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士氣

,雖在刀鋸鼎鑊和利祿權位威逼利誘之下,仍一本其耿耿精忠,寧死不屈;他所手撰的正氣歌,不但發揚了我中華民族偉大的傳統精神,而且為我千秋萬世的後代子孫,立下了忠奸順逆絕然劃清的標準。他在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氣所磅著,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人們讀了他的正氣歌,誰不為之精神一振,肅然起敬!這就是士氣之「氣」字的解釋。故綜合以上所說「士」與「氣」的意義,只要將此二字聯起來,就成為「士氣」。而其整個的意義,亦就在此,無須再加解釋了。因此分析這「士氣」的內容、性質,就是勇氣、朝氣、義氣、浩氣、正氣和志氣的成分皆在其中。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孟子所說:「夫志,氣之帥也」的「志氣」。這志氣實為士氣的中心,亦是我們軍人「立志」殺敵,義無反顧的基礎。而其「立志」的工夫,乃是要從養氣入手。所以孟子說:「持其志毋暴其氣」,這更是我們為將領成功立業第一等的學問,亦是我們維繫軍中士氣的基本條件。

    總之,「士」之人格,乃是秉持著天地正氣,事事皆能配義與道,以為其一切行動的準則。所以他無論到了如何危險失敗的生死關頭,亦不會氣餒心灰,自然更不會喪膽落魄了。因此凡是秉持著浩然正氣,具有高潔人格的人,一般人都常常敬稱其為「士」——志士、義士、壯士、勇士。而且不論文武,只要其能為救國救民,刺逆滅奸,除暴安良的崇高目的,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者,就尊其為烈士。至於我國自古以來,通稱兵家為士兵、士卒或將士、戰士以及今日的政士;乃是由於「士」的人格為大家所肯定承認之後,對於守土衛民的軍人,自然要表現其衷心景仰和肅然起敬的意思,而普遍予以「士」

---------------------------------------------------P.109---------------------------------------------------

的尊稱了。我們全體軍人須知「士」之可貴在此,而將士之為人尊敬者,亦正在此。因之大家更應知道這「士」的稱號,乃是國家賦予他特殊的榮譽,而決不是普通人民所能隨便得稱的。
    而且對於這「士」的推重,不僅我們中國為然,其他國家亦是極為尊重的。其在西洋中古時代,有一種特殊的軍人,自幼就受個性、體力以及擊劍等各方面的嚴格訓練,以尚義任俠,忠誠篤實,萬死不辭,為其英雄本色。在十字軍東征的數百年間,其勢最盛,而成為歐洲青年志士嚮往的典型,這就是西洋歷史上有名的「騎士」。騎士的作風,自十四世紀以後,雖因時代的進步,而日見衰微,但其流風典型,對於今日西洋各國軍人的精神,是有其重大的影響力的,這也可以說是他們西方國家軍隊士氣的一個大根源。因為騎士的重俠好義和冒險犯難、至死不渝的精神,不知不覺中已經深入人心,而成為他們西洋強大民族的一種特性了。
    至於東方的日本,它的文化本是以我們中華文化為其根基,而他大和民族性的形成,亦是學習了我中華民族的優點,而予以培育和發揚。就以日本軍人所最崇拜的「大和魂」和「武士道」來說,這實在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民族正氣。因此我在分析武士道的內容時,曾經說過:「照武士道的內容看來,他不過是我國儒家學術的一部份……但是日本人就視此為其國家民族的靈魂所在,稱之為『大和魂』,篤信不疑,而且能夠照著這個道理,時時模仿,處處實踐,力行不懈,遂使其國勢由弱而強,蒸蒸日上」(見「實踐與組織」講詞)。大家由我這一段話,便可知日本人引以自豪的立國精神——武士道,實際上只是我們傳統精神之一種而已。

 ---------------------------------------------------P.110---------------------------------------------------

    根據以上對於「士」與「氣」二者本質的分析,我可肯定士氣乃為治軍和用兵的基石。如用今日軍事術語解釋,士氣就是一種對戰爭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無形秘密武器。而且軍中士氣,為軍人對其履行職責所具熱忱的原動力,也是愛國心、服從性、意志力、戰鬥勇氣與和愛互助的團隊精神的最高表現。因此士氣實在就是決定我們軍事上物質的精神的統合作戰力量最精密的一個尺度。

    第三、士氣的要素

    關於士氣的要素,我在「士氣的意義」一節中業已提及,而在「說軍紀」講詞之中,更指明「人格的影響、情分的交感和一致的精神」三者為軍紀的要素。正如我在平時所說的,軍紀和士氣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軍紀並不即是士氣,而士氣實比軍紀的效力大得多。因為士氣是由四個要素的總和所組成的,即精神、心理、紀律與人事勤務,而其中精神與紀律更為其最重要的基本因素。現在要將其分別予以簡要的說明,希望你們每一指揮官和各級幹部,皆能精益求精,實踐篤行。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士氣,常勝不敗。

    (甲)團隊精神與士氣

    研究兵學的人,認為戰時軍隊力量的產生,為數量乘其他「未知數」(包括軍紀、士氣、精神、學力、戰術等)。大家應知在科學上有純粹的科學,而在兵學上決無純粹可以數字計算的戰術。戰史上不

---------------------------------------------------P.111---------------------------------------------------

少以寡勝眾,以弱敵強的實例,證明軍隊的力量,並不與其數量成正比,於是大家都試圖找出那些未知的因素來。有時以為是教育優良,有時以為是制度進步,在許多狀況之下,則認為是指揮官的天才。以上這些因素,自然都可認為是戰勝的「未知數」,但是事實上其最重要的一個未知因素,實為軍隊的士氣;而團隊精神,又為士氣的基石。
    團隊的旺盛精神,必能提高全軍與個人的士氣(忠誠、和愛、勇敢、膽力、決心、犧牲精神);至於旺盛的團隊精神的具體象徵,則為其對該團體歷史、功績與特殊表現及其優勝記錄等榮譽感。凡是具有這種精神的部隊中,有時個人士氣難受某種打擊或挫折,但因其忠於團體,仍能克盡職守,達成任務,這就是團體精神對士氣最重要的一種作用。一般情況之下,形成此種榮譽感的中心,在步兵為「團」;在砲、裝、工、通及其他特種兵中為「營」或「隊」,故各級指揮官與幹部都應負責培養他旺盛的團隊精神,並以此作為他們領導部屬,發揚士氣,奠定其最後勝利的不拔基礎。
    團隊精神的根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對建國的崇高理想:若就我國總目標而言,則為實行三民主義的共同信心;而在今日則為國民革命第三期的反共除奸、反攻復國的共同使命。(二)是同志之間所孕育培養而成的袍澤精神;軍隊中的團隊精神,並不是基於一時或偶然的情感作用,而是為了達成其某一偉大目標和使命而有計畫培養出來的團結力;故袍澤精神,乃是團隊士氣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袍澤精神維持愈久,則軍隊士氣的基礎亦愈強固,而在戰爭中,共生死、同患難的意志,以及其上下間的信仰、互信、自信心,亦愈堅定,所以當時我們以「親愛精誠」為黃埔的校訓,亦就是這個道理。其目的

---------------------------------------------------P.11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