其心的,這就與義為外來而非內發的告子,其以外物為主的唯物主義者哲學思想完全不同了。孟子乃以「襲而取之」一語,譬諸偷襲他人財物視為己有的盜匪,以批評告子的忘本逐末,認賊作父的唯物主義者。這亦就是今日只重物質,鄙棄心靈,不知道義為何物的共匪奸偽之徒,極其所至,雖出賣其自己的國家民族,毀滅其自己的文化歷史,亦在所不恤。到了結果,便成為洪水猛獸。這種奸偽之徒,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未有不為正義所克服的。否則,人類社會就要變成禽獸世界了。惟能「約於義」的人,就不是這樣了。如其認為這件事,非義之所在,那無論其是什麼人,即使其是一個粗布大衣的莽漢,或是一個求食的乞丐,對我傲慢無禮,甚至侮辱我,我亦不會暴怒動氣。不僅不動氣而且反要戒慎恐懼,起了敬畏之心,以其直在彼而曲在我也。但是要做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的地步,我認為這是人生修養最高尚最難能的「克己」工夫,須知這「吾不惴焉」的守約——克己工夫,比之「吾往矣」的守氣工夫,其難易深淺真不知道要超過幾多倍。所以孟子特將「自反不縮」句提在「自反而縮」句之前,亦所以說明其下文所說守氣不如守約的偉大。這只有孟子對於自反工夫真正有修養,真是能修養到至大至剛的人格,纔能理解這個精義。否則說義明氣,決不能透徹至此,由此大家更

---------------------------------------------------P.237---------------------------------------------------

可知道這「自反」工夫是如何重要了。因為只有能這樣「自反」於義與不義的人,乃能對不約於義的事,不動氣,不發怒,那對約於義之所在的事,亦就能勇往直前,雖千萬人亦無所畏懼,而必與之鬥爭到底,此即「自反而縮」,亦就是「義無反顧」的大勇。這樣大勇惟有「自反」者能之,亦惟有能如此「自反」的人,無論遇到如何失敗悲慘,危險困難,就是至於死亡,亦不能撼動其決心。這即是孟子所謂「不動心」。我個人對於每次失敗之至,橫逆之來,常以二語自勉:「自反而縮」與「求心而不動心」。即求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順,則一切生死成敗都能置之度外,泰然自得了。這就要在大義所在,大節所關的時候,能夠認識徹底,乃可以達到人所謂「窮理知言則知止,集義養氣則有定」的地步。凡事能到「知止」與「有定」的時候,那就無所謂生死,而後乃能克服一切了。
    現在要講我們革命軍人和革命黨員要徹底認識的是什麼?就是先要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自己的什麼?就是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主義、歷史、文化以及我們自己的職守和責任所在;就是要對我們自己所認定的主義以及其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歷史、職守和責任等,凡義之所在的一切,就都要始終不變,生死不渝的,不惜為他犧牲一切,來愛護他,保全他,拯救他,乃至貫徹到底。換句話說,就是不苟免、不怕死、不投機、不取巧。亦就是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吾人之頭可斷,吾人之骨可碎,而吾人之志之節,則決不可為人所奪,孟子所謂:「所欲有甚於生者」與「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文天祥所謂:「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這都是操持志節,到了生死利害關頭,決不願有所虧損的表現。這種表現,就是由我們中華民族正

---------------------------------------------------P.23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