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政治工作方法的改善

內容來源:卷十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在勵志社對政治工作人員訓話——

要旨
        一、辦事要注重組織系統與範圍——組織要精密,系統要分明,範圍要確定。
        二、訓練可分為集中訓練、分組訓練、或小組會議,調訓人員須經考察,慎重挑選。
        三、一切工作須善於分配時間,養成遵守時間與愛惜時間之習慣,求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朱執信所著:「兵的改造及其心理」一書,應精心研讀。
          五、對駐軍地點之社會村莊,切實調查和組織應視為政工人員之基本工作:
            1·駐地附近人口之清查認識,分別予以組織訓練。
            2·要注重地方公正紳耆和教育界之聯絡。
        六、今後的戰爭為科學的戰爭和組織的戰爭,故應加強軍隊的訓練,提高士兵知識程度,打破過去「愚兵政策」。
        七、由日本政變說到中日戰爭,軍隊政工人員要格外警惕,加緊備戰,堅操勝算。
          八、三民主義以民生為中心,民生又以土地為中心,政工人員要留心研究土地問題。
本文
    凡是辦事的人,總先要講究組織,組織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組織不好,就很少發生效力,不僅是不能事半功倍而已。照科學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組織,其次是系統,再其次便是範圍;任何事件,必須適用科學的方法,有整個的組織,有一定的系統,有明確的範圍。比方訓練處長下面有秘書有科長,

--------------------------------------------------P.564--------------------------------------------------

再下面有第一分隊,第二分隊,即是系統的表現。系統之外,還有範圍,訓練處有訓練處的範圍,總務處有總務處的範圍;必須組織系統範圍都定出來,而且非常明瞭,然後在辦事上,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才可以最少的工作獲得最高的效果。系統組織方法不好,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組織嚴密,系統分明,範圍確定,乃是欲求增進辦事效能,必須先決的條件。比方訓練處的處長,如果善於運用科學的方法,那麼全處三十幾個工作人員,便統統可以受他的訓練,受他的指揮,各盡所能,以發生效力。當訓練處處長的人,不一定要把全處的人一個一個地來談話,才算是指揮他們,只要能指導秘書總務科長訓練科長,同時這三個人又很能支配適當,就不愁下面的科員以及各分隊的隊長,得不到很好的訓練了。假如沒有總務科長或訓練科長,僅由訓練處長秘書逕直管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各分隊,那就蹈了系統不分明的弊病,自然難免掛一漏萬,收不到良好的成績,所以組織一定要精密,要適當,最好的組織,同網一樣。現在辦交通的要作成交通網,作偵探的也要作成偵探網,這個網的好處,就是表面上看去,似乎千繩百結;而實際上則牽一線而全網皆動,無一處不發生關聯的作用。古人說「若網在網,有條不紊」,如果這個網組織得好,一個人在中間發號施令,命令一出,馬上傳到全部,效力多厲害,所以我們只要能運用科學的方法,懂得組織的要領,一個人指揮一千人一萬人,並不感覺困難。假如我們不曉得組織的重要,一個人整天到晚,忙忙碌碌,縱苦的累死,必屬徒然。革命的機關,革命的事業,更要注意效能,除組織之外,還得著重訓練。如果一個人能訓練出三十個人,那麼我們一個人就可以有三十個化身,同我們一樣地努力。訓練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分組訓練,一是集中訓練。比方我們做

--------------------------------------------------P.565--------------------------------------------------

團指導員,或分隊長,照昨天所講,每一連要挑五個或者十個聰明的士兵,集中起來,每天受我們的訓練,就是集中訓練的方法。按照每連挑出五人計算,一團有十二連,通共就有六十人,一個人要訓練六十人,似乎過於吃力,而不容易奏效,不妨再減下去,每連只挑三個人,一排挑選一個好的士兵出來,以十二連計算有三十六人,連特種部隊九人,合共不過四十五人,人數更少,訓練越能精到;但是要將這四十五人一個一個的考察測驗,也不是很容易的事體,所以在四十五人當中,又可施行小組訓練,在小組訓練中叫他們自己考察,我們綜合他們小組會議的成績,就曉得那一個是不良,那一個是進步。小組訓練比集中訓練更為重要,政治訓練分處內部的小組會議,萬不可忽略;當處長的人,絕沒有許多的時間,去天天訓練處員,可以命秘書、訓練科長、總務科長,在分處職員中,組織小組,或者每五人作成一個小組,每星期開一次小組會議,錯誤的檢查,缺點的改正,統統在小組會議中討論;小組會議得法時,對於辦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軍隊裏每天舉行的會報,即是小組織會議,不過從前不曾發明小組的名字而已。軍隊是沒有一天不會議的,因為沒有一天不發生毛病,一種會議以後,比如第一連發生了毛病,其餘各連便可以通通曉得,都可以防止改良了。所以分處最好是每天有會議,各分隊也要有小組會議;各處科長,就是科長以下的錄事書記,至少每星期也要集合一兩次,由科長自己主席。在小組會議中間,正是實施訓練的機會;革命的成功,最要緊的部份就是造就人才,而小組會議乃是訓練人才、造就人才最好不過的方法。各分隊隊長對於好的士兵要挑選出來訓練,格外要注重小組織,士兵之中,有能寫字或是很聰明的,就可以從小組會議中間看得出來。訓練的時間,要有規定,比方一連挑出三個人

--------------------------------------------------P.566--------------------------------------------------

來,全團只有四十五人,規定兩個月為一期,在兩個月內切實施行訓練,我們至少每天都要考問他們的性質,察看他們的行動及態度,不到很久,四十五個人,便統統可以記在我們腦筋裏;我們要訓練他們都能成一個最有力最能幹的戰鬥員,再由他們去訓練旁的黨員士兵,第一期完畢,再挑第二期訓練;照兩個月為一期而論,一年至少有五期士兵可來受訓練,一期三個士兵,五期,就是十五個士兵,一連中間,有了十五個士兵,明瞭主義,了解鬥爭,完全和我們政治訓練處一致行動,這個力量,還可以輕視嗎?在訓練當中,必須認識時間的重要性,我們中國人一般的通病,就是不懂得寶貴時間,平常辦一件事,若果同外人比較,人家一點鐘可以辦完的,我們三點鐘還不見得辦了;人家一個人,就可以勝任的,我們三個人還不見得處理得適當。除此之外,我們也不知道空間之可貴,很多土地與場所不會去利用。時間空間,與人生最有密切的關係,一個人的生命有限,通常最多可以活得六七十歲,而每天最多只可以做十幾個鐘頭的工作;若果今天應辦的事情,隨便延到明天,一天一天的延擱下去,勢必一事無成。外國人重視時間,時時刻刻的努力創造;我們浪費時間,時時刻刻的敷衍苟安,我們當然成了落伍的民族。以後各處處長和辦事人員,無論何人都要注重時間,說幾點鐘開會,就得開會;幾點鐘完結,就宣告完結;大家把遵守時間,愛惜時間,當作金科玉律,一切事件,就不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訓練分處處長的人,更要指導分隊隊長善於分配時間。外國的軍隊或是機關裏面,說辦六點鐘的事,就真有六點鐘的工作可做;我們中國的機關,十個人中,至少有九個人坐在一旁談天休息,這就是當處長科長的人,不善於分配時間,不懂得監督指導;果然指導得法,一定能使全部職員,不偏勞,不偷惰,如

--------------------------------------------------P.567--------------------------------------------------

同機器一樣地平均運動。我們做事情,總要以敏捷為貴,不敏捷就容易失了時刻,縱然做得很好,也是沒有用處;越是敏捷,越能夠應付事機。此次會議的結果,可以整理起來,得到一個具體的方案,以後政治訓練的工作,就可以照這方案去做。今天會議的組織,和我所講的話,還有許多地方沒有周到,你們各分處的處長,最好下星期一以後纔回去,我在軍官學校紀念週,還有一次比較詳明的演講。末了,還有兩個問題,提出來請各位同志注意:第一關於朱執信先生所著「兵的改造及其心理」一書,其中內容有許多是我們政訓工作人員必須研究,而且可以逐漸實行的。他這篇文字的前半段,完全講從前軍閥們對於工人學生壓迫情形;第二章以後,才專講兵的心理與改造方法。以後要把這第二章完全印刷出來,以供你們的研讀。其次就是你們昨天所報告的一點,格外要注意,凡是軍隊所住的地方,我們政治訓練工作人員,應將軍隊所駐的社會村莊,切實的調查和組織,這是我們永久的基本工作;我們從附近三里五里,開始組織,乃至十里廿里卅里,逐漸的擴充,社會有了組織以後,自然發生力量,縱然軍隊移防,我們隨時還可以通信去指導他們。我們無形的力量,比軍隊的力量更大;所以我們一方面對於軍隊要組織宣傳,一方面對於社會也要組織宣傳,政訓工作人員須同時負起這兩方面的責任,尤其是要告訴各分隊的隊長,我們不可以只是訓練軍隊,而忽略了組織社會,訓練民眾。組訓社會民眾工作,應先從聯絡智識份子入手;譬如對於各地方學校的教員和學生,只要我們有工夫的時候,或是請他們來演講,或是我們去參加他們星期一的紀念週,先行聯絡感情,再想種種方法,大家組織起來。軍閥未除,內亂隨時可以爆發,目前很安定時,或者將來要變作戰場,也說不定;一旦成為戰場的時候,假如這個地方

--------------------------------------------------P.568--------------------------------------------------

最近更新於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