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

亦復少之又少。一般黨政軍主管,就至今還在沿用著其一成不變的管理領導方法;一些教授教官,也仍然是沿用的十幾年前的教程教法,還自以為即此以已足以為人長、為人師而有餘;殊不知,惟愚者每自以為有餘,而智者則每自以為不足。蓋「自以為不足,則以虛受人,進善其無窮矣。自以為有餘,則必無孜孜求進之心,以一善自滿,而他善無可人之隙,終亦必亡而已矣」(明儒楊爵語)。如果今天大家仍然為其自以為有餘之愚所蔽,而不汲汲於開鑿其自以為不足之智,其能免於「終必亡而已矣」者,幾希?西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的事物」,其實在太陽底下,舉凡一切有機生物,即無時無刻,不在求新創新,而且非新則舊,不新必腐!
    德國有一位思想家費希特,他主張以新的教育,造成新的人民,成為一個整體,他鼓舞德國民眾說:「決不可由於相信別人而鬆懈了自己,更不要為愚昧思想所左右,而使自己的精神有所鬆懈」。他說,他所以要孜孜不倦的告訴大家,「就是不依賴自己的力量,決不能被人拯救出來。……幸福之域,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達到」。我們今天所需要的,豈不也就正是要使得大家,不為「愚昧思想所左右」,而突破無知的蔽障?不也就正是要使大家不使「自己的精神有所鬆懈」?特別是要使大家知己知本
,求新求行,以新的決心,發為新的行動,因為「非新則舊,不新必腐」!「不靠自己的力量,決不能被人拯救出來」!
    當然今天大家也不是不肯求新,不能求新,而是缺乏一種主動求新的意識——主動的去獲得其自己所需要的新的觀念、新的知識、新的學術、和新的方法的自覺。所謂創新云云,原就是主動的,而不是

--------------------------------------------------P.216--------------------------------------------------

被動的。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等到蒙受外鑠的影響,逼迫到非變化求新不可的程度,然後才去變化求新;因為如果我們以人家的進步為標準,來求其所謂變,所謂新,在人家來說,那已經不是新,不算新了。即使你趕上了人家進步的程度,一轉眼之間,他們又已經超前得很遠很遠了,這豈不是如夸父之追日,而終不可及麼?所以我們要創新進步,那就:
    不再是只求形式上、表面上的「花樣翻新」,「要來外面做得好看」的新;
    不再是東拼西湊,加上一層包裝紙,以炫人耳目的新;
    不再是掀起一個五分鐘熱度的運動,熱鬧一陣子,明天即虎頭蛇尾,泄泄沓沓,沒有著落的新;
    我們所要求的新,乃是要變化氣質、除舊革新:
    ——在本質上、內容上,棄其陳腐,振其新銳,成為踔厲其所本有而新之,採擷其所本無而新之的科學的研究發展進步之新;
    ——不只是必須在研究上投入,更必須在不斷發展中創新,不要只在人家的已有成就中兜圈子,而要在自己的創造發明中用工夫;
    ——這亦就不只是要如蜘蛛結網式的網取智慧,而要是如蜜蜂釀蜜式的釀造智慧;
    ——不但要從成就的優點上去推進,更要從缺點上去檢討,不要只以自己的小成,沾沾自喜,姝姝自得;
    ——要出敵之所不及計,以我所得未曾有之新,破敵之舊之腐,且以破敵之土崩魚爛!

--------------------------------------------------P.217-------------------------------------------------

     從前梁啟超銳意學問,說「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今天我們也可以下一轉語說,我們要以「此一刻之我,和彼一刻之我戰」!易言之,那就是要大家以洗髓伐毛的決心來求新,以昨死今生的精神來求新。孔子曰「學然後知不足」,又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如何能清除其自足不知之病,而求得真知與新知,惟在於時時不忘學問,與刻刻自知不足而已。

肆、擴充行動的智慧

    再說,現在教育訓練的缺點,亦就仍然是停留在理論的、講習的階段,而缺欠積極的、實際的行動。一言以蔽之,亦就是我們的教育,還沒有能使受教的人,都能聞斯行之——轉變其理論的智慧,成為行動的智慧。我時常引以為異的,亦就是我們的黨政軍幹部與教育工作人員,原本在外國留過學的,不在少數,可是一般對於外國的教育,其精神和長處究竟何在,卻很少有人去翫索究詰。因此我們各級學校乃至一般軍事學校的課程,和外國學校的課程,並沒有太多太大的差別,然而人家的教育有效果,有進步;而我們則始終看不出明顯的績效,也看不出大幅度的進步,這是什麼原故呢?我以為其主要關鍵,就在外國人的教育訓練,講究即知即行,今天說了,今天就做,不俟終日,尤其更不俟明日,所以他們都能當下實踐,不成不止,甚至不死亦不止。反之,我們的一般教育訓練,卻是把理論和實踐(行動)分作了兩部分,而且大多數都只知道著重理論的那一部分,而看輕了行動的這一部分;有的更是一切言行云為,都不過是一個糢糊籠統的概念,而沒有對事事物物深刻的徹底的體認。

--------------------------------------------------P.2108--------------------------------------------------

     國父於論治學的方法時說過「不去行,便無法可以證明所求的學問是對與不對;不去行,於是所求的學問沒有用處。」而朱熹也說過「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有人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是靜態的文化;又說我們中國的政治,是文字的政治;這雖然不是篤論,然而我們國人的心性,樂於保守,而艱於進取,則亦毋庸諱言。從前宋儒講學,其主靜主敬,流弊所至,就是「一生不作費力事」。這樣沿襲下來,便使一般知識份子,人人都只在紙墨上做工夫,而不在民生日用與當世之務上做工夫;乃讓外人譏評我們「十九世紀的中國知識份子,所表現的是一種故步自封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陷於一種傳統的模型之中,以致不能作那些基本的思想改變」。

    所以革命先烈,為的「同胞夢夢」,乃思「起義以醒之」,並不惜犧牲英年,與「民賊相搏」;如史堅如之擊德壽,吳樾之擊五大臣,徐錫麟之擊恩銘,溫生才之擊孚琦,陳敬嶽、林冠慈之擊李準,以及林覺民、方聲洞七十二烈士之死事廣州,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諸烈士之死事武昌……就都是出之於革命行動的智慧。而 國父發明知難行易學說,亦就是要打破國人艱於進取的故習,使之無所畏而樂於行。
    顏習齋常說「天下皆吾儒分內事,儒者不費力,誰費力乎」?今天你們擔任中堅與領導幹部的,就要肩負起先儒先烈的遺志大願,帶引著部屬,帶引著社會,帶引著民眾,來創新進步:
    ——讓良知發為行動的決心,也成為行動的智慧!
    ——寧不知而行,不可知而不行;不知而行,雖愚必明,知而不行,終身之恥!

--------------------------------------------------P.219--------------------------------------------------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