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道理

內容來源:卷六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科學的學庸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重慶中央訓練團講
  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在臺北國防研究院訂正
 一、大學中庸與禮運為中國政治哲學的原理,而中庸哀公問政一章尤為政治的要旨與功效。
 二、分段闡明哀公問政章的內容要義:
   (一)政治要以人為本,要以修養人格和推己及人為推行的根本。
   (二)政治應該由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完滿負責做起,應篤行五達道與三達德,而以「誠」字貫徹到底!
   (三)說明修養人格的重要和效果,勉人努力自強,勿自暴棄。
   (四)列舉九經的功用和要義,說明為政之道,在乎由內及外,使天下人由親及疏,各得其所,以達和平安樂之治。
   (五)推行政令以前,須有預備,而原理原則,尤為一切行動的前提。

---------------------------------------------------P.131---------------------------------------------------

   (六)政治原動力在乎「誠」而完成「誠」之德性,在乎力學與篤行。
 三、本章要義之總提示,與「誠」為成己成物之詮釋。
 四、中國政治哲學的精義:
   (一)政治的理想和目的,在提高「人」的品格,發揮「人」的價值和功用,修明「人」與「人」的關係,為政在人,一切以人為本。
   (二)政治哲學與倫理哲學相合一——政治以倫理為基礎。
   (三)禮運篇為「地方自治」的圭臬。
   (四)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目的在使人盡其才,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五)中國政治哲學以行「仁政」為本,故特別注重疾病、痛苦、困窮的救濟與強調樂與育的重要性。
 五、希望大家究明政治哲學的精義,認清實際政治的本務,共同一致,篤信力行,來實現三民主義,完成建國使命。
 今天要將我個人研究中國政治哲學所得的幾個要義,貢獻給各位。因為各位都是擔任推行三民主義的黨政軍幹部,每一個人都是要管理幾十幾百乃至幾千人,而且要感化到幾千幾萬乃至於幾十萬人的,故不可不明白政治是什麼?我國政治的基本條件是什麼?我國政治的目的和入手方法又是什麼?
 我們 總理生前常常稱道我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曾說:「論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恐怕歐洲人還要求

---------------------------------------------------P.132---------------------------------------------------

之於中國。」 總理所最推崇的乃是大學中庸和禮運。 總理在三民主義和軍人精神教育中,屢次提到大學之道和禮運的大同之治,至於中庸的道理,似乎沒有多所發揮,但是軍人精神講演中所說的智、仁、勇,與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道理,又說是非之別,就是合乎道和不合乎道,並於分別說明智仁勇三者以後,又特別詳述「決心」一章,這些遺教,就都是由中庸一書而來的。中庸第一章在中國政治哲學上的價值及其地位之重要,我從前已經在陸軍大學裏講過了(現在已有專本),今日要將他第二十章即哀公問政一章,特別提出來講解。這實在是我們同志,尤其是擔任黨政軍各級幹部的同志,不可不熟讀精思的一部治國行政、革命立業的要則。大家如能把這一章書裏面所講的各點,拿來和大學與禮運相會通,就可以明瞭我國政治哲學的真諦了。
 為著說明的方便,我要首先講明哀公問政章的內容要點,其中有兩點不可不首先注意:(一)這是孔子答魯哀公的話,哀公是一國的君主,所以孔子所答的,中間有許多話,是以一個君主作對象;(二)孔子時代有那時代的環境,中間列舉節目,或者有若干已經不合乎今日時代,所以我們只要體會他的精意大義所在,不必拘泥每一字句,這才叫讀書能得其用,才不會以文害意。
 本來這一章書,篇幅相當的長,層次章節,也不容易劃分得很清楚,我現在列舉他主要的內容,其餘所沒有列舉的,各位要知道那些只是說明的部份,可以將原文拿來參讀的。現在要將他的主要內容分為下列幾節:
 (一)是說明政治要以人為本,要有人來運用,要合乎人類的本性,要以修養人格和推己及人為推行的

---------------------------------------------------P.133---------------------------------------------------

根本,這就是原文所說: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注意:這裏所謂人,並不是指個人,乃是指眾人,必須有明瞭這個政制的原理和價值的人,然後良好的政制才有人來運用,才有人來實行,不然就像日本一樣,明治時代奠立了的一些政治的規模,後來風氣一變,一般暴亂軍人蔑視成規,就可以壞法亂紀,使政治改形變質,釀成禍亂。「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蒲盧就是河邊的蒲葦,乃是最易滋長之物,政治只要不違反人類的本性,那就可像植物得到養料一樣,必能推行無阻,而且成長得格外迅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四句是主意,自始至終都注重在人,所謂「仁」亦只是人道人性,換句話說,就是人對人的關係和人與人間共同的理性,以此修道,以此修身,再以修明的人格,影響他人,感召他人,政治就可推行無阻。其次乃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這一節就是說無論仁與義,無論親親與尊賢,皆應行施得當,毋使有過與不及之處。故一切行政,皆要折中於禮,而且要以禮來節制。這個禮,在政治上地位之重要,我屢已詳言,今不贅述,不過這個禮字的意義,在本章裏所說「從容中道」一句話,格外可以解釋得透澈了,各位因此更可知道「禮」的意義重要了。總之,政治上一切法律制度,和負政治責任者的生活行動態度,皆要合乎禮,就是合乎宜,亦就是要「從容中道」。否則就有過與不及,如此就要亂了,就不成其為政治了。
 (二)是說明政治應該由各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完滿負責做起,說明所謂五達道和三達德。原文

---------------------------------------------------P.134---------------------------------------------------

說: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這五者,都是古代政治範圍內的基本條目。所謂達道,是指人人所應該履行的大道,不論地域職業有所不同,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所謂君臣關係,在那時自然只知道是臣子對君主個人的關係,但其實就是今日國民對國家的關係,而現在的解說,更可推而廣之,因為現在是民國,自然以民為主,亦就是要忠於民,而且還要忠於國、忠於事了。所以在政府裏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上下官吏,就是一切軍政公務人員,都要以臣僕自居,盡忠於民,盡忠於國,盡忠於職,而我們國民亦要人人以中國的主人自居。但是做國家主人的人民,亦必要對他自己的國家和職務,負責盡忠,至於父子、夫婦、昆弟是個人對家庭的關係,朋友之道,推而廣之,就是個人對社會、對團體的關係。「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註說:「知所以知此(達道)也,仁所以體此(達道)也,勇所以強此(達道)也,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則誠而已矣,達道雖人所共由,然無是三德,則無以行之,達德雖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矣。」故吾人不論對家庭、對朋友對同志、對社會、對國家,要盡到責任,就必須要有知(良知)、仁(良能)、勇(決心)三達德為之動力,方能發揮政治功效,達成政治目的。不然只會倚賴而沒有貢獻,只知侵奪剝削而不知服務,就不成其為政治了。上面說的五達道,是說對人的關係,知仁勇三達德,乃是盡己盡物的本能,所以行之者一,就是

---------------------------------------------------P.135---------------------------------------------------

說不論求知、行仁、尚勇,都要以精誠貫徹到底,所謂「一」者,就是指成己成物的「誠」字,這「誠」字亦就是 總理所說的「決心」。因為下決心的人,必須先有「誠」,如其沒有誠,就不能下決心。所以說這「誠」,乃是知仁勇三者所自出,如一不誠,則知仁勇皆無法貫徹到底,且易喪失其信心,乃至半途動搖功虧一簣。如果這樣,只可稱之為愚者、私者、懦者之所為,而與智仁勇三達德完全相反了。
 (三)是說明修養人格的重要和效果,要大家努力自強,不自暴棄,乃必有成。原文說: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此所說的知與行,皆對達道而言。朱註說:「以其分而言之,則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於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之,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這是說人類資質有高下,環境有難易,聞道有先後,祇要鍥而不舍,最後個個人必能同樣地達到終點。「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這是說知仁勇是人格的標準。此言學者尚未能修養到知仁勇三達德的完全程度,而是求其達到知仁勇三達德的入手方法。故朱註引呂氏之言曰:「愚者自是而不求知,自私者殉人欲而忘返,懦者甘為人下而不辭。」其意謂愚者無知,私者不仁,而不能知恥自強者即為懦夫,不足以言勇,是以第十章說:「國有道,不變塞(未達也)焉,強哉矯(強貌),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朱註說:「此君子之強,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氣之剛

---------------------------------------------------P.136---------------------------------------------------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