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教育的幾個根本問題 ——並提示警察教育的旨趣

     再談測驗方式,也不宜雷同——

    孫子說過「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李德哈達也說過「當一次嘗試失敗以後,不要沿著同一路線,或採用同一形式,來再發動攻擊」。這就是說,戰爭是一場既要鬥力、又要鬥智的窮極性的行動,無論是戰勝或者失敗,都不能採取同一方式來再發動攻擊。可是我們的測驗與演習,卻多是墨守成規,千篇一律,第一營、第二營、第一個梯次、第二個梯次,都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同一個場地,用的是同一項方式,同一種情況,來進行演習與測驗;結果前面的一個營,剛剛做完,後面的一個營,對演習測驗狀況,已瞭如指掌,乃就足以行若無事的來適應測驗的內容。這在當初設計營測驗戰力訓練的原意,乃是為了示範動作,而不重在戰術訓練,但其流弊所至,卻成了雷同勦襲的測驗,虛應故事的訓練,長此以往,那如何能再測驗得出究竟那一個營好,那一個營不好呢?所以今後的測驗演習,務於天候、地形、敵情、兵力配備……各方面,分設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方式與測驗才成。

    此外,是測驗計分的方法,亦應改進——
    我們一般訓練測驗,至今尚缺乏合理的計分標準,所以評分多是全憑裁判人員一時的主觀來判斷,雖然在表面的分數上,一分一厘都表現了出來,似乎已臻於相當精確,但其實這種不實在、不深入、和不合理的評分,是沒有價值的;不僅沒有價值,反而將減損訓練和演習的真實評價。我以為與其計較一分一厘的評分,斟酌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名次先後,反不如考核其應用的效能——考核其指揮官的部署措置,是否適合於戰術原則與實戰狀況?考核其部隊的精神、操作、戰術、戰力,是否能運

--------------------------------------------------P.187--------------------------------------------------

用原則,實際有效?是否能切合實戰,臨機應變?以為其次第高下標準之為當。
    訓練對於天時地利之變化,例如雨天與晴天、山岳與平原之演習,其計分標準,亦應各自不同,即對於雨量之大小及雨後地形場地之限制……細部因素,皆應考慮列入計分標準之中。
    總之,今後營測驗訓練,應概以訓練其戰術能力為主,至於連以下單位的訓練,則以其戰鬥技能為主。對於戰術性有關的基本教範,如作戰指揮綱要等書,亦皆應力求簡化,使之統一合編,易知易行,而其技術性有關之典範令,自然可分編專精。

肆、三軍聯合作戰指揮要領

    剛纔美軍顧問團戚烈拉團長於其致詞中,曾經講到三軍聯合作戰的問題,其詞義簡要精確,實獲我心,譯文可即交由三軍聯合月刊轉載,以供我聯戰指參人員體察研究;要知聯合作戰,不僅是我們反攻登陸勝利成功的關鍵,亦就是我們今後各軍種參大與三軍聯大的主要課題。
    戚烈拉團長他認為在聯合作戰中,最重要的是「每一軍種指派任務時,對其他軍種的能力與限制,以及其編組構想與武器系統,需要有詳確的了解」。
    實在聯合作戰指揮,對其各個不同的指揮系統中,部隊的特性與能力,都要有精確的理解;對各個指揮官的個性與能力,亦同樣要有正確的了解;尤其對於各個不同的軍種、不同的兵種之間,必須熟審洞察,調和護持,使之充份發揮各個兵種軍種的特性專長,彼此協調互助,形成整然一體的戰力,相互

--------------------------------------------------P.188--------------------------------------------------

應援的行動。曾國藩嘗謂「大凡良將相聚,則意見紛歧,或道義自高,不免氣矜之過;或功能自負,不免器識之偏;一言不合,動成水火。近世將材,推湖北(指胡林翼)為最多,如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都興阿、李續宜、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胡林翼均以國士相待。……前敵諸軍,求餉求援,竭蹶經營,夜以繼日,書問饋遺,不絕於道,偶一出奏,則盛稱諸將之功,而己不與焉」,所以「安慶之克,推胡林翼為首功」。這種調和護持、合作無間的精神,特別是這種「盛稱諸將之功,而己不與焉」的謙光盛德,更是今天聯合作戰領導統御的方向和榜樣,不單單須認識其所部的能力、編組、與武器,即為已足。
        戚烈拉團長又認為「一個好的指揮官要有道德的勇氣,下達其不受他人歡迎的決心」。
    這就是指在聯合作戰指揮系統中,由於不同的軍種,不同的兵種,不同性格的指揮官,與不同程度的部隊,聯合並列,根本不可能有一個利害一致、勞逸均衡的作戰計劃,足以為各個部隊、各個指揮官所完全接受和歡迎的。此時聯合作戰指揮官所負的責任,乃必須以其道德的勇氣,來下達並貫徹其所須完成的計劃與決心。比方當聯合國軍隊在韓境對匪作戰之時,麥克阿瑟元帥最初即決定登陸仁川,但是兩棲作戰專家小組,卻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使此「可疑的計劃」,幾乎不可能實行。而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也不同意由釜山附近抽調陸戰隊第五團開赴仁川,並懷疑第十軍攻下海灘的可能性,因此建議在群山方面登陸。當時海軍軍令部長余曼亦復同意柯林斯的此項建議。然而麥帥的決心,則始終並未為此等

--------------------------------------------------P.189--------------------------------------------------

危詞浮議所動搖,他說「數億亞洲人民,在注視著這場戰爭的結果,時間是無情的,我們必須行動,否則即將死亡」。麥帥就是在這種不受歡迎而且普遍為高級將領所反對的情形之下,以其凜然的道德的勇氣,下達了最後的決心,使仁川登陸之戰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就是一個最近而又最好的例證。
    但是這種道德的勇氣,是與那種愚而好自用的剛愎之氣,暴虎憑河之勇,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前者為基於智慧的、責任心的擇善固執,而後者則只是懟而自戰而已。
    戚烈拉團長又認為「一個聯合作戰指揮官,所負的最大任務,是將交給他指揮的軍隊資源與能力,融合起來,而聯合參謀軍官,則必須集中他們的學識能力,向指揮官提供共同而公正的判斷與建議」。
    這亦就是說,指揮官需要對一切事物客觀考察的能力,並能善用其部屬的集體智慧。而且聯合作戰指揮,亦可由此以統合每一軍種、兵種、指揮官的意見,使部屬對於他的判斷,具有更大的信心,以遂行其戰鬥任務,發揮高度的統合戰力。這一項意義的指陳,亦就是對前一項的所謂「以其道德的勇氣,下達其不受歡迎的決心」之註腳與補充。
    戚烈拉團長復認為「遂行現代聯合作戰時,由於其流動性與快速性,必需將某些權責下授各單位部隊的指揮官,才能對戰場上無法預期的狀況變化,採取決定性的反應措施」。
    這亦就是說,聯合作戰固然需要統一控制,但亦須與各軍種各兵種之分層負責,並行不悖。簡言之

--------------------------------------------------P.190--------------------------------------------------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