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對社會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不平等條約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可以從社會組織和社會風氣看得出來。現在先說社會組織所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

  中國固有的社會組織,在血統方面,由身而家而族;在地域方面,由家族而保甲而鄉社。兩方面的系統都很分明,兩方面的訓練和教育,亦最為古來的賢哲所致力。由個人日常生活的箴規,推而至於家,則有家禮,有家訓;推而至於族,則有族譜,有族規。在保甲則有保約,在鄉社則有鄉約和社規。其自治的精神,可以舉修齊的實效,而不待法令的干涉。其互助的道德。可以謀公眾的福利,而不待政府的督促。言教育則有鄉校和社學。言賑濟則有義田和義莊。言積榖備荒則有社倉的儲。言防盜緝奸則有保甲的連坐。乃至堤防溝洫,道路河川,無不由鄉社的群力從事於修築和疏浚。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所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禮運所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常活躍於中國固有的實際社會之中,而表現其具體的成績。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農村生活日趨於衰落,而都市生活復日趨於浮華。家族鄉社

---------------------------------------------------P.38---------------------------------------------------

的組織,為之分解。自治的精神喪失,代之者為自利與自私。互助的道德淪亡,代之者為鬥爭與傾軋。一切公共的設備,昔歸廢弛。一切公共的業務,無人過問。不獨社會喪失其自動自發興利除弊的能力,即國家亦喪失其嚴肅整齊施政立業的基礎。

  至於社會風氣,五千年來尤為我國先聖先賢所終身倡導和致力不倦的大業。他們知道社會風氣的轉移,足以影響國家的治亂與民族的存亡。所以他們盡心於「樹人」,致力於「種因」,以煦育忠厚篤實的人才,涵養溫和質樸的習尚。所以歷史上雖治亂相乘,興亡遞見;然而社會風氣仍能精誠篤實,勤勞儉樸,崇禮尚義,明廉知恥。我們中華民族所以能久存於世界,此實為其基本原因。但最近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社會風氣日趨於敗壞。我們分別檢討社會上的習尚,立即可以看見一般國民無秩序的惡習,則表現其放蕩浪漫的現象;無條理的頹風,則表現其雜亂糊塗的現象。人人不篤實,事事不敏捷。處處皆見其輕浮虛偽,與疲玩怠惰的心理。因循苟且,徘徊瞻顧,喪失信念,不下決心。損人利己,重私輕公,不知社會國家為何物。禮義掃地,廉恥蕩然。民族道德之墮落,可以說莫此為甚!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一個國民,必須在日常生活之中,檢點他的思思行為;去私尚公,盡己為人;事事以國家為前提,處處以民族為本位;質樸無華,誠實不欺;纔可以盡人生的意義,為社會國家謀幸福。更要知道:歷史上聖哲英雄,沒有一個不是有功於社會國家,然後受國人的崇敬的。他們的思想行為,就是社會上是非善惡的標準。所以我們要傚法聖哲,要崇拜英雄,

---------------------------------------------------P.39---------------------------------------------------

更要「尚友古人」,以培養自己的德性,砥礪自己的氣節。近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國民的日常生活,陷溺於頹風惡習之中。於是各人以其私利定是非,以其私慾定善惡。合於私利者為是,合於私慾者為善。於是刁玩者得勢於鄉里,狡獪者橫行於都市,以公共的安全與他人的幸福,供自己欲利的犧牲。學說政論,更從而加以文飾,或進而予以利用。文飾者以利慾為個人的自覺而頌揚之,利用者藉利慾為社會的鬥爭而煽動之。傚法聖哲,崇拜英雄,尚友古人的風氣,不獨趨於消,亦且受人鄙棄。更相率以歌頌外國的人物,敝屣祖國的歷史。共信淪亡,自信亦失其重心。民族因此成為一盤散沙。國家由是陷於分崩離析。殊不知民族國家瀕於危亡,則個人的生存即無所寄托。古人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言念前途,能不戰慄,能不慚愧!

---------------------------------------------------P.40---------------------------------------------------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