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教育的目的與宗旨

內容來源:卷二十八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五十二年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九月——

要旨
    壹、軍事教育的目的
        一、福煦元帥的「論戰爭教育」
        ——由科學概念(理論)到統帥術「戰爭藝術」由曉暢真理到實行真理
        二、麥加將軍的「完人教育」
        ——養成高度的倫理觀念、責任感與道德勇氣
        三、「科學的學庸」之重要
    貳、軍事教育的宗旨
        一、哲學、科學與戰爭藝術
        ——哲學與戰爭藝術的關係——西方哲學曰「愛知」中國哲學曰「致知」——科學存而不論的問題即為哲學問題——西方哲學是思辯的、考察的、亦是自律的——我們的哲學一面是精神、智慧、活力之所由,一面是倫理、品格、道德之所在——在戰爭中擊敗敵人的藝術——以德服人之統御——自反自省是實悟的功夫即知即行是實踐工夫
        ——科學與戰爭藝術的關係——戰爭是屬於科學的抑屬於藝術的——軍事科學仍為軍事教育的基礎——「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可徒務科學而忘了藝術的妙用
        二、真理與理論、原則與應用
        ——理論可以解釋天才亦可以滋潤天才——真理為開啟勝利之門的鎖鑰——對謬誤的理論應知

---------------------------------------------------P.196---------------------------------------------------

所抉擇——事實理論與真理
        ——戰爭原則為指導戰爭之基本原理——精熟原則觸之即應——活用原則並配合諸原則——戰爭原則應通過慧眼、膽力、決心強力實行之——永不放棄基本原則——原理原則之磨練須以事實與敵情為依據——「戰爭面」的重要——彈性為智慧的表現又為應用原則的張本
        三、物質與科學
        ——軍事科學與戰爭科學的分辨,物當其用則小可以制大弱可以敵強——要較量自己如何在訓練上、組織上、運用上善用一切戰力——與物力以物質為精神之副以科學為哲學之用
        四、戰史與經驗

        ——「推古驗今」——戰史與經驗為磨練將才之一法——研究戰史應以如何應用前人的戰爭經驗為前提——要有敵我態勢的瞭解——要研究敵人的戰法與辯證法則——避免經驗的不實與偏見——要不離經驗又超乎經驗

    參、結論——長莫長於博謀、先莫先於修德、神莫神於至誠
本文

壹、軍事教育的目的

    關於軍事教育問題,我在「軍事教育與軍事教育制度之提示」中,曾經指出軍事教育是由哲學、科學、兵學三種學術融會而成的要旨。至於軍事教育的目的,則在養成其在戰爭中領導與統御的知識與能力,使之在戰略戰術的磨練上,在哲學與藝術、科學與技術的修養上,皆能融會貫通,充實光輝。

    克勞塞維茨曾經說:

---------------------------------------------------P.197---------------------------------------------------

     「大將必具有擔當無限大責任之精神力、意志力、品格、武德,以及能感動人共赴目的之神秘能力」。

    福煦亦說:
        「指揮官之選任,以富有想像力、判斷力、及勇猛剛毅之人才為主」。
    這種意志力、判斷力、以及感人的品格與精神,惟有賴於高深的軍事教育之涵濡,始足以養成之。所以軍事教育的效果,實有如在黑暗中潛藏之光明,使其了解自身應指向何一方向,並藉此光明之導引,向前邁進。
    我曾經研閱法國福煦元帥對其陸軍大學所講的論「戰爭教育」的講詞,與美國參大校長麥加將軍所講的美國參大的「完人教育」。我認為這兩篇講詞所討論的綱領旨趣,與我所講的「哲學、科學、兵學必相互聯繫貫通的軍事教育」的精神,非惟實獲我心,亦且足相證驗。
    福煦元帥的講詞,概略的說,可以歸納成為三個要旨。
    「第一要旨,認為戰爭教育的對象,為戰爭理論、與戰爭的原則。戰爭教育之範圍,為精神與物質、經驗與理論、科學與藝術」。
    「戰爭教育有二:(一)為科學的理論之教育;(一)為純粹的實際戰場上的教育。若單憑科學的理論教育,而摒除人的要素於不顧,或為純粹的實際(經驗)教育,二者皆不可取。
    「故必須以事實(科學——物力——與精神、經驗)為基礎,而創立完全之理論,以樹立其新方法

---------------------------------------------------P.198---------------------------------------------------

。蓋實際科學的事實,既非戰爭之全貌,而精神所存的功化,又不可確切把握者也」。
    「第二要旨,認為戰爭教育,為養成實際之活動者,使其能應用戰爭原則,了解戰爭原理,與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其有效動作之能力,即務使其能以實行為目的也」。
    「第三要旨,則為對研究戰爭學術應取之態度,是即——

    「甲、理解真理,須以理智為基礎;
    「乙、欲以熟練之判斷力以臨戰場,首當研求事物存在之理由;
    「丙、須以純客觀的立場,詳察問題之本身,並確定其所要求者為何;
    「丁、不斷努力於洞察、思考、熟慮、反省,與判斷其所應合理之處置(行動)。」
    歸結這三個要旨,即知福煦的軍事教育的目的,與達此目的之手段,乃由科學的概念(理論)到戰爭藝術,由精神的修養到戰爭的實踐;由曉暢真理(原理)到實行真理(應用原則)是也。
    至於美國參大校長麥加將軍所講的「完人教育」,亦可簡略的歸納為:
    「第一要旨,軍官必須具有華盛頓之誠正品格,林肯之道德信念,以及艾森豪、麥克阿瑟與巴頓之作戰毅力。
    「故軍事教育當著重於智力與勇氣之培養、與均衡發展,使其養成忠誠、坦直、自我犧牲之美德,及判斷力、意志力、毅力、彈性,與軍人必須具備之知識。
    「第二要旨,認為世人但知注重科學與作戰技術之發展,而忽略了更為重要之無形因素——品

---------------------------------------------------P.199---------------------------------------------------


德(精神)的培養。
    「各級指揮官,必須具有高度倫理觀念、責任感、與道德的勇氣。
    「品德上之缺點,並非不治痼疾,必須於日常生活中,多加涵養修練,以增進其德性水準。
    「第三要旨,目前戰爭,為智力、勇氣、精神、與思想之鬥爭,故軍事教育所應努力者,為作戰勝利不變的因素之『人』,此亦即如何使之在體力、智力、思維、判斷,尤其品性與武德方面,有全面性之發展」。
    雖然前面福煦元帥所講的,多著重於戰爭理論與戰爭原則之實用,然亦同樣重視有精神、有知能、有肉體的各種能力之「人」,並認為戰爭乃為「可怖的熱情的悲劇」,且以此為問題的核心、與研究的出發點。至於麥加將軍則更加特別強調「人」的高度的倫理觀念、道德勇氣、與不可屈服之性格,因而提出「完人教育」的期望。大家假使能夠把這兩篇講詞,合參精讀,那就可以了解何者為哲學?何者為科學?何者為兵學?亦可以了解為什麼軍事教育必須合哲學、科學、兵學三者而使之貫通聯繫,成為一種革命的軍事教育用意之所在了。
    再說這兩篇講詞,不單是與我所講的軍事教育,同符合節,他與我以前所講的對「科學的學庸」的體察,亦有許多處是同條共貫的。比如福煦所說的理解真理,須以理智與客觀為基礎,不斷努力於洞察、思考、熟慮,這就是朱子在大學裏所說的「即物窮理」和「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的法則。麥加所講的誠正品格與道德信念之培養,亦就是大學中所說的誠

---------------------------------------------------P.200---------------------------------------------------

意、正心、修身,與朱子在中庸中所說的「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己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的道理。於此,如果照我們的邏輯來說,福煦就是一種以事實為基礎,以實用為目的的「格致」工夫——亦即「道問學」的工夫。而麥加則是一種以倫理為基準,以道德為極致的「誠正」工夫——亦即「尊德性」的工夫。合此二者,便自然進於「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一心物、合德智的境界;最後乃至於「止於至善」,便是「聖神功化之極」的最高藝術境界了。其實無論福煦所講科學的格致的「道問學」工夫,或麥加所講哲學的誠正修身的「尊德性」工夫,皆不能越出我們大學與中庸的哲學原理。
    「朱子嘗謂大學有二關,格物者夢覺之關,誠意者人獸之關;實悟為格,實踐為誠。物既格者,夢醒而為覺;意既誠者,轉獸而為人」。
    這在大學裏,就給了我們定、靜、安、慮、得的格物誠正的啟示,而在中庸裏,也給了我們學、問、思、辨、行的困知勉行的啟示。如果大家能對這兩種古訓,亦即「科學的學庸」一書,實悟實踐,既明其體用之大,又篤其踐履之功,那我們的軍事教育,即足以使大家藉此光明之導引,了解自身應指向何一方向,而坦然通過夢覺關頭(科學與實用)與人獸關頭(哲學與省察)了。事實上,卻往往是我講一次,大家才激動一下,講過以後,大家即不再去追索體悟,這就正如明儒呂坤所說的:「纔喚醒時,睜眼若有知,旋復沉困,竟是寐中人」了。因此我今天要特別提出福煦和麥加這兩篇講詞來,也要一再強調「科學的學庸」的重要,大家能於此相互參稽,相互證驗,務求實用其力,豁然貫通,以達成我們

---------------------------------------------------P.201---------------------------------------------------

軍事教育的目的。

貳、軍事教育的宗旨

    戰爭是人的鬥爭,亦即精神的鬥爭、和思想的鬥爭、智慧的鬥爭。今日的戰爭,已由陸、海、空的範圍,而發展到了太空的領域,這當然是由於科學發展的結果;而且戰爭之方式,亦因為生產方式之進步而隨之變更,而生產方式之進步,自然是由於科學進步與物質(經濟)發展而來的。故今後科學與物質的要素,其在軍事作戰中地位之重要,乃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然而無論科學與物質如何進步,皆不能離開「人」的問題,而人的知識與能力發展有效,就都不能脫離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乃是出於「天命之性」的「天性」所產生的,所有人的一切知與能,亦即良知良能皆由此而出也。因之,大家知道,今後的戰爭,雖為科學的戰爭、與物質的戰爭,但其根本還在於人的精神如何,而後方能決其勝負。但人的精神力之發揮,必須見之於其知識與能力如何而定。因之軍事教育對於其幹部的知識與能力的養成,特別重要。但我所指的知識與能力,與其說是高深的學問,不如說是合理的行動、和實際的常識;與其說是特殊的才智(天才),不如說是均衡的思維力和邏輯的辯證力為當。所以我今天所講的戰爭精神(哲學)、戰爭實用(科學)、與戰爭藝術(兵學與統帥術等)有關的問題,就是哲學(精神)科學(物力)與藝術、物質與科學、真理與理論、原理與應用、戰史與經驗的幾個問題;這就是增加你們的知識與能力的運用,希望由此求得一個軍事教育均衡發展的方向,以加強國軍反攻復國,弔民伐罪的聖戰戰

---------------------------------------------------P.202---------------------------------------------------

力,為唯一宗旨。(在福煦的講詞裏,他認為戰爭教育的範圍,為精神與物質、經驗與理論、科學與藝術,這三者當然是軍事教育(戰爭教育)中的關鍵問題。我在「國防研究要旨」裏,亦曾經提出了精神與物質,計劃與實行、科學與哲學、理論與經驗、戰略與政略五個問題,但那仍然只是屬於相關問題原則性的「探究」而已。)

(一)哲學科學與戰爭藝術

                甲、哲學與戰爭藝術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哲學,源於「愛知」——是即對智慧愛好之謂,故他偏於思辯性的演繹、歸納、與辯證,而科學亦即隨之發展。我們的哲學,源於「致知」——致知在格物,其次第乃發為修、齊、治、平、而止於至善,故一般認定他是一種高深的政治哲學。
    現在西方的哲學,大致可以說,凡屬科學所存而不論(亦即科學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如人生哲學與人性論等——就是哲學的問題。哲人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思索,實即反省的思索」;霍金教授亦認為「狹義的哲學,即為信仰的考察」;而懷德教授則直認為「哲學是科學的考察,其特別目的,則在謀科學的調和與完成」。因此我們可以更簡截的說,西方所指的哲學,是思辯的、考察的,有些地方亦是自律的!
    至於我們的哲學,並不止於是一種政治哲學而已,因為我們哲學的張本,是格、致、誠、正。所謂

---------------------------------------------------P.203---------------------------------------------------


修、齊、治、平,乃不過是一種效用的推展,故曰「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根據朱子所說的格物是一關,誠意是一關,便可知我以往所指的哲學是窮理(格物致知)盡性(誠意知本)之學,乃是我對哲學自信有得的體察;我今天還要對窮理盡性下一註腳,是即我們的哲學,一面是精神、智慧、活力之所由,一面則是倫理、品格、道德之所在。

    根據這一個體認,就又可以了解我們的軍事哲學,實已包括了戰爭藝術和武德修養兩大要求——因為戰爭藝術,就是屬於精神的、智慧的、活力的武德修養,亦即是屬於倫理的、品格的、道德的問題。

    儘管現在有人在否定戰爭哲學與戰爭藝術的存在,但戰爭哲學與戰爭藝術的價值,絕不因此種否定而忽視。
    魏菲爾在「論為將之道」裏有過這樣一段話說:
    「將領必須具有策定計劃的想像力,和貫徹計劃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能力,他必須觀察敏銳,歷久不倦,精明機警;既要仁慈,又要忍耐;既要純潔,又要狡猾;既要任守衛,又要做強盜;既要奢華,又要吝嗇;既要慷慨,又要小器;既要激烈,又要保守;他必須具有這些,和其他先天或後天習得的性格。自然他還要知道戰術……」
    但是像這樣的智慧、品性、情操,如何才能恰恰做到合理而平衡發展的境地呢?我以為這除開求之於戰爭哲學——戰爭藝術以及武德修養以外,是別無他途的!
    我們承認,戰爭中最重要之事,應常為在戰爭中擊敗敵人的藝術。

---------------------------------------------------P.204---------------------------------------------------

克勞塞維茨說:
    「戰爭是一種特別藝術,與其他藝術不同。其他藝術,是人類的意志精神,作用於無生力之死物;戰爭藝術,則是使意志與精神,作用於有生力之活物,並產生一種活反應,故最需要高尚之心力,與優越之勇敢與才能。」
    什麼是戰爭藝術呢?毛奇曾經說:
    「戰略者,係術策(藝術)之一體系,而超乎科學以上者。此所謂術策(藝術)之一體系,係用於實際生活中之知識,係隨事件之不斷的變化而發展之指導精神。易言之,即在最困難狀況壓迫下的行動之術是也。」
    魯登道夫亦說:
    「戰爭的出奇制勝,就是藝術的一種。」
    拿破崙則說:
    「凡精通戰爭藝術的大將,其唯一秘訣,就是在作戰之時,能師法亞歷山大、漢尼泊、凱撒、腓德烈等的戰法,以及熟讀他們在歷史上,前後八十三次戰役的紀錄;這些紀錄,是一部完整的戰爭藝術的教材,所有作戰的攻守原則,依此就都可運用自如了。」

    如通過我國自己的觀點來說,所謂戰爭藝術,亦就是孫子的「詭道」——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

---------------------------------------------------P.205---------------------------------------------------

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是揭暄子的「轉法」——能行「轉法」,則其勢倍百……如我以十攻十,苟而轉之,則我仍其一,而彼縮其九,是以十而擊一。我以一攻十,苟能轉之,則敵以一當一,而我可敵十,是以一擊一。故善用兵者,能變主客之形,移多寡之數,翻勞逸之機,挽順逆之狀,轉乎形,並轉乎心。至於戰爭藝術的實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田單一日復齊七十餘城,韓信拔趙幟、立漢幟的滅此朝食,諸葛武侯的南征孟獲、七縱七擒,以及岳武穆的潁昌、偃城、與朱仙鎮之戰,人皆血人,馬皆血馬,而無一人肯回顧者,這些就都做到了戰爭藝術的極致。

    實在說,所有的兵法,所有的戰史,即正如拿破崙說的,無一不是完整的戰爭藝術教材。只是大家要真能在戰爭中常為擊敗敵人的藝術,並不是單單研究兵法戰史,就能夠有得的,因為他還需要最高尚之心力,與優越之勇敢與才能,以發揮其指導精神之故。
    因此與戰爭藝術相因而至的一個問題,是精神統御的問題。
    美軍作戰綱要指出:

    「以德服人之統御,能鼓舞部屬,較之施以權威,科以刑罰,更能使之冒險犯難。指揮官唯有依此以德服人之統御,始可影響非其所屬,以及其所賴以支援者。」

    美軍統御術則詮釋說:

---------------------------------------------------P.206---------------------------------------------------

    「以德服人之統御,應對人性之錯綜複雜,以及各個人在智、德、體三方面之修養,與其所能表現限度之差異,加以考量。推而言之,以德服人之領導者,係以模範與才能,為其統御之基礎,並以高度標準之紀律與效能,先求諸己,而次及於人。」
    這種先求諸己的以德服人的統御,亦就是克勞塞維茨「指揮官個人之武德,與全軍之武德,相關至切」以及「人格為用兵的至上條件」之引伸;美參大所強調的「良好之參謀組織與作業,必須具備誠實、堅定、及勇敢之倫理基礎與德性領導」的觀念,亦就是基於此一要求而產生的。

    先求諸己的德性之涵濡與修養,乍看似乎不很容易作到,但其實卻亦只是要做到如大學所說的「誠意、正心、修身」而已;「誠意、正心、修身」,有一個簡單的入德之門,那就是實悟、實踐。自反自省,便是實悟的工夫;即知即行,便是實踐的工夫。

    明儒呂坤說:

    「喜來時一檢點,怒來時一檢點,怠惰時一檢點,放肆時一檢點,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顧不得,一錯了,便悔不及。」
    這種檢點(反省)的工夫,最是進德修業,吃緊的一著,因為一日不檢點,便將悠悠忽忽的過了一日;一生不檢點,便將悠悠忽忽的過了一生。假如一日檢點,竟無一非過,便將蒙頭蓋臉,媿汗欲死;次日檢點,還是過多德鮮,仍復深之媿責。如此日日檢點,必將漸見德勝於過,馴至於德盛而過寡,遂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常人之所以人格日隳、品性愈下者,就是不知檢點,坐不見自己過惡耳。

---------------------------------------------------P.207---------------------------------------------------



你們作革命將領的,要做到以德服人之統御,自更不可不時時檢點,念念提撕,每一舉動,皆當嚴切省察是否不悖於良知天性?每一處置,亦當仔細審斷是否符合於道義與正直的原則?蓋惟有內省無疚,廓然大公,篤行弗措,始能使所部信之如神明,親之如父兄,而仰之如日月,雖蹈刃赴死,亦無反顧,無遺悔;否則,共信不生,互信不立,即未有不「三軍不親」、立見敗亡者。大學之所以主張由格、致、誠、正,而發為修、齊、治、平,就是從這一個先求諸己的道理省察出來的。
    只要大家果能從哲學源頭上,做到實悟實踐;從藝術修養上,做到存神過化;又兼有其最高尚之心力,優越之勇敢與才能,那就盡了精神的妙用,亦即是盡了藝術的妙用。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乙、科學與戰爭藝術的關係
    再說科學與藝術——戰爭是屬於科學的?抑或屬於藝術的呢?
    約米尼曾經認為:
    「戰爭並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藝術。固然有些部份,尤其是戰略方面,似乎可以當作真正科學上的定律看待;但若就整個戰爭而言,則並不如此簡單,戰爭可以說是最不科學化的。」
    他又說:
    「戰爭與純正之科學相距甚遠,彼乃為可怖的熱情悲劇。」

    但是約氏在其「戰爭藝術」一書中,仍賅括了「戰略學」「大戰術學」「陣中勤務學」「工程學」和「戰術學」所有「軍事科學」的全部,可知科學與藝術,在兵學、在實際戰爭中,二者是不可偏廢的

---------------------------------------------------P.208---------------------------------------------------


    毛奇亦同意約米尼的看法,他說:
    「戰略究為一種『術』?抑為一種『科學』?戰略者,係術策(藝術)之一體系,而超乎科學以上者。」
    福煦則認為:
    「人類之大發現,係自經驗中發生者,蒸氣、電車、種痘等等,皆為好例。天才係自然之產物,其發明創作則為藝術;惟科學者,乃把握各種事實,加以研究、加以分析、或分類整理,確定其因果之關係,於是方有理論或法則,換言之方有科學,而兵學亦正如是。
    「若天才亦如研究一樣,為人人所可企及,則吾人直可謂天才之威力,甚廣泛而易得,則研究根本無用矣。
    「吾人不作此等結論,而必須推賞學問、方式之威力者,以吾人深知天才之難得故也。又以吾人深知憑藉理論,始可將天才之教訓收集,而加以註解與討究。」
    照福煦的意思,他也承認戰爭為一種藝術,歷史上有名的戰爭,都是天才們所留下的足跡。但天才與藝術,卻不是人人所可企及者,故惟有在組織的訓練之下,增進其能力,遵從同一精神的規範,以求得戰爭勝利。
    福煦說:

---------------------------------------------------P.209---------------------------------------------------

    「研究、方式、與科學之重要,可於一八七○年證之,普軍之參謀部,雖多屬平庸而非傑出之人物,但其能以三個至四個軍的兵力,獲得一大戰爭之勝利。反之,一八一二至一八一三年以同樣之兵力,且有無匹天才如拿翁者,反遭遇困難,而終於失敗,其故安在?此蓋如人身只有一個頭部,而其筋肉關節與指臂,多不能活動之結果也。」
    福煦的語意,非常明白,這就是說戰爭雖然不能侷限於一種科學的範疇,但研究、方式、與科學,卻是磨練一般將才的方法。
    雖然我也同意馬漢所說的一段話:
    「約米尼曾經認為一個成功的作戰指揮,不是科學的,而是藝術的,科學在未經證明之前,不能說確實,可是科學是以證明絕對的確實為目的,於是經過無數的實驗,乃走向絕對的確實,一旦它的公式成立了,就永遠不會變更了……。至於藝術,它可以產生無窮的結果,不像科學永遠產生同樣的結果。藝術是從人的精神智慧中自然發揮出來的。藝術雖也承認某些原理和定律,但它僅僅是限制其不發生錯誤,所以講大戰的指揮,乃是一種藝術……」
    我以為大戰指揮固然是一種藝術,但「軍事科學」仍然不失其為戰爭的基礎,也就是軍事教育的基礎。不過卻不能專門埋頭於科學教育,而忘卻戰爭之本質;尤不能視戰爭為一種純粹的科學,不能認為循一定的原理、法則,即將產生前後二戰役同樣的結果,因為這在戰爭中是永遠沒有發生底可能的。岳武穆有兩句話,似乎可以借來作為何者為科學何者為藝術的說明,他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

---------------------------------------------------P.210---------------------------------------------------

之妙,存乎一心」。我以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是可以作為「軍事科學」(兵學)——即如今日典範令的制式來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亦就可以作為大戰指揮藝術的最佳解釋。再明白一些說,戰爭科學,就是戰爭中「何事」「何人」「何時」「何地」「如何」「為何」所當求得的答案,亦即成員、編裝、武器、糧秣、戰區、以及陣中勤務學、工程學、和戰術學等的高度之組織、訓練、與運用;而戰爭藝術所表現的則為慧眼、膽力、決心與士氣、鬥志、精神、以及戰略學、大戰術學、統御學,高度的磨練、指揮、判斷與運行。明白了二者的關係,便知道「軍事科學」頗有如顯而易見的五官與百骸,而「戰爭藝術」則有如隱而難知的神經中樞的精神力與洞察力,既不能只見五官百骸,遂否定了精神力;即亦不能只見精神力與洞察力的發揮,遂否定了五官百骸的作用。這亦就是說,我們不把戰爭看成一種純粹的科學,也不能把它當作一種與科學全無關聯的純粹的藝術。因為「軍事科學」熟練的結果,便可以使戰場以及戰爭範圍以內的一切,如示諸掌;戰爭藝術妙用的結果,則將使敵人「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因此戰爭藝術,雖可以補救「軍事科學」之不足,如完全無「軍事科學」的基礎,亦即無「戰爭藝術」效用之可言。故我們不能徒務科學而忘了藝術的妙用,亦不能只知恣言藝術,而忽略了科學的基礎,所以我曾經說過「戰爭藝術化是科學化更進步更純熟的結果,如果做不到科學化,亦就決不能進入藝術化的領域」!

    我自然期望你們作指揮官的德慧術智,皆能修養到有如田單、岳飛、或毛奇、福煦,但這種天才藝術的境界,亦誠如福煦所言,當非人人所可企及。故我們的教育訓練,乃必使學者皆能動心忍性,踐實

---------------------------------------------------P.211---------------------------------------------------


務誠,從哲學上、科學上、兵學上、磨練探究,增益所不能,並燃起同一之革命精神,遵從同一之倫理規範,來求得反攻復國戰爭的勝利!

(二)真理與理論、原則與應用

    福煦曾謂「理論示人以天才的傑出之作品,俾軍人作為研究之模範」。「理論所為者,則在解釋天才家何以為此,如何為此」。至於理解真理,則以理智為基準,他認為要能「以熟練之判斷力(理智)以臨戰場,則首當研求事物存在之理由,苟知其存在之理由,殆即可知運用此事物之道矣。如是乃可以自動的、本能的應用真理」。他並謂「須將此等真理,應用於圖上,將來更須要應用於戰場上之種種特殊場合」。以此可知理論在解釋天才,亦可以滋潤天才。而真理必須自研幾窮理中得之,其效則在建立新的理論,並亦即為開啟勝利凱旋之門的鎖鑰。
    惟理論並非一切皆於我有益,如對不當之理論,與謬誤之理論(如福煦所痛斥之兵器至上論、與拜物論、宿命論等)而不能知所抉擇與揚棄。則為害綦烈。所謂正確的理論教育,最重要的一面,則在訓練其具有縝密思維的本能,與合乎事實的思辯規律;只有不脫離具體事實與目的物,那才不會空言泛論,無補實際。但事實亦須辨別情偽,如見繩而誤認為蛇,水中之木本直,而誤認為曲,風聲鶴唳,而誤以為草木皆兵,這些就都是直覺上的大忌。所以只有以事實、理論、與真理,亦如目標、照門、及準星三點置於一線之上一樣,不偏不倚,那才能亦如槍之中的,做到「發而皆中節」了。

---------------------------------------------------P.212---------------------------------------------------

     我還要再三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理論必須向精微處去觀察,而不可從淺易處與似是而非處去觀察,大學說的「惟有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我們窮理,必須窮到極處,那所得的知識與理論,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此即朱子在大學中所說的「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的意思。你們作指揮官的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時能注意理論與真理的慎思明辨,在戰時又能以真理臨難決疑!

    次言原則與應用。
    拿破侖說:
    「世無不通曉原則之名將。」
    約米尼亦說:
    「從戰爭基本原理而來的應用方法,須能臨機應變,而不可膠柱鼓瑟。

    指揮官於炮聲隆隆中,
    指揮困難而複雜的作戰工作,能隨時顧及原理與方法,則有如獲一南針。」
    他又說:
    「戰爭基本原理,祗能在遭遇重大危機時,才可以不顧。然無論處於任何情況下,對原理苟能善為應用,總是成功的。」
    福煦則以獵者為例,謂獵人即概本一定之原則行事。他說:
    「獵人發現一目標,該目標如自右向左而動,獵人則向左前方射擊;如自左向右而動,則向右

---------------------------------------------------P.213---------------------------------------------------

前方射擊;如該目標向彼而來,則迎面射擊;如已遠颺,則追擊之。」
    「上舉之各場合,獵人概本一定之原則行事,此原則即將目標、照門、及準星三點,置於一線之上是也。」
    「在當時彼固未嘗如此思索,彼在目標存在之特種狀態中,憑針對目標之視覺,下意識的決定原則之應用,蓋目標自左或自右而走,純然係客觀的看法,而憑此敏銳的視覺,眼、腕、槍三者,自然而然,集中使用於同一目的,不費考慮而發為合理之動作。」

    「故應用原則之時,必須凝視目的物自體,吾人的目的物,即為敵人,時時刻刻偵察敵人,確知敵人,或遲滯其前進,或實施攻擊。依此任務,則應作之事,即為吾人之對象。」
    但是福煦還指出:
    「上述原則之應用,即就獵人之例而言,尚須假定該獵人對其所持之槍,具有充分之知識,運用須嫻熟,準備須妥當,獵槍須無障礙,並裝滿子彈,獵者又須手腕靈活,眼力又須有充分之射擊訓練。」
    福煦的意思,就是說獵者原則嫻熟,則目標、照門、準星、與手、腕、槍皆將自然而然集中於同一目的物,這亦就是說,如指揮官嫻熟戰爭原則,則時時刻刻皆將本能的集中其目標於打擊敵人、殲滅敵人,且不待思索,其所有行動,即無一不依目的物以為轉移。但單是精熟戰爭原則,還是不夠的,必須濟以精神力、洞察力、與實行力,然後才能應用原則,並活用原則,最後達到收穫戰果的目的。這亦就

---------------------------------------------------P.214---------------------------------------------------

猶之於獵者須裝滿子彈,而又須手腕靈活、目光銳利也。
    基於以上體察,即可以更加得到如下幾項認識,是即一、戰爭原則乃為指導戰爭之基本原則;二、精熟原則,則臨事時,觸之即應,有如我們的良知良能;三、應強調活用戰爭原則,並注意配合諸原則,以適應實際的戰爭,而不可拘泥於一事一理,反自為某一原則所束縛;四、戰爭原則,應通過慧眼、膽力、決心,而強力實行之,不可因狐疑而紛更;五、除非遭遇重大危險,永不可放棄戰爭的基本原則;六、永無不合戰爭原則之勝利。
    此外大家還要知道,指揮官智慧的高度表現,為能保有高度的彈性(臨機應變)、與機動力,以及自由處置與獨斷專行的洞察力、與實行力,而彈性與機動亦就是制機、握機、乘機的準據,乃是奇襲的基本條件。所以彈性與機動尤為指揮官所當追求的第一個機變的——智力——本能。英國斯立姆將軍說「指揮官之地位愈高,愈需有彈性之思考力」。理由是「近代戰爭之戰術技術,隨時均在變化」,又「專家之意見,亦須能辨其何拒何從」,故非有富於彈性之思考力,無由知所以擇善而固執之。
    大家知道,韓信破趙之戰,即以背水陣而獲勝。當時諸將疑不能明,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以勝,何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必置之死地,然後人人各自為戰;若與之生地,皆走矣,寧可得而用之乎」?這就是看似違背此一戰爭原則,而實合於另一最高的戰爭原則。至於馬謖的違亮節度(馬謖受命督諸軍與魏張郃戰於街亭,謖私智自用,不守諸葛亮

---------------------------------------------------P.215---------------------------------------------------


戒敕,舉動失宜,遂大為張郃所破),則是自以為合於戰爭原則,而實違反了戰爭原則。若趙括的徒讀父書,不知通變,那就更等而下之,乃是膠執戰爭原則,不懂得活用戰爭原則,尤不知所以貫徹戰爭原則。以故原理原則的磨鍊,必須以真確的事實為依據,更必須隨時以其所能詗知的敵情為依據,亦如獵者必熟知獸之走壙、鳥之翔集一樣,了知我們的目的物——敵人之每一險易、廣狹、勇怯、進止;如此,始能活用原則,亦不脫離原則,而能實行原則,並無一不合於原則。

   我還有一層意思,要在此附帶一提的。就是無論應用任何原則,在我們反攻戰爭中,一個更重要的前提,乃是要時時刻刻研究如何實施運動戰——我在反攻作戰指導要領中所指示的反攻作戰的戰術要旨,就是絕對攻勢,爭取外線,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與對敵側背迂迴攻擊的四種戰法。簡單之,亦就是運動戰的總稱,更是以寡擊眾的基本條件。此外又要運用情報戰、心理戰、群眾戰、組織戰——並盡其一切可能,以形成我們的戰爭面;因為只有我們能切實建立並掌握住戰爭面,始能應用任一原則,而不會為敵所乘,反之,就隨時都有步步荊棘、處處陷阱之虞!在擁有戰爭面的一方,實有如下一盤明棋,敵人的分合進退,無不在我燭照之中,我因而即可以得心應手,活用原則。在失去戰爭的一方,就只有暗中摸索,而且更是亂者四應,那是未有不鬥亂奔陷的。因此我要說戰爭面的建立,實又為我們在反攻戰爭中基本原則之基本。

(三)物質與科學

---------------------------------------------------P.216---------------------------------------------------

    物質力是戰爭遂行的一部份元素,但如過份強調物質的作用,必將忽視更大的戰爭遂行的決定因素——精神力。

    福煦說:
    「若法國各學校之教育……其研究單以物質為對象,其所重視者僅為地形、築城、裝備、編制、管理、及根據地而已。至於神秘的部隊,即人之活動所產生之部隊,常不知如何估價,如何了解,如何說明,因此之故,造成歷史上千古之奇勳者,常被彼等視為命運或宿命論。夫如是……研究之努力既被否定,智能之磨鍊,亦視為無用,由此以往,必使精神怠惰不振。」

    這是指的過份重視物質的害處。
    像以上所說的,名將們其所以對科學歷加詬病,並根本不承認有「戰爭科學」存在的原因,亦就是要矯正科學的過份偏重物質,與一般把物質與科學視為戰爭全部的錯覺。前面我所以只說「軍事科學」而不稱之為戰爭科學者,乃是要避開這種錯覺。把科學的方法與精神,應用到軍事教育訓練上去,就是要如福煦所說的不單以物質,而以事實(科學—物力—與精神、經驗)為研究的基礎,使我們的軍事教育不再對精神或物質犯上偏輕偏重的弊害。
    我曾經認定精神的效用,大於物質的效用;又認定精神與物質之相輔為用,乃為精神乘物質,而非精神加物質。
    大家知道,「徑寸之杙,足以縶萬牛」,是物不在多也。「一星之火,足以成燎原」,是物又不在

---------------------------------------------------P.217---------------------------------------------------

大的。至於「欒枝曳柴」(晉與楚戰於城濮,既陣,晉欒枝將下軍,乃使車曳柴揚塵,楚以為晉師遁,馳而逐之,晉師橫擊,遂大敗楚師。)「道濟量沙」(檀道濟督師伐魏,三十餘戰多捷,食盡引還。有亡卒降魏,具告以食盡,魏人追之。道濟乃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覆其上。及旦,魏人視之,見資糧有餘,以降者為妄,斬之。道濟全軍而還。)乃又以無為有也。故物當其用,則小可以制大,弱可以敵強;不當其用,即所謂「射不能中,與無矢同,矢不能入,與無鏃同」,武庫軍儲,亦徒為敵資而已。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必然知道我們不是要和敵人較量物資的多寡,而是要較量自己如何在訓練上、組織上、運用上,善用自己的一切戰力物力,使發揮其破敵的無比的威力效用;並當盡其一切可能因物於敵,借力於敵,這才是我們轉一以為十,以十而擊一的妙用。
    前面已經討論過對軍事科學問題的看法,這裏我還要附帶的再補充一層意思。就是我以為戰爭固然是超乎科學以上的一種「聖神功化」的藝術,但我亦仍認為要達到戰爭藝術的境界,並不能完全捨棄軍事科學於不顧。即如約米尼雖然強調戰爭的藝術價值。但他在討論戰略問題的時候,並不能無視於戰略線、戰略點、與戰略面等等的軍事科學問題,而且事實上,他就是應用軍事科學方法與幾何學的原理,來證明他的戰略觀點的;雖則他認為「決定點」與「目標點」中的「點」字,其意義已經超出幾何學中「點」的範圍之外,但如果全無軍事科學的修養與磨鍊,謂能知「最大的戰爭藝術,就是決定作戰線的方向」,謂能知「使我軍的重量,連續的,投擲在一個戰場中的決定點上面」,實為不可思議之事。自然我們今日要講軍事科學,第一就得擺脫其偏重物質與數字的「拜物論」的困擾,第二得擺脫其忽視戰

---------------------------------------------------P.218---------------------------------------------------

爭的本質為「可怖的熱情的悲劇」而徒憑「數學方式」的困擾;以物質為精神之副,以科學為哲學之用,最後乃必能以我們的勇氣、智力、教育、訓練,及火力與刺刀之使用,而極度發揮革命的戰爭藝術!
  

  (四)戰史與經驗

    戰史是前人戰爭經驗的傳授,而經驗則是得自自己所經歷的戰役。黃石公說「推古驗今,所以不惑」,我們研究過去的戰史,傳遞實際的經驗,就是做的「推古驗今」的工夫。

    魏菲爾說:
    「戰史是血肉構成的,而不是屬於圖表或公式法則的事,它不是機械的鬥爭,而是人的鬥爭。」
    普克爾說:
    「軍隊若缺乏戰爭之經驗,則以戰史為教育之基礎,更屬必要……戰史雖不能代替實際的經驗,然足以為實戰之準備,在平時研究戰史,乃學習戰爭與決定兵術原則之真正手段。」

    福煦亦說:
    「戰史研究,不特可視為教育之手段,抑且為發現真理之方法,發展教育之方法也。」
    戚繼光也曾經有過一段話,他說:
    「兵之有法,猶醫之有方,敏知之人,因而推人,師其意,不泥其跡,乃能百戰百勝。蓋未有

---------------------------------------------------P.219---------------------------------------------------


不習一法,不識一字,不經一事,而輒能開闔變化,運用無窮者;即有之,亦於實陣上經歷,見聞日久乃能,否則吾知其斷不能也。」
    戰史與經驗,為磨鍊將才,發展軍事教育的方法,乃屬無可爭辯者。我在講過「原理與應用」以後,所以要接講「戰史與經驗」,乃是要如克勞塞維茨說的,希望大家「從理論上學到原則,從研究戰史中,印證原則,兩相對照,再參酌環境和時代之演變,對戰爭指導之全貌,有一正確而清晰之印象」。
    但是研究戰史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要告訴大家。這就是大家在研究任何一個戰史的時候,必先揭出一個前提,是即我如遇此戰況,將作如何決定?以及我將如何應用前人此一戰爭的經驗?在這一個前提之下,再就目前敵我態勢的了解,與戰史——戰爭經驗加以對照,從事研究,然後才能分辨出何者為可用?何者為不可用?何者可用但須如何變化始可奏效?何者如為敵用,我將如何始能予以摧破?再其次就是研究戰史,固然要注意名將們如何以寡擊眾、轉敗為勝的成功的戰史;而對於一些歷史上失敗的戰爭,亦須特別研究,窮究其所以失敗的原因?又其失敗是否果為不可挽回者?如欲予以挽回必如何始能生效?只有這樣的不遠離現實,又不徒務於空洞理論與方式之研究,那才能於身臨戰場時,做到不假思索,而戰史與原則,有如左右逢源,觸之即得的地步。

    此外在研究戰史這一要求之下,一個更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對於敵人的戰例戰法,以及其辯證法則,先做到研究嫻熟的程度,蓋惟有時時以敵人的戰史與戰爭哲學作張本,才能有一個校計索情的依據,亦才能謀所以轉之、制之、破之之法。查斯透頓曾說:「與敵人作戰,求知敵人之人數,固屬重要,然

---------------------------------------------------P.220---------------------------------------------------

求知敵人之哲學,尤其重要」。而敵人的戰爭哲學,亦即在其戰史之中,所以求知敵人的戰史戰例,實為軍事教育根本的根本。

    再講戰爭的經驗,固然是血肉構成的,但經驗有時亦是偏見的、錯覺的、偶然的、觀察不實的,所以大家還必須向戰史——前人的經驗——求證,向原則——前人已經發現的真理——求證,那樣經過證實無誤的經驗,才是寶貴的,亦才是應該相互交換吸取的。
    戰史與經驗的啟示,就是我們智慧與勇決的源頭。大家必須不離經驗,又超乎經驗;師法古人,又超乎古人;那就能「師其意,不泥其跡」,而做到「百戰百勝」了。

  參、結 論

                ——長莫長於博謀、先莫先於修德、神莫神於至誠
    以上所論,看似條目至繁,然其實則亦只戰爭哲學的精神、品性、和武德的修養,以及軍事科學、與戰爭藝術的磨鍊而已。這是我研閱福煦元帥與麥加將軍兩篇講詞以後的感想,亦是我繼「國防研究要旨」與「反攻作戰指導要領」之後關於軍事教育的重要提示。黃石公曰:「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先莫先於修德,神莫神於至誠」,這裏所提示的,亦就都是我們做「博謀」「修志」「至誠」工夫的入手處。而此又以修養精神、品性、武德的「修德」工夫,與充實知識、能力、決心的實際行動,最為先務。吾人必須了解人類的「知」與「能」是相去不遠的(包括自己與敵人在內),故此我認為智

---------------------------------------------------P.221---------------------------------------------------

慧相若,則先知者勝;能力相若,則堅持至最後者勝。這亦就是說,能苦思熟慮者勝,能堅苦卓絕者勝。因其能苦思熟慮,故其知必先佔一著;因其能堅苦卓絕,故其能有足以堅持至最後勝利的精神力量。因之更可以知道,知識與能力,氣質與品行,乃是可以由教育學習而至,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麥加將軍有一段話,最值得大家再三翫味,他說:
    「或有以為改良氣質,為空想而不易實施者,實則大謬不然。蓋優良品德,亦非全由天生,而可由修練中得之,故品德上之缺點,並非不治痼疾,可由環境、時間、經歷中獲得改進。因此,任何軍官,必須於日常生活中,多加涵養修練,以增進其德性水準,並保持之於永遠」。
    我引述這一段話,就是要以之作為大家「志心篤行」的張本,使大家既知「品德上之缺點,並非不治痼疾」,亦知「優良之品德,可由修練中得之」。又知一切學術作為、知識能力、與經驗智慧,亦無不可於日常生活與教育訓練中,涵養修練,增益其所不能。從此立誠修德,窮理至本,在學理、方法、思維、洞察,尤其是精神,武德上,與知識能力上,有其全面的與均衡的發展;特別是要能以之影響及於自己的同僚、部屬、士兵,使其同樣能發揮他知與能的潛力。此在戰爭進行至艱苦慘烈階段,尤為重要,蓋惟有這樣,乃能在反攻戰爭中,確實掌握每一重要樞環,而使奸匪膽落、股慄、心搖、目駴,最後不至於奔陷、誅滅而不止,這才不媿為國民革命軍的領袖人才。只要大家都能以此自勉,並能相互勉勵,自必能實悟實踐,即知即行,在大家的手裏贏得反攻復國戰爭最後的勝利,使國民革命第三期任務,告厥成功。

---------------------------------------------------P.22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