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教育與軍事教育制度之提示

所以我以為嚴字就是禮字的準則。本來嚴字是可以納入勇字範疇,而信字亦可以納入仁字範疇的;但是孫子必要標出嚴字和信字的意思,就是我們軍人對上對下,以及對己對人,都非立信與立法不可。這嚴字,亦就是法字的張本。而法與禮的性質,是相同的,至其所差的,不過禮是防之於未然,而法則制之於已犯而已。而其功用,皆是尚嚴,則並無貳致。所以他對於武德,除了智仁勇之外,特別要加上信與嚴二德,這是為的要實現智仁勇三大達德的功能,所以必須補充這二個條目,來充實我們軍人的武德。
    在此還要將孫子所定「道天地將法」戰爭原則的意義——除了本文已有直解之外——再進一步的研究,覺得更有意思。大家要知道古人造句用字的次序,都不是隨便的。這五字的中間「天、地、將」三者,自然就是一般所說的「天、地、人」。而其上面則以一道字在前,為其指導戰爭的目標;下面則以一個法字殿後,為其戰爭統御的基礎。古人以天道地道人道為三才,這三才在宇宙而言,乃為其宇宙永存不滅的生命。在人生而言,即為人類生存與民族倫理所賴以維繫的紀綱。因此,人生就應以「立天立地立人」為本務,亦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如果違反了這三才的本性,亦就是違反了道心,那人類的紀綱,就不能維持,整個世界與全體人類,就將要覆滅,到了這樣時候,如要盡我們人生的本務,就不能不有戰爭;這戰爭就是我國所稱「順天應人」「弔民代罪」與「殺以止殺」的行道戰爭,這戰爭的軍隊,亦就是仁義之師。至於道字的解釋,照現在來說,就是主義。我們國民革命軍的革命戰爭,乃是要為實行三民主義而戰,亦就是要為行道,即立天立地立人,建立三才與紀綱而戰,以盡我們革命與人生的本務。所以孫子的戰爭原則,第一就要明定其指導戰爭的目標曰道,同時又明定其戰爭的

---------------------------------------------------P.330---------------------------------------------------

基礎為法,所以法字排在最後,這法字亦就是紀律,而且紀律必須從嚴,否則就不能完成其戰爭的目標,亦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因之更可瞭解智信仁勇嚴的嚴字,不可以尋常視之,而且這嚴字,亦排在武德最後一位,恰與五校之計的法字,列在最後一字的意義相配合,這決非是偶然的;大家由此當可瞭解這嚴字,對戰爭成敗的關係之重要了。
    上面我所講的仁字,禮字,法字,與嚴字的意義,只是就德行中最基本的幾點,也是精神修養上所必須瞭解的地方,簡略的對大家說明。就是要使大家知道我們革命軍人,無論是品德、器度、儀容和決心,都必須從精神修養工夫裏孕育得來;而這種精神修養,又必須有哲學做基礎,那纔算有著落,也纔能擴充其功效。如果沒有哲學做基礎,就沒有精神修養可言,如果軍事教育,不著重精神修養,那不就像過去軍事學校所教育出來的一些投機取巧、爭權奪利、降敵叛國、寡廉鮮恥、幾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一樣的軍人了嗎?這樣的軍人,那還能講什麼雪恥復國?講什麼反共抗俄呢?所以說革命軍人成功立業的要素,是要有哲學做他革命的基礎;而革命軍人的精神與道德修養,是要以其革命哲學來做他的依據。因之,軍事教育,更要以革命哲學為其一重要因素了。
    我上次在講「孫子兵法與古代戰爭原則以及今日戰爭藝術化的意義之闡明」的時候,曾經提出「危微精一中」與「定靜安慮得」的道理,把「定靜安慮」作為「危微精一」的先著;現在我要再補充一句說,這「定靜安慮得」,就是精神修養的程序,而「危微精一中」,乃是精神修養的主意。如果一個將領,不知道精神修養,既不能定靜安慮,而求其有得;更不知危微精一,而信能執中;那決無徼倖勝利

---------------------------------------------------P.331---------------------------------------------------

可能,更無革命成功之望,這是大家所應該切實反省的。
    大家還要知道,我們以往的聖哲,給我們留下來的哲學基礎,是非常廣大高遠的,而且都是著之於日常生活之中,雖匹夫匹婦,亦即「可學而至」的,決非如世人所想像那樣虛玄幽渺之談。只可惜自宋代以來,就滲雜了佛學,於是陷入了清靜寂滅的玄妙之境,就是所謂「靜」的哲學,而其能見之於經世濟時,實踐篤行者,幾乎是寥若晨星;所以清儒顏習齋病宋代諸儒,認其時「不見一扶危濟難之功」,甚至謂「宋元來諸儒,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宋之南渡不振,也未嘗不是與這種學術風氣有關的。到了明代王陽明,纔卓然倡導「知行合一」之學,稱:「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密處,即是知。」並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們先代的哲學,到這纔算有了生氣,而王陽明事功的篤實光輝,也就是學問的精粹得力處。後來,我們 總理,又認為「知行合一」之說,「久而久之,終覺奮勉之氣,不勝畏難之心」;於是乃「廢然而返」「幾費年月」,纔發明「知難行易」學說,「使中國人無所畏而樂於行」。我從來根據 總理的學說,闡述「知難行易」的「行的道理」,那就是力行哲學。大家知道,總理的學說,是:「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我所講的「行的道理」,則更認為:「不行不能知」。但無論「能知必能行」,或「不行不能知」,其真諦都只是要你「從力行中去求真知」!可是我還得提醒你們一句,因為前面我已經講過「定靜安慮」是「危微精一」的工夫,也許你們要懷疑這個「靜」字,就是力行的「行」字和「動」字相反的一面,其實這裏所講的「定靜安慮」的靜,並不是「虛無寂靜」之靜,更不是像「槁木死灰」那樣的靜,

---------------------------------------------------P.332---------------------------------------------------

而是「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的一種「以靜制動」的靜,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且我講行的道理的時候,根本就認為「靜亦是行,動亦是行」;「力行中每一階段,或著或隱,無一不在行」;所以這靜與行,並不衝突,也並不相反的。
    總合來說,我們中國的正統哲學,就只是一個仁字,不過其仁要在能行。大家知道,國家的強弱,全在於人心的振靡;而人心的振靡,又全在於教育的臧否。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有自己國家高尚的哲學與文化,作為基礎,特別是我們的軍事教育,如果真能力行這個仁字,以這個行(仁)的哲學,來教育我們自己,教育我們部屬,那自必人才輩出,賢豪相濟,則國家民族,決沒有不能強大隆盛的道理。
    第二要講科學。
    說起科學,其範圍甚廣,甚至哲學亦在其範圍之內,且認哲學亦為科學的一種,故研究哲學或要整理某一種哲學思想時,不能不求助於科學方法,方得徹底解決其問題,因之科學與哲學的範疇,就不易很清晰的來劃分。不過以我國從前的名詞來應用的話,科學就叫做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學,他與窮理明德的哲學性質,是不同的。有人亦常用窮理致知,來解釋科學的性質,我認為科學的對象,多是以物質為主,所以研究科學,只能說格物,而不能稱為窮理;當然物亦有理,所謂「物理」,窮理亦可說窮物之理,所謂「即物而窮其理也」。而且科學的本質,是尋求真理,而以證明事物絕對確實為目的,所以我常說科學是求真求實的學術。然而科學格物的目的,只在致知以利用,而並不如哲學之目的,在窮究天人之理,以求明德修身。所以我認為研究哲學的目的,是在「窮理(天人之理)修身以正德」,而

---------------------------------------------------P.33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