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廖仲愷汎論粵局與政治及主義之關係書

內容來源:卷三十六   別錄

隸屬章節:別錄 \中華民國十二年

 

 

——中華民國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於上海——

    來示敬悉。 孫先生明日赴粵,不知近日粵情如何,故不便武斷,以弟推測粵局之將來,可得數解如下:一曰,粵局早已確定,不能轉移。二曰,此次行動,不過徒達驅逐陳逆之目的,而不能殲滅陳逆之實力,將來難保其不死灰復燃。三曰,今日決非根本解決之時期,不過多此一舉而已。四曰,粵局以後變化,三月一小變,半年一中變,一年一大變,其或不能延長至半年或一年之久也,惟此變化,不可徒作悲觀,一方面著想如何運用得當,應付有方,未始不可化亂為治也。 孫先生此行,欲求一治本方法,實無善策,不得已只有先求治標之法,亟圖維持現狀,不使內部紛擾,然後再求進步之道,因時措施,則較易為力也。到粵後第一要著,即對於各軍當一視同仁,萬不能有一毫軒輊之分。弟於去年粵變之初,已屢與諸同志解釋此旨,倘再如昔日顯然以第二軍為政府基本部隊,則其餘部隊,皆不能不以化外自沮;此洪兆麟等中立部隊之所以不能不接近陳逆,以至叛變,而魏邦平等之仇視陳逆部隊,亦不能附從 孫先生樂為我用也。 孫先生如對於各軍,以大公無私之態度,一體相待,不惟各部皆樂為我用,而且互相牽制,易於駕御也。其次,則為用人一端。弟意欲求達政治目的,不能不略講政治方法,且不能不用新式政治家,以求達政治目的也。對於此層,弟與兄等見解或略有出入,但弟以為今日就西南

---------------------------------------------------P.80---------------------------------------------------

而言西南之政治,則不能輕棄唐、李,如謂此二人對 孫先生消極抵制,或其不忠於黨,正惟其消極抵制,而致政府於敗;正惟其不忠於黨,所以政府屢遭顛蹶;回憶六年來,吾黨失敗之原因安在,則不能不追想此二人之關係,故欲免除其抵制與困難,不能不設法補救,補救之方,惟使其樂為我用而已。蓋其人非與 孫先生絕對的不相容者,有時且樂為我 孫先生用,是其所畏者,孫先生之主張太堅,不能容納其言也。弟意如欲達政治目的,但期與我所定之目的無礙,而有益於政府,則其餘各事,不妨容納若干,蓋黨務與政權二者,此時尚難鎔為一爐,今日吾黨政策,約言之只有二道:一曰,先求得政權而後實行主義。一曰,先行主義而後求得政權。然此時欲急急求得政權,而又欲在先行主義上著手,則十年二十年後之事,非今日中國之所能也。弟意以為只求實行主義,而不問政權之得失,則日久時長,固必有見效之一日,故此時不應急求政權也。倘欲實行主義,兼欲求得政權,則進行步調,當先求政權而後推行主義,較為簡易也。若果如此,則吾黨幹部,決定方針,五年之內,不加入政府,專注重於黨務之推行,只做實行主義之事;而政治方面,則當另招一班中國式的政治人才,如唐、李者,來求政權,則政府與黨,當暫分而為二,其進行之效,或較迅速也。弟意以為政府與黨之手續之範圍不明,不惟政治混雜不清,易致紛擾,即主義亦因政治關係,而不能貫澈也。如果組織政府,以舊日黨員辦理黨務,而以少川、伯蘭、組安等,皆予其閣員一席,則政務或較有起色,而政權目的,亦不難求得也。蓋歷年以來,益覺黨員與政客,性質不同,才能亦各有所長。如專恃黨員而辦政治,不惟範圍太狹,外人望而卻步,且其結果,必起外界惡感,社會反對,難得完美之成效也。此節弟自以為有一得之見,兄等如

---------------------------------------------------P.81---------------------------------------------------

以為然,則展兄任省長時,以兄與精衛二人介於政府與黨之間,則主義不致偏廢,而政權亦不致旁落。蓋弟發此議:其一,乃在欲速得政權,先以政治方法統一中國,而求實行主義。其二、則以黨與政府明定範圍,組織政府,不妨先用中國式政治家。如譚、唐、李、孫,專為統一中國之預備,不然,以今日中國局勢,仍固執從前之主張,則政府決無統一中國之望,吾黨政府之所以屢屢失敗者,其最大原因,未始不在乎此,惟恐其弊陷於偏重政權,而放棄主義,故二兄不能不在 孫先生左右,以防此偏重之弊耳。 孫先生行時,留滬何人,從者幾人,兄自隨行否?尚乞一一示知,弟目疾難愈,不能長書。耿耿此心,無時或已。此函如以為可,請呈 孫先生一閱。

---------------------------------------------------P.8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