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道理

(包括家族和政治關係以外的一切人)都是說明人與人的關係。再看所說的九經,所謂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他的對象又無一不是「人」,因之我們可以說整個的中國政治理想,綜括一語以貫之,就是要把「人」的品性提高起來,把「人」的價值或功效發揮出來,把「人」和「人」的關係修明起來,中國政治的目的,為政的精義,就是以「人」為本,所以說「為政在人」。
 第二、中國政治哲學與倫理哲學相合一。政治以倫理為基礎,本來所謂倫理,照中國文字的本義說:「倫」就是類,「理」就是紋理,引伸為一切有條貫、有脈絡可尋的條理,是說明人對人的關係,這中間包括分子對群體的關係,分子與分子間相互的關係,亦即是人對於家庭、鄰里、社會、國家和世界人類應該怎麼樣。闡明他各種關係上正當的態度,訴之於人的理性而定為行為的標準。倫理與法制的不同,就是倫理乃從人類本性上以啟發其自覺心的,法制是代表著國家公共權力,而帶著強制性的,倫理不僅是指明某種行為是正當的,而是從人生意義上去探求為什麼這種行為是正當的?法制祇是行為的正當與不正當,不容許人們逃避其所當為,或為其所不當為而已。所以倫理的教義,比較法制更積極、更自然,亦更能深入於人心。在中國政治哲學上,很明顯可以看出大部份就是倫理哲學,從一個人的修身推到親親,再從親親而推到睦姻任恤,推到仁民愛物,甚至一切的制度和組織,也染上了不少的倫理色彩,這是中國政治哲學的特點。我們在現在時代來看,因為社會的組織與從前有所不同,似乎覺得宗法觀念或家族主義,和現代的社會組織不相合,但是只要不將其已失時代性的部分,如九經裏面所講的,以

---------------------------------------------------P.145---------------------------------------------------

尊其位,重其祿,為親親的表現之類,不擱在制度裏面去,若專就倫理來說,仍不能不承認中國政治哲學,將一個人由內發展到外,將一個人對於外在的關係,一步步的推廣開去,是層次最分明,而步驟最確實的。照我個人的見解,政治的條件雖然包含著軍事經濟文化的種種,但政治的基礎,實在是建築在倫理上面,這樣的政治,才是最有根底亦最為完善的了。凡是人類,必有他與生俱來的天性,愛父母,愛家庭,以及對於自身關係的同族同國人的相愛相恤,推而至於愛人類,實在都是人的天性。無論如何否定道德和倫理價值的人,當他獨居深念的時候,或是當他疾病痛苦的時候,他一線良知發現了,這種天性還是要充分表現出來的。我國古來認定不能孝敬於父母的人,決不能作有益社會國家的事業,因此無論何人,皆不能相信他的一切言行了,這就是問政章所說的「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及,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這是說明無責任觀念,而祇知自私自利的人,決不能取信於人,如此就不能做事,更不能立業的道理。因為祇知自私自利的惡德,是多數人獲得共同生存和幸福的最大障礙,所以我說以倫理為基礎的政治理想,才是最完善的政治理想。第三、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目的在使人盡其才,各得其所,各遂其生。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禮運一篇作重要的參考。中國的政治理想,是側重義務而不側重權利的,是主張服務和互助共濟的,是主張多所生產創造而少所消費的,是主張以能力強者的勞動,支持能力弱者的生存的,是著重人與天然爭,而蔑視人與人爭的,總之是主張不侵不奪的,安樂共存的。看禮運上所說:「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

---------------------------------------------------P.146---------------------------------------------------

其子」,這種博愛思想,已經夠明顯了。至於下面一段更為重要,我們要注意他所謂「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說:對於能力已衰退的或未成長的,以及無依無靠而疾病痛苦的,要以公共的力量去供給他,養育他,扶持救濟他,但是對於壯者卻不說是有所養,而說「壯有所用」,接著又說「男有分,女有歸」,可知對於一般能力壯健的,都要責成他們勞動、服務,不論男女,都要使他們有所貢獻於生產。所謂「有所用」,就是要人盡其才,各盡其力,為自己的生存和公眾的福利而服務。「貨不必藏於己」,但「惡其棄於地」,「力不必為己」,但「惡其不出於身」,這兩個惡字,可見得那時的政治理想,就以開發天然為人生本務,以遊惰和自私為眾所共棄的惡德,如果天然的資源不開發,不論是誰荒棄了的,卻是國家社會內人人共有的恥辱。如果有了力量,不為公眾而使用,那這個人就要招受公眾的鄙棄!這真是天下為公,協作互助的和平世界,人類最高尚最完美的大同社會。我們讀了禮運一篇,自始至終更認為個人不能有「為己」的權利,而祇有「盡己」的義務,這是「地方自治」的法則,亦是「地方自治」的圭臬。而「地方自治」的功效,就是對於社會上所有的人,必要使之有所終,使之有所長,使之有所養,而大多數的壯健分子,則要使之有所用,書經上說:「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這更是說「地方自治」與「民主制度」的效用,不能使有一男子或女子,沒有貢獻能力的機會,否則國家政治的目的,就算沒有達到。總之我國政治之原理,是要使人人各盡其才,各得其所,各遂其生。這種政治理想,與中庸所說「九經」「五達道」以及大學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配合起來看,實在是仁至義盡,極平易也極自然的理想,和歐美的資本主義以私人資本

---------------------------------------------------P.147---------------------------------------------------

「佔有慾」來刺激生產,或如蘇俄的共產主義,以利用人類嫉忌爭奪的物欲,來強求「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的方法相比較,真有天淵之別了。這種理想所由發生,以「天理」為其思想之背景,所謂天理,祇是人人心中所同具的本性。所以樂記上說:「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智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弱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這一段話所描寫的景象,就是以人為物為機器為牛馬的共產唯物主義,恰恰與禮運所說的大同之治相反,因為悖天理,就有這種大亂的現象,所以修明教化,養成好風氣,使人人知道自求多福,唯有從勤勞互助造成公共福利上去求,是我國古時政治哲學的固有的理想,今日我們要造成三民主義的政治,要消滅共產主義的思想,就必須有這種認識和共同努力。
 第四、是我國古時政治哲學特別注重於疾病痛苦困窮的救濟。古時所謂仁政,就是要發動人民的力量,救濟人民的痛苦。為政之要,就在於竭盡能力,定出方法和計劃,來救治人民的困乏與痛苦,「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這是擔負政治責任的人,應有的自覺。古時以矜寡孤獨四者為天下之窮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此四者,這四種人,有的是老而無依,有的是幼而無恃,古時候因為要使無一夫不獲其所,對這些人是首先顧恤得很周到的,現在「地方自治」,亦就是要特別注重此點,才能說是真正的「地方自治」。可見養老育幼,是政治的要務,而政治的出發點,完全是在民生,至於病者、傷者、殘廢者,更是要特別受到公家的救護,我們看上段所說,以「疾病不養」為大亂現象之一種,及禮運所說「廢疾者有所養」,再證以周官所說「守望相助」以外,還要加上

---------------------------------------------------P.14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