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教育的基礎(一名「革命哲學入門」)

     由此可以知道「致良知」的哲學,不僅可以拔除人生心理的一切病根,而且亦是我們革命黨員復國建國成功立業的金丹,如此重要的哲學,我們怎能不趕快研究,以求心有所得,來解決我們革命的千頭萬緒、一切疑難重大的問題!現在我先要將哲學的定義對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如要研究哲學,必須明白哲學究竟是一種什麼學問?我們要研究哲學,究竟是為著要做什麼,所以我們要知道哲學的定義。關於哲學的定義,自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我認為哲學這是如前面所講的「窮理、修身、正德」之學。簡言之,就是「窮理明德」的學問,其效則見之於誠意正心修齊治平之中。而研究哲學亦就是為著要做誠正修齊治平之事。現在我還要補充一句說,窮理的目的在於致知,明德的工夫在於修身;修身的效驗,就在於知與行之中,方可驗得的。所以研究哲學亦就是要解決人生與革命一切知與行的疑難問題,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致知力行——修身,亦就不知道人生與革命是要什麼,是做什麼,更不知人生與革命的道理及其究竟了,這樣怎能革命?怎能做人?如果一個人連到人生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還能知道做人的道理麼?這樣的人如何能革命呢?這樣糊糊塗塗的革命,還能望其成功麼?現在再要問窮理與致知是什麼?窮理是窮天人之理,要使內心徹底明白這個道理,毫無東西可以掩蔽他,障礙他,與欺瞞他,就是要使他內心澄徹明晰,毫無疑難掛礙,或恐怖欺偽的東西夾雜在裡面。所以研究哲學,亦就是要求其心之安樂,使我所做的事,都能心安理得,而毫無疑懼不寧的地方。孟子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種反身而誠的快樂學問,亦只有在研究哲學中才能得到的。吳草廬說:「學者學此樂,樂者樂此學。」如果一個人對他所樂的東西,能夠如好好色,對他

--------------------------------------------------P.84--------------------------------------------------

所惡的東西,如惡惡臭,那還有什麼不能力行,不能成功的事?所以吾黨先烈志士,為主義、為革命、為救國家生存,為求民族光榮,乃以死為榮,視死如歸,所謂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孟子曰:「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都是致知明理,認識其做人的意義,和革命道理的功效。所以我認為致知的哲學,乃是一種求安求樂的學問,只要你能使內心明白與安樂,那還有什麼疑難的事不能解決?還有什麼天大的事不敢擔當?你看這個哲學對於我們人生對於我們革命事業的關係是何等重要!尤其是你們高級幹部,階級越高,任務日重的同志,對於革命哲學,更不可不特別修養,確有心得才行。因為你階級越高,事務越繁,精神亦越易分散。而你的朋友,亦自不便常常規戒你,你的部屬更不敢時時諫阻你,於是你耳所得聞的,多是諛詞;目所得見的,無非令色;這樣濡染日久,其結果必致逆耳者疏,諂諛者親,於是耳目閉塞,心志驕泰,而你的學問智識,和你的地位職責,卻成了一個反比例,但你還是俯仰顧盼,沾沾自喜,既不知求進步,更不自知其已經落伍了。如果高級幹部到了這樣一個不長進地步的話,那其事業,還有希望麼?這樣,革命前途,亦必將被其斷送了。因之,我對於今日一般高級幹部的哲學修養,認為比任何學術與工作,更為急要。
    同時我以為研究哲學的中心問題,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研究人的問題,第一研究如何才得稱之為人,第二研究如何做人的道理,亦就是前節所說的人生問題。必須先解決這兩個問題,以後方得再研究其他心物理氣與知行等各種哲學有關的問題,如此研究哲學,才有意義,亦才有價值。所以我今天所要講的與普通所講的哲學不同之點,就是要首先解決如何名之為人,以及如何做人,就是如何為人的道理

--------------------------------------------------P.85--------------------------------------------------

。如要問如何名之為人,就是如何方得謂之人,對於這一問題的說明,不如從反面來解說,更容易明白些。那就是我們要問凡是人類,同是一個人,怎麼有「是人」與「不是人」的區別呢?這我們可以引用孟子的話來說明。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幾句話,就可說明,凡是人類必須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方得稱之為人,否則就不能算是人,亦就是「非人」了。孟子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就是說明人之生而具有這仁義禮智之心,而發現於此四端。凡是一個有人格的正人,必須將此四端發現處,擴而充之,方才盡了做人的道理。簡言之,做人就是要擴充此四端,而發揚其仁義禮智固有的明德,這固有的明德,就是「良知」,使此良知擴充而發揚之,就是致良知。由此就可知道具有此仁義禮智之明德(良知)的,方得稱之為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又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我們讀了這段話,更可證明人的反面,就是「非人」,這非人就是禽獸,即使他具有軀幹四體,而不具備這仁義禮智之明德,亦就與禽獸無異了。那更可明白如何謂之人,如何謂之非人,而等於禽獸了。孟子在此只講仁,而不及其餘者。因為仁居明德四端之首,故講仁就可包括整個明德了,而且未有仁而不備義禮智者也。以上乃是講明人之所以能名之為人的道理。至於研究中國哲學的門徑,除了研究人的問題之外,對於天與心的本質,更要特別了解,並先要將這天這心與人的關係,以及這所謂天與心究竟是什麼東西,研究明白,然後才可以著手研究哲學,這亦就是我研究哲學與普通

--------------------------------------------------P.86--------------------------------------------------

一般研究哲學者不同的一點。
    以上乃是講人之所以名之為人的道理。至於講做人的道理,就是要研究人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乃是要將這人人所具有的仁義禮智之明德(良知)擴充而實踐之,以盡我人的本分而已。既是天地父母生下了我們這樣一個人,就是要我們在人的社會裡,盡我們做人的義務,小則能夠助人愛人,為一鄉一族服務;大則能夠救國救民,救人救世,能為國家民族為世界人類服務;至少亦要不害人欺人,不做背天逆理的事。如果一個人,對於哲學沒有基礎,亦不想研究,毫不注意窮理致知,存養省察的工夫,惟在人慾私利路上去求發展,既無所謂戒慎恐懼,更不知檢束自愛,只知投機取巧,徼倖是圖,鉤心鬥角,嫉忌成習,亦就如曾文正所說:「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鶩,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其何以然,不自知其故」了。那樣鹵莽滅裂,無所不為的人,不僅會害人自害,而且會害國害民,必將導致喪心病狂倒行逆施,成為無恥的小人了。這亦就如孟子所說的「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孟子又說「人不可以無恥」。「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那樣無恥的小人,最後結果,若不是身敗名裂,就是遺臭萬年,這是驗之古今歷史,都是歷歷不爽的。我以為只要能夠研究哲學,並了解「知難行易」學說的真義,而又有「知行合一」與「致良知」哲學素養的人,那就決不會遭逢這樣危險和悲慘的結果,而且惟有這樣確有哲學基礎的人,才能成大功、立大業。

--------------------------------------------------P.87--------------------------------------------------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