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

內容來源:卷二十九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五十七年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九日主持國防研究院畢業典禮暨
革命實踐研究院、政工幹部學校開學典禮講——

要旨
    壹、承接革命歷史的責任:
        一、第一次廣州革命起義的歷史;
        二、革命黨員繼志承烈的責任;
        三、國防教育的目的:
            集體智慧的融和發揮;
            創新智慧的發展交流;
            行動智慧的即知即行。
    貳、善用集體的智慧:
            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二、在群體的智慧中,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
            三、宋儒書院學風的流弊;
            四、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事業;
            五、教育的責任感——兼善天下;
            六、使集體的智慧,發生投射的影響。
    參、造就創新的智慧(除舊革新):

--------------------------------------------------P.208--------------------------------------------------

         一、非新則舊,不新必腐;

        二、「不靠自己的力量,決不能被人拯救出來」;
        三、奮發主動求新的意識;
        四、「以此一刻的我,和彼一刻的我戰」。
    肆、擴充行動的智慧:
        一、轉變理論的智慧,為行動的智慧;
        二、國父知難行易學說,在使國人無所畏而樂於行;
        三、以色列人以行動的智慧,創造勝利的例證;
        四、帶引社會和民眾,創新進步。
    伍、造成第三期國民革命的精神動力——全面革新。
本文

壹、承接革命歷史的責任

    今天是 國父第一次在廣州革命起義的光榮紀念日。民國紀元前十七年的九月九日,革命先烈,在國父領導之下,分從北江、順德、香山、潮陽、汕頭、香港各路,向廣州進擊;雖然這一次舉義,不幸失敗,先烈陸皓東、丘四、朱貴全、程耀臣、程奎光等,或慷慨捐軀、或從容瘐死,而鄭士良、陳少白諸先烈,則相與奉 國父東渡,籌維再起。但亦就由於有了這一次的流血起義,乃使舉世皆知中國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且亦就由於此一義聲的震動,更加急了志士仁人的激昂奮起,赴義恐後;於是「碧血橫飛,浩氣充沛」的革命行動,十躓十起,至辛亥革命,血鐘一鳴,義旗四合,我開國大業,於

--------------------------------------------------P.209--------------------------------------------------

斯竟成。
    現在國防研究院、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及政工幹部學校各班期學員,於此一革命紀念日,聯合舉行畢業和開學典禮,即知我們每一黨、政、軍幹部,都承接了革命歷史的責任,承接了對黨、對國家、對主義、對歷史、對中華文化繼往開來、中興再造的責任!
    本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早已於十八年以前,隨中國大陸之失敗,業已開始。現在更是亞洲正消磨於越戰;而中東戰火,亦始終未熄;歐洲且復為捷克事件,慘毒震驚;可以說,目前的情勢,更日益接近世界大戰,事實上,這難道不就是世界大戰?
    我常說「革命愈接近成功的階段,其危險亦即愈大;而其有待於革命黨員操危慮患,實踐力行者亦愈切」。今天就正是我們革命愈接近成功而革命的危險亦愈大的當口,其有待於革命黨員者,乃在積極動員,奮力決勝,不可再有片刻的猶豫遲疑了!
    國防研究院、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及政工幹部學校學員,其所接受的教育,原就是國防的教育、革命的教育——一種文武合一的教育,也就是 國父所說的「革命學」。不惟我們接受教育的每一同志,都要學革命先烈那樣,「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而且還要以我在「國防研究要旨」講詞中所提示的「自動研究的精神」「學以致用的精神」「相互切磋的精神」,來發揮其革命的光與熱——用自己革命血誠的光,去照亮同志;亦要仗革命洪爐的熱,來錘鍊自己。

--------------------------------------------------P.210--------------------------------------------------

    我以為今天要振作每一革命幹部的精神與志節,首先就要檢查我們革命教育的實用與明效,實際也就是要確定國防教育——亦即革命教育——的宗旨和責任。
    講到國防教育,其預期的目的——
    第一、原本就是要著重集體智慧的融和與發揮。
    而目前我們卻仍停留於一種個體智慧的階段,沒有發生交互影響、相互傳承的作用;可以說,歷屆研究員,並未能善盡其核心的與骨幹的、甚至動力的作用與責任,亦未能使前後期所有研究員的智慧,相乘相加,造成集體的智慧。易言之,就是沒有能發揮我前此所提示的相互切磋的精神。
    第二、原本是要著重創新科學的智慧之發展與交流。
    然而目前亦仍停留在保持現狀、瞑想自得的階段,沒有科學技能和方法;就是只有文字上的研究,而缺乏事實上的發展;只有學習而缺乏創造,只在接受知識的注入,而沒有以知識變成力量,這就是未能發揮我前此所提示的自動研究發展的精神。
    第三、原本是要著重造成行動的智慧之即知即行。
    可是目前我們也仍然停留在只講理論、脫離現實的階段,講原則而缺乏動變的肆應智慧;講概念性的了解,而缺乏實際的、深入的體驗。這也就是未能積極發揮我前此所提示的學以致用的精神。
    所以我們國防教育,雖然已經辦過了九期,從革命實踐研究教育算起,更已經辦到了十九年之久;但是至今我們卻仍然沒有能擴大其「使人仰之如日月」的投射影響,沒有能發生「日新其德」「莊敬日

--------------------------------------------------P.211--------------------------------------------------


強」的感應,亦沒有能形成「百萬之眾,指呼一人」的統合力量,這不只是我作領袖的愧負!也是負責革命教育幹部的愧負!是身受革命教育薰陶的同志的愧負!至於今後如何達成此一要求,貫徹此一提示,那就是我們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之所在了。

貳、善用集體的智慧

    前面我已經講過,革命教育的目的,在造成集體的智慧。如何以造成並善用集體的智慧呢?猶記當國防研究院第一期開學的時候,我就提示過「不但在本院要樹立相互切磋、和諧合作的精神,就是在畢業離院以後,也要能始終保持這種相互切磋,精誠團結的精神」。現在第九期又已經畢業了,如其前期畢業研究員,都能根據此一精神和宗旨,相互傳承,轉益多師;能夠在其工作崗位上、社會關係上,發揮其智慧的影響力量;雖每一期參加研究的,不過五六十員而已,九期總共也不過五百多員,但只要一個人能夠影響十個人,或者幾十幾百個人,而此十人百人者,又能輾轉感應,那不就能在黨內帶動八十萬黨員,產生相乘相加集體的智慧和功效了麼?何至到今天還會停留在這樣的靜止狀態之中,而不見創新進步,不見強勉力行呢?
    須知,在這科學加急進步的時代,在這戰爭窮極性的時代,分工專精,與集體運用,愈形重要;其需要有群體的、整體的智慧,亦愈益迫切。因為一個人無論其秉賦如何,成就如何,如以之與群體的智慧相較,那總是孤立的、片面的、小範圍的!而且如其始終膠膠擾擾於其本位的、個人的圈子裏,不是

--------------------------------------------------P.212--------------------------------------------------

見聞日淺,自己阻礙了自己的進步,就是不自知其自以為是的知識,早已成為了陳舊落伍的知識。所以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實在「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不過好自用」而已,豈復有他異耶?
    況且一個人的智慧,也只有在群體的、整體的智慧中間,才能充份發揮其更大更多的效用和影響。現代學術,自從行為科學發達以後,任何人都了解,作科學研究,決不能再在其個人的窄小的圈子裏,孤立的、片面的去做;而必須運用其他科學的基礎和方法,以擴大其研究的範圍,避免其不必要的理論上、方法上的誤失,和時間上、精力上的浪費,這就是科學研究分工合作的精神(一般稱之為科際整合)。科學研究,固然需要如此綿密的分工合作,而從事革命的事業,就更加不能不重視科學的協調合作,運用集體的心力智能,來發生其相乘相加,倍數的、幾何級數的力量!
    前面說過,我們之所以未能造成整體的智慧,乃是由於缺乏集體的研究的關係。實在這種積習,由來已非一日,從宋代諸儒起,雖然他們也都樂於聚徒講學,如「(胡)安定之門,先後至一千七百餘弟子,而(陳)古靈亦近千人」;「嶽麓書院,齋舍多至百間」;可是諸生或一人住一屋,或一齋住五六人,「所有功課,多歸生徒自修,生徒朝夕不休者,無非揣摩之功」。而「書院之弊,或空談講學,或溺志詞章,既皆無裨實用,安望有所成就」?所以學者批評這種風氣,乃是「修己者多,治人者少」,也就是只注重個人的講章誦讀和心性修養,而忽略了師友之間的切磋相師,忽略了實際於生民有益的學問,忽略了學術與當世之務的密切關係,其流遂不得不至於「空疏固陋,破碎支離」!這種風氣,一直

--------------------------------------------------P.213--------------------------------------------------

歷經宋、元、明、清,以至降及今日,猶不能盡掃其弊。
    現代的教育思想家,就都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是一種集體性的活動,要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在「個人之我」(小我)的上面,創造一個「社會的我」(大我),他們甚至認為「個人的智慧能力,並非完全秉賦於先天,其智慧的內容與形成,均屬於社會的產物,須以集體的觀念,給一代一代的重新創造」。這也就足以啟發我們一種觀念,以後大家決不好以為接受教育,是為的造成個人的知識,造成個人的能力,使個人足以食祿衣錦,足以獨善其身;而是要以其「社會的我」,來獻身社會——這也就是說,接受教育,是為的兼善天下——為的國家大我的復興,為的民族大我的繼起,為的社會大我的進步,而不只是戚戚於個體小我智慧的表現,亟亟於個人小我事功的成就,這實在是革命幹部應該具備的一種教育的責任感。清儒劉獻廷有言:「人苟不能斡旋氣運,利濟天下,徒以知能為一身家之謀,則不能謂之人」!此意最當心心念念,時時自反,亦刻刻自勵。
    如前面所說的,要造成集體的智慧、善用集體的智慧,乃是要先從國防研究院、以至革命實踐研究院、政工幹部學校……的教育精神上,和訓練方法上,來著手,來落實,來貫徹,才能不再悠悠忽忽而流為一種口頭禪!使革命的大我的教育,終不過成就了一些「為一身家之謀」的小我教育!所以我以為:
    ——革命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啟發重於傳授,磨練重於講習,致用重於致知。(亦即每一教程,應導使受教者,各出機杼,提出對案,其對案以其有想象力、判斷力、機動的肆應力者為尚,不

--------------------------------------------------P.214--------------------------------------------------

必膠執以原案為準,並可據此以修正原案。)
    ——又前期的成果,固應傳授給後期;而後期的成果,尤應回轉到前期;使發生交替的、反芻的作用。
    (即如各院校新編教材,新印論文,應以其創新的、精要的部份,摘要分發前期研究員,並責令其提出心得或批評建議。又畢業學員,亦應以提出心得報告、專題研究、學術論文……等等方式,透過工作崗位、社會關係各種場合,以發生深遠的投射影響。)
    ——一個正確的研究結論,不是結集幾十個人的見解,就足以自信的,所謂孤證不足以為定說,己見亦不足以為定論。故必須在橫的關係上,造成車軸式的反映的智慧;在縱的關係上,造成接棒式的傳遞的智慧之綜合融通。而每一個案之完成,皆當視之為一起步,視之為一階段,而不當視之為一終點。
    (這亦就是說,任何研究結論,皆必須與黨的決策設計,政的建設計劃,軍的戰略企圖,融和統合,不斷發展,不斷修正。而黨的決策設計、政的建設計劃……又當博取各方面研究的內涵——特別是國防研究院的研究總結,以集思廣益。)

參、造就創新的智慧

    講到創新的智慧,可以說,我從五中全會以來,念茲在茲,都在強調知恥知病,求行求新;這就是為的我們一般幹部,不惟銳意求新的精神和覺悟不足,就是能夠不自滿、不自飾、不自囿於現狀的人,

--------------------------------------------------P.215--------------------------------------------------


亦復少之又少。一般黨政軍主管,就至今還在沿用著其一成不變的管理領導方法;一些教授教官,也仍然是沿用的十幾年前的教程教法,還自以為即此以已足以為人長、為人師而有餘;殊不知,惟愚者每自以為有餘,而智者則每自以為不足。蓋「自以為不足,則以虛受人,進善其無窮矣。自以為有餘,則必無孜孜求進之心,以一善自滿,而他善無可人之隙,終亦必亡而已矣」(明儒楊爵語)。如果今天大家仍然為其自以為有餘之愚所蔽,而不汲汲於開鑿其自以為不足之智,其能免於「終必亡而已矣」者,幾希?西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的事物」,其實在太陽底下,舉凡一切有機生物,即無時無刻,不在求新創新,而且非新則舊,不新必腐!
    德國有一位思想家費希特,他主張以新的教育,造成新的人民,成為一個整體,他鼓舞德國民眾說:「決不可由於相信別人而鬆懈了自己,更不要為愚昧思想所左右,而使自己的精神有所鬆懈」。他說,他所以要孜孜不倦的告訴大家,「就是不依賴自己的力量,決不能被人拯救出來。……幸福之域,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達到」。我們今天所需要的,豈不也就正是要使得大家,不為「愚昧思想所左右」,而突破無知的蔽障?不也就正是要使大家不使「自己的精神有所鬆懈」?特別是要使大家知己知本
,求新求行,以新的決心,發為新的行動,因為「非新則舊,不新必腐」!「不靠自己的力量,決不能被人拯救出來」!
    當然今天大家也不是不肯求新,不能求新,而是缺乏一種主動求新的意識——主動的去獲得其自己所需要的新的觀念、新的知識、新的學術、和新的方法的自覺。所謂創新云云,原就是主動的,而不是

--------------------------------------------------P.216--------------------------------------------------

被動的。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等到蒙受外鑠的影響,逼迫到非變化求新不可的程度,然後才去變化求新;因為如果我們以人家的進步為標準,來求其所謂變,所謂新,在人家來說,那已經不是新,不算新了。即使你趕上了人家進步的程度,一轉眼之間,他們又已經超前得很遠很遠了,這豈不是如夸父之追日,而終不可及麼?所以我們要創新進步,那就:
    不再是只求形式上、表面上的「花樣翻新」,「要來外面做得好看」的新;
    不再是東拼西湊,加上一層包裝紙,以炫人耳目的新;
    不再是掀起一個五分鐘熱度的運動,熱鬧一陣子,明天即虎頭蛇尾,泄泄沓沓,沒有著落的新;
    我們所要求的新,乃是要變化氣質、除舊革新:
    ——在本質上、內容上,棄其陳腐,振其新銳,成為踔厲其所本有而新之,採擷其所本無而新之的科學的研究發展進步之新;
    ——不只是必須在研究上投入,更必須在不斷發展中創新,不要只在人家的已有成就中兜圈子,而要在自己的創造發明中用工夫;
    ——這亦就不只是要如蜘蛛結網式的網取智慧,而要是如蜜蜂釀蜜式的釀造智慧;
    ——不但要從成就的優點上去推進,更要從缺點上去檢討,不要只以自己的小成,沾沾自喜,姝姝自得;
    ——要出敵之所不及計,以我所得未曾有之新,破敵之舊之腐,且以破敵之土崩魚爛!

--------------------------------------------------P.217-------------------------------------------------

     從前梁啟超銳意學問,說「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今天我們也可以下一轉語說,我們要以「此一刻之我,和彼一刻之我戰」!易言之,那就是要大家以洗髓伐毛的決心來求新,以昨死今生的精神來求新。孔子曰「學然後知不足」,又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如何能清除其自足不知之病,而求得真知與新知,惟在於時時不忘學問,與刻刻自知不足而已。

肆、擴充行動的智慧

    再說,現在教育訓練的缺點,亦就仍然是停留在理論的、講習的階段,而缺欠積極的、實際的行動。一言以蔽之,亦就是我們的教育,還沒有能使受教的人,都能聞斯行之——轉變其理論的智慧,成為行動的智慧。我時常引以為異的,亦就是我們的黨政軍幹部與教育工作人員,原本在外國留過學的,不在少數,可是一般對於外國的教育,其精神和長處究竟何在,卻很少有人去翫索究詰。因此我們各級學校乃至一般軍事學校的課程,和外國學校的課程,並沒有太多太大的差別,然而人家的教育有效果,有進步;而我們則始終看不出明顯的績效,也看不出大幅度的進步,這是什麼原故呢?我以為其主要關鍵,就在外國人的教育訓練,講究即知即行,今天說了,今天就做,不俟終日,尤其更不俟明日,所以他們都能當下實踐,不成不止,甚至不死亦不止。反之,我們的一般教育訓練,卻是把理論和實踐(行動)分作了兩部分,而且大多數都只知道著重理論的那一部分,而看輕了行動的這一部分;有的更是一切言行云為,都不過是一個糢糊籠統的概念,而沒有對事事物物深刻的徹底的體認。

--------------------------------------------------P.2108--------------------------------------------------

     國父於論治學的方法時說過「不去行,便無法可以證明所求的學問是對與不對;不去行,於是所求的學問沒有用處。」而朱熹也說過「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有人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是靜態的文化;又說我們中國的政治,是文字的政治;這雖然不是篤論,然而我們國人的心性,樂於保守,而艱於進取,則亦毋庸諱言。從前宋儒講學,其主靜主敬,流弊所至,就是「一生不作費力事」。這樣沿襲下來,便使一般知識份子,人人都只在紙墨上做工夫,而不在民生日用與當世之務上做工夫;乃讓外人譏評我們「十九世紀的中國知識份子,所表現的是一種故步自封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陷於一種傳統的模型之中,以致不能作那些基本的思想改變」。

    所以革命先烈,為的「同胞夢夢」,乃思「起義以醒之」,並不惜犧牲英年,與「民賊相搏」;如史堅如之擊德壽,吳樾之擊五大臣,徐錫麟之擊恩銘,溫生才之擊孚琦,陳敬嶽、林冠慈之擊李準,以及林覺民、方聲洞七十二烈士之死事廣州,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諸烈士之死事武昌……就都是出之於革命行動的智慧。而 國父發明知難行易學說,亦就是要打破國人艱於進取的故習,使之無所畏而樂於行。
    顏習齋常說「天下皆吾儒分內事,儒者不費力,誰費力乎」?今天你們擔任中堅與領導幹部的,就要肩負起先儒先烈的遺志大願,帶引著部屬,帶引著社會,帶引著民眾,來創新進步:
    ——讓良知發為行動的決心,也成為行動的智慧!
    ——寧不知而行,不可知而不行;不知而行,雖愚必明,知而不行,終身之恥!

--------------------------------------------------P.219--------------------------------------------------


    ——凡有利於國家、民族、社會者,雖於己至不利,亦斷然為之;凡不利於國家、民族、社會者,縱於己有利,亦斷然不為!
    ——惟有形成智慧的行動,才能以其真知力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服務、創造、進取、建設!
    ——行動唯當求之於己,如能知求之於己,則必篤於力行。人人能求之於己,即必剛健煥發,可大可久。故行動的智慧,乃為一切德業的張本。

伍、造成第三期國民革命的精神動力

    總之,我們一切革命教育,特別是國防教育,就必須擺脫一般的書生之見,不是游談無根,而當精思力踐;也必須擺脫一般士大夫的習氣,不自滿自足,而當激揚奮發;既不為古人所奴,亦不為一得自足所囿;以一洗其「文字政治」之恥!一洗其「不作費力事」之恥!而此則唯有革除舊習,變化氣質,造成集體的智慧,創新的智慧,行動的智慧,才能戰勝自己,亦才能拯救自己!
    古人說「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今天就是要我們每一革命幹部,時時革新,效法先烈「警醒黃魂,爭先赴命」的精神,秉持 國父「改革之任,人人有責」的教訓,來推動全面的革新,發揮全民的潛能,造成第三期國民革命的精神動力,以掌握劇烈的世變,開創光輝的國運。這不惟是我們革命教育的宗旨,尤其是革命幹部「一身強,一家強」,以使「

--------------------------------------------------P.220--------------------------------------------------

一國強,天下強」的責任!

--------------------------------------------------P.221--------------------------------------------------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