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

強」的感應,亦沒有能形成「百萬之眾,指呼一人」的統合力量,這不只是我作領袖的愧負!也是負責革命教育幹部的愧負!是身受革命教育薰陶的同志的愧負!至於今後如何達成此一要求,貫徹此一提示,那就是我們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之所在了。

貳、善用集體的智慧

    前面我已經講過,革命教育的目的,在造成集體的智慧。如何以造成並善用集體的智慧呢?猶記當國防研究院第一期開學的時候,我就提示過「不但在本院要樹立相互切磋、和諧合作的精神,就是在畢業離院以後,也要能始終保持這種相互切磋,精誠團結的精神」。現在第九期又已經畢業了,如其前期畢業研究員,都能根據此一精神和宗旨,相互傳承,轉益多師;能夠在其工作崗位上、社會關係上,發揮其智慧的影響力量;雖每一期參加研究的,不過五六十員而已,九期總共也不過五百多員,但只要一個人能夠影響十個人,或者幾十幾百個人,而此十人百人者,又能輾轉感應,那不就能在黨內帶動八十萬黨員,產生相乘相加集體的智慧和功效了麼?何至到今天還會停留在這樣的靜止狀態之中,而不見創新進步,不見強勉力行呢?
    須知,在這科學加急進步的時代,在這戰爭窮極性的時代,分工專精,與集體運用,愈形重要;其需要有群體的、整體的智慧,亦愈益迫切。因為一個人無論其秉賦如何,成就如何,如以之與群體的智慧相較,那總是孤立的、片面的、小範圍的!而且如其始終膠膠擾擾於其本位的、個人的圈子裏,不是

--------------------------------------------------P.212--------------------------------------------------

見聞日淺,自己阻礙了自己的進步,就是不自知其自以為是的知識,早已成為了陳舊落伍的知識。所以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實在「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不過好自用」而已,豈復有他異耶?
    況且一個人的智慧,也只有在群體的、整體的智慧中間,才能充份發揮其更大更多的效用和影響。現代學術,自從行為科學發達以後,任何人都了解,作科學研究,決不能再在其個人的窄小的圈子裏,孤立的、片面的去做;而必須運用其他科學的基礎和方法,以擴大其研究的範圍,避免其不必要的理論上、方法上的誤失,和時間上、精力上的浪費,這就是科學研究分工合作的精神(一般稱之為科際整合)。科學研究,固然需要如此綿密的分工合作,而從事革命的事業,就更加不能不重視科學的協調合作,運用集體的心力智能,來發生其相乘相加,倍數的、幾何級數的力量!
    前面說過,我們之所以未能造成整體的智慧,乃是由於缺乏集體的研究的關係。實在這種積習,由來已非一日,從宋代諸儒起,雖然他們也都樂於聚徒講學,如「(胡)安定之門,先後至一千七百餘弟子,而(陳)古靈亦近千人」;「嶽麓書院,齋舍多至百間」;可是諸生或一人住一屋,或一齋住五六人,「所有功課,多歸生徒自修,生徒朝夕不休者,無非揣摩之功」。而「書院之弊,或空談講學,或溺志詞章,既皆無裨實用,安望有所成就」?所以學者批評這種風氣,乃是「修己者多,治人者少」,也就是只注重個人的講章誦讀和心性修養,而忽略了師友之間的切磋相師,忽略了實際於生民有益的學問,忽略了學術與當世之務的密切關係,其流遂不得不至於「空疏固陋,破碎支離」!這種風氣,一直

--------------------------------------------------P.213--------------------------------------------------

歷經宋、元、明、清,以至降及今日,猶不能盡掃其弊。
    現代的教育思想家,就都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是一種集體性的活動,要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在「個人之我」(小我)的上面,創造一個「社會的我」(大我),他們甚至認為「個人的智慧能力,並非完全秉賦於先天,其智慧的內容與形成,均屬於社會的產物,須以集體的觀念,給一代一代的重新創造」。這也就足以啟發我們一種觀念,以後大家決不好以為接受教育,是為的造成個人的知識,造成個人的能力,使個人足以食祿衣錦,足以獨善其身;而是要以其「社會的我」,來獻身社會——這也就是說,接受教育,是為的兼善天下——為的國家大我的復興,為的民族大我的繼起,為的社會大我的進步,而不只是戚戚於個體小我智慧的表現,亟亟於個人小我事功的成就,這實在是革命幹部應該具備的一種教育的責任感。清儒劉獻廷有言:「人苟不能斡旋氣運,利濟天下,徒以知能為一身家之謀,則不能謂之人」!此意最當心心念念,時時自反,亦刻刻自勵。
    如前面所說的,要造成集體的智慧、善用集體的智慧,乃是要先從國防研究院、以至革命實踐研究院、政工幹部學校……的教育精神上,和訓練方法上,來著手,來落實,來貫徹,才能不再悠悠忽忽而流為一種口頭禪!使革命的大我的教育,終不過成就了一些「為一身家之謀」的小我教育!所以我以為:
    ——革命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啟發重於傳授,磨練重於講習,致用重於致知。(亦即每一教程,應導使受教者,各出機杼,提出對案,其對案以其有想象力、判斷力、機動的肆應力者為尚,不

--------------------------------------------------P.214--------------------------------------------------

必膠執以原案為準,並可據此以修正原案。)
    ——又前期的成果,固應傳授給後期;而後期的成果,尤應回轉到前期;使發生交替的、反芻的作用。
    (即如各院校新編教材,新印論文,應以其創新的、精要的部份,摘要分發前期研究員,並責令其提出心得或批評建議。又畢業學員,亦應以提出心得報告、專題研究、學術論文……等等方式,透過工作崗位、社會關係各種場合,以發生深遠的投射影響。)
    ——一個正確的研究結論,不是結集幾十個人的見解,就足以自信的,所謂孤證不足以為定說,己見亦不足以為定論。故必須在橫的關係上,造成車軸式的反映的智慧;在縱的關係上,造成接棒式的傳遞的智慧之綜合融通。而每一個案之完成,皆當視之為一起步,視之為一階段,而不當視之為一終點。
    (這亦就是說,任何研究結論,皆必須與黨的決策設計,政的建設計劃,軍的戰略企圖,融和統合,不斷發展,不斷修正。而黨的決策設計、政的建設計劃……又當博取各方面研究的內涵——特別是國防研究院的研究總結,以集思廣益。)

參、造就創新的智慧

    講到創新的智慧,可以說,我從五中全會以來,念茲在茲,都在強調知恥知病,求行求新;這就是為的我們一般幹部,不惟銳意求新的精神和覺悟不足,就是能夠不自滿、不自飾、不自囿於現狀的人,

--------------------------------------------------P.215--------------------------------------------------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