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軍作戰計畫書

內容來源:卷三十六   別錄

隸屬章節:別錄 \中華民國六年

 

 

——中華民國六年九月二十日於上海——

    敵軍兵力之判斷:北方政府所轄之軍隊,約在三十萬以上,然實際上可為其動員者,即以馮、段二派勢力合計,則其數亦不過六萬。況國內近狀,內蒙則有王丕煥等之反側,而原駐察哈爾、綏遠之第一師,不能調動。晉北有國民軍之崛起,遼西有馮部之蠢動,則直隸之第三師,及秦、晉之軍隊,皆不能移動。江淮有張勳部卒之縱橫,而皖北、河南之第七師等,亦不能調動。山東有毛氏兄弟之騷擾,則第五師又不能移動。荊襄間有黎天才、石星川之軍隊,則王金鏡之第二師,祗足防範。江浙有風聲鶴唳之黨獄,而浙江之第四師及上海之第十師,僅可為綢繆牖戶之計,亦俱不能調動。故默察大局,北軍雖眾,而為段氏冒死南犯者甚鮮;所可以為段氏之動員者,惟吳光新駐岳之三旅,及范國璋之第十二師,與王汝賢之第八師也。至不得已或可以一部分應其調遣者,惟曲同豐新統模範團之一旅,及駐豫混成旅三旅中可抽撥其一旅而已。此就段氏所能號令者而論之;至馮氏所能號令之軍隊,皆集中於江淮之間,以把持南京為目的,其不能為段氏之動員也必矣。茲舉馮、段二氏所能動員之兵力,分列於左:(甲)段氏動員之兵力:至多以四師為限。一、王汝賢之第八師。二、范國璋之第二十師。三、吳光新駐岳之三旅。四、駐豫之一部。(約一混成旅)(乙)馮氏動員之兵力:一、李進才之第十三師。二、劉恂之第

---------------------------------------------------P.12---------------------------------------------------

十四師。(一旅不足)三、張敬堯之第七師。(現在派皖遊擊)四、第六師及第十二師之一部分。惟馮氏之動員,勢非至我軍會攻南京時不能聽調。五、禁衛軍一師。(丙)四川對滇黔軍隊兵力:一、周道剛之第一師。二、劉存厚之第二師。三、鍾體道之第三師。川中三師中,以第三師為純粹進步黨之勢力,必與南軍力爭;至第一及第二師,若滇軍不專以征伐四川為目的,則皆可處於中立地位,故滇軍如能為大局計,則解決四川,殊不難也。南軍動員之兵力:(甲)滇軍之動員:一、駐川二師。二、駐粵二師。三、本省可出一師。(乙)黔軍之動員:一、王電輪之一師。(丙)桂軍之動員:一、本省警備隊可編組一師。(丁)湘軍之動員:一、陳復初之一師。二、趙恆惕之一師,態度如何,不能判決。(戊)川軍之動員:一、熊克武之第五師。就以上兩方面之比較,則敵軍之動員,合計不過七師,而我軍乃在十師以上,其總員幾倍於敵軍,各師之兵數,或有不足,雖折減至二成,則亦多於敵軍三分之一也。至於實力之比較,惟戰用器材不及敵軍外,其餘如給養力,人馬之戰鬥力,不甚上下也。而敵軍南來,其地勢不宜,氣候不慣,則南軍較勝一籌也。敵軍集中地之判斷:敵軍對於西南之作戰,其集中地當在武漢以南,其主力道出川湘,其對西對南運轉之便利,莫過於此也。惟馮之勢力,全注於東南。江西除新增之第十二師以外,尚有李純所練之混成旅三旅,南京除新增第六師以外,尚有楊春普之第十九師,劉恂新編之第十四師,其餘如駐清江施從濱之第一混成旅,駐寧趙俊卿之第四混成旅,雖張敬堯之第七師在江北遊擊不計外,則其可集中於南京者,足有七師之多,且駐京第十三師之李進才,亦尚能為其動員之一也。故我右翼軍對於南京作戰之時期,當待左翼軍與中央軍之會師也。吾軍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

---------------------------------------------------P.13---------------------------------------------------

地,先克武昌,次定南京,擊破敵軍長江一帶之勢力,再圖直搗北京,以為作戰之方針。茲分作戰計劃為二期,其概要如左:第一期作戰計劃:中央軍由兩粵進擊長沙,肅清湖南全境。待左翼軍解決四川,東下湖北時,與之合攻武昌。左翼軍解決四川後,當派一支隊扼守川北,牽制秦、晉之敵軍,使第二期作戰北伐時,即可道出秦、晉,與本軍互相策應,而其主力乘勢東下,與中央軍合攻武昌。右翼軍與海軍共同動作,合攻閩浙,連下淞滬。待中央軍與左翼軍克復武昌,然後與之會師南京,肅清長江上下游之敵軍。海軍與右翼軍占領淞滬時,即以吳淞為根據地,封鎖長江門戶,掃除長江下游之敵艦,聲援上游陸軍之作戰。待各軍會師南京時,與之合力攻城,同時搜捕長江艦隊,俾第二期作戰時,海上全權歸於我有,不使其復為東北海岸之患也。第二期作戰計劃:第一期作戰成功之期,當在十一月下旬,正為冬營之期。是時當以長江以北為冬營之地,整調給養諸品,補充人馬,整備器材,休養兵力,其期間須在兩月以上。故第二期作戰運動開始,乃在明年之三月間也。各軍進發之道,以中央軍由津浦路北進,左翼軍由京漢路北進,右翼軍由海道前進,在遼西登陸,三軍分道並進,而左翼軍之一支隊,則由川北而出秦晉,以襲敵軍之左,為本軍之聲援,各軍會師燕京,為總攻擊最後之準備也。

---------------------------------------------------P.14---------------------------------------------------

最近更新於 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