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教育的基礎(一名「革命哲學入門」)

以為最好就是拿古人所說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作他「無善無惡是心之體」的注解。比如說,我們這顆心假使是一張白紙,善是朱,而惡是墨,那麼著上朱,就分分明明見到是朱;著上墨,就分分明明見到是墨,更無任何一絲私見偏心夾雜淆混於其間。但你假使先存一個心去迎合朱,或者先存一箇心去拒絕墨,那就會非朱者亦見其似朱,非墨者亦見其是墨,中間就不免生出許多夾雜,許多枝節,許多似是而非了。所以我以為只要認識這個心體——良知——無善無惡,而是光明瑩徹、無物不照的;就是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而絕無成見,絕不主觀,論語所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以為惟有致良知,才能絕無意必固我的毛病。如能致良知,則既無意必固我,自不會再有私偏欺疑的惡德妄行了。所以我們革命黨員惟有能致良知,認識這心之本體,才能真正做到袪私、補偏、戒欺、破疑,而拔除過去各種不良的病根,湔雪革命屢次失敗的恥辱了。至於陽明話頭的第二句,就是要告訴你意念萌動,有善有惡,須時時刻刻檢防自己這個意念,總要做到「有不善未嘗不知」才是。講到第三第四兩句話頭,就更落到真知力行的工夫上面了!陽明說「如不著實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但不能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這些子塵沙能得幾多,但其一著眼,則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亦就是說意有善惡,而知無不良,總要著實為善去惡才行。大家固知良知的發露,自然知善知惡,但必須認定這箇良知,才是真知。又必須真能為善去惡,才是格物,才是修身,亦就才是致良知。大家還要明白這裡陽明所講的格物,不再是格亭前竹子之物,他這裡所格的乃是格「此心之非」的物,所以也就是去人慾、存天理,這實在就是他為學的大頭腦

--------------------------------------------------P.100--------------------------------------------------

處,亦就是研究致良知哲學的一個訣竅,真是隨他多少邪思妄念,或生死患難來臨,只要這裡一覺,就都自消融了。
    以上我只是就陽明學說中的「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究竟話頭」幾個脈絡流行的地方,給大家一箇研究革命哲學和做學問的頭腦工夫而已。在王陽明的傳習錄、文錄、書錄裡,討論這個哲學問題的地方很多,如果大家能夠照著這條思路去探討、體會、身習、躬行,一天研閱一段,一天力行一事,那就不難將現在革命大敵——私、偏、欺、疑的四大病症,拔本塞源,克去自己所有的惡習、痼疾,而能切切實實地來即知即行了。
    但在這裡大家也許為著惑於近世所謂「唯心」「唯物」之說,可能還要懷疑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不是完全偏向於「唯心」這一面的?
    我們當然知道,王陽明的「良知」,雖不免是著重在心體這一層,但良知加上一個致字,這就不是「唯心」的了!因為他「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結穴處,全著重在於「行」字,「知」自然是著重於心的,但「行」則已是發之於事物的了。這就是說他的「知行合一」論,實乃是「心物一體論」,原非只是偏於唯心的一面。而且依他所講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句話來說,更有力的說明他是一個「心物一體論」者;因為不但「真切篤實」是說的事事物物,而「明覺精察」也是離不開事事物物的。下面我們還可以再引述他一段話,來證實他不獨是講知不離開事物,而且還認為知是無內無外的。他說「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

--------------------------------------------------P.101--------------------------------------------------

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又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由此可知陽明所指的內,不單是指這個心,其所指的外,自然更包含了事事物物,「致用崇德」、「無內無外」,這不就是「知行合一」、「心物一體」麼?尤其最顯然的,是他經常教人於人情事變上用功,他說:「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生死,皆事變也,事變只在人情裡。」這種教人在人情事變上用功,並說「事變只在人情裡」,那還能說他只是偏重於心與知的一面麼?他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由此可信他是既不偏於心,亦不偏於物的。故其說為「心物交感」,而其學則「知行合一」,我們對於先哲的這種前言往行,實在是無所用其懷疑了。
    大家現在體會了王陽明哲學的話頭以後,就要再研究如何用陽明的哲學,來輔益我們 總理的「知難行易」學說,使之大行。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重點就是要昭示我們「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我後來在「行的道理」裡,還曾經下過一個轉語說:「不行不能知」。但無論「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與「不行不能知」,千證萬言,落葉歸根,總是一個行字。我們今日革命,要實行三民主義,大家都知道,就

--------------------------------------------------P.102--------------------------------------------------

是由信仰三民主義而來的,但這個對主義的信仰心,是從那裡發源出來的呢? 總理指示給我們革命力量發生的進程,是「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因之就可以知道這個最先發生的思想,乃是由我們這種對主義「信其可行」的信心所發生而來的。這個信心,就是我們革命哲學的基礎,試問這信心,這革命哲學基礎,不都是由知而來的麼?不就是「良知」麼?但如何能把這種信心見諸實行,那就是要靠我們大家能夠致自己的良知,立箇志去力行主義,實踐革命,即使犧牲了生命,亦是心安理得,無所遺恨。能使自己徹頭徹尾的覺到力行主義,實踐革命,是我們今日應負的責任,亦是我們人生最安樂的處所;不再有物慾之蔽,也不再有外誘之私,然後這才是真的信其可行,而且是必其可行了。
    王陽明又說:「良知本來自明,氣質不美者,滓渣多、障蔽厚,不易開明。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澈。些少渣滓,如湯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我相信大家的氣質,都是在中才以上的,障蔽原少,只要略一提撕,良知便自瑩澈。我今日之所以不憚煩瑣,反復陳說的道理,也就是期望大家能夠「實去用功,見吾講一番,自覺長進一番。」假使大家再還是像過去一樣,不關痛癢,不知愧怍,對於革命哲學不能切己體察,實踐篤行,那我就真不知道我們的革命將如何終局了。
    總之, 總理「知難行易」學說,和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徹上徹下,只是一貫」。大家認清了這個關鍵,認定了這些哲理,就不必在日光之下,添燃一燈,再去求另外的知;只要研幾窮理,體仁

--------------------------------------------------P.103--------------------------------------------------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