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人民共同救國之要道

治學校和軍官學校校長的資格來和各位講話,將我對于國事的意見貢獻於各位,希望各位注意。

    現在我們國家外患緊迫,環境險惡,國難嚴重,真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地步。所幸全國一般知識份子,特別是各位青年學生都能一致覺悟,抱著滿腔的血忱來愛護國家,並且迫切的要求政府明示救亡圖存的大計,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這是政府在堅苦撐持之中,最感興奮最抱樂觀的一種現象。(鼓掌)
    現在為使各位瞭解政府如何解除國難的大計,先要對各位講明日本對華的傳統政策與中日戰事的教訓。必須明白這點以後,纔能瞭解政府對日的方針和我們國家今後的出路。(鼓掌)
    我們知道:中國最近一百年的歷史,可說完全是一部慘痛的國難史。在這段國難史中,外交關係最密切的當然是日本。換言之:日本就是侵略我們國家最厲害的敵人!近代日本侵略中國,並非從「九一八」起,更非從去年十二月華北事件起;遠在公曆一八七四年即亡清同治十三年,就侵略我們的臺灣,到一八七九年即光緒五年又侵佔我們的琉球,到一八九四年即甲午年再侵略我們的朝鮮;因此引起中日之戰,中國一敗塗地!於是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割與日本,到一九一○年,朝鮮也被他並吞。到現在再佔領我們東四省,更進而侵略華北。推究日本一步步侵略中國的經過,都不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自從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政策,即所謂北進的大陸政策與南進的海洋政策。而兩者之間,尤其以北進政策為主。他們整個的傳統政策,可以名之為「南守北進政策」。所謂南守,就是向南只發展到臺灣和南洋菲列賓為止,以防禦英美封鎖東洋為主;所謂北進,就是要佔領滿蒙併吞中國獨霸東亞,作無止境的發

---------------------------------------------------P.101---------------------------------------------------

展。為什麼要南守北進呢?因為向南發展,則為英美兩強國的範圍,極不容易達到目的;如果漫無止境,會遇到強大的阻礙,他們感覺此路不通,所以對于海洋政策,只取守勢,相機行事,只在太平洋攫得各種利益,以為發展的根據。對于北進的大陸政策,則用全力來發展。因為北進只有俄國是比較強的敵人,日俄戰後,俄國勢力,一落千丈,日本人認為並不足畏,儘可自由發展。他們以為大陸政策如果成功,則海洋政策當然亦可隨之成功。日本就可獨霸東亞,稱雄世界。他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就是滅亡朝鮮,早已成功。第二步就是所謂滿蒙政策。以朝鮮和南滿為根據,用全副力量來侵略東三省,即熱、察、綏和蒙古以及貝爾嘉湖以東的俄國領土。他所要佔的這些地方,除東三省有最大的經濟價值,他們認為一經佔領,足以與世界為敵,其重要可不言而喻之外,其他的地方,也有無量的富源可以開發,而且在戰略上都是戰勝蘇俄與併吞中國所必取的地方。所以他要貫澈大陸政策,一定要侵占滿蒙,一方面驅逐蘇俄在遠東的勢力;一方面即以制中國的死命,然後可以長蛇封豕的姿勢,從大陸與海洋兩面來完成他獨霸東亞的野心。這種野心,我們只要看看田中內閣對滿蒙積極政策的奏章所說的幾段話,就可以完全明白。奏章有云:「歷代內閣之施政於滿蒙者,無不依明治大帝之遺訓,擴張其規模,完成新大陸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我對滿蒙之權利如可真實的到手,則以滿蒙為根據,以貿易之假面具而風靡支那四百餘州。再以滿蒙之權利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以支那之富源而作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島以及中亞細亞及歐羅巴之用,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亞細亞大陸者,握執滿蒙利權,乃其第一大關鍵也」。由此可見日本之侵略滿蒙,並不是現在纔發動

---------------------------------------------------P.102---------------------------------------------------

的,已經早具決心,早有計劃,自甲午至九一八為止這三十五年當中,他們上自天皇,下至一般國民,用盡心血,想盡方法,無時無刻不在處心積慮準備一切,來侵略我們,最後到「九一八」纔實際下手佔領我們的東四省,最近更進窺外蒙察綬和華北。這是早在他們計劃之中,並不是臨時所發生的野心。東四省之亡,如果我們拿歷史的眼光來看,所以說並不是亡於「九一八」,而是肇端于甲午之役,成熟于日俄之戰,最後纔實際淪亡於「九一八」。所以我們現在的國難,是由甲午之役一貫而來;我們要認識現在國難的根源,研究解除國難的途徑,必須研究甲午之役的始末。
    講到甲午之役,以我們這樣一個堂堂大國,為什麼會一敗塗地,而屈服於小小的日本呢?今天我可以將他前因後果約略的報告。中日甲午之戰,其根本起因,就是由于日本想併吞朝鮮,作為侵略滿蒙滅亡中國的根據地,來實現他傳統的大陸政策。朝鮮是幾千年以來中國的藩屬,我們對于朝鮮,當然有保護的責任,而日本要想吞併朝鮮,所以他頭一步的手段就是使朝鮮與中國脫離關係;換言之,就是要使由中國的藩屬變為日本的保護國,第二步便可以實行併吞。因為日本有此決心,所以中日間的衝突,便無可避免。到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朝鮮有東學黨之亂,請求中國替他平定,中國在派兵以前,據駐日公使報告,說日本政府和議會衝突甚烈,斷定他一定無暇過問朝鮮的事情,中國便決心派兵前往,那知道日本政府得到中國派兵的消息,就立即將解散議會和出兵朝鮮這兩件事,奏請明治天皇裁可,畢竟政爭停止,派兵向朝鮮進發,並且佔據漢城各要隘,先發制人。當中國軍隊開到牙山,東學黨的亂事,即已平定。中國向日本提議同時撤兵,日本包藏禍心,堅拒不肯;反而向中國提議共同改革朝鮮內政。

---------------------------------------------------P.103---------------------------------------------------

其蔑視中國的宗主權,與決心干涉朝鮮內政的心思,已十分明顯了。這時中國仍想以外交途徑解決。但是日本已決心和中國開戰,迅速增兵,中國因準備不及,為避免戰爭起見,將軍隊概行撤回牙山。日本則著著進逼,數日之間,陸海並進,遍佈要津,在仁川漢城便有日兵七千多人,中國方面只有葉志超一軍孤寄牙山,在軍事上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不過當時因為中國所持同時撤兵的理由,非常正大光明,深得各國同情,而日本始終反對,各國都不以他為然,在外交上我們中國是居於主動的地位。當時中國負軍事和外交責任的人是李鴻章,李鴻章一方面知道中國的實力不夠;一方面看見當時外交情勢又大有可為,就想藉外交的方法來制勝日本。但是因為滿清政府之昏庸與牽制,和日本人之奸險狡猾,後來外交亦復著著落,一籌莫展。繼而日本駐朝鮮公使大烏圭介以武力脅迫韓王宣布廢除中韓條約,脫離中國,並開始驅逐中國在韓軍隊。情勢演變,已到非決戰不可的地步,中國方面纔著手準備戰事,由李鴻章指揮一切,李鴻章調動陸軍一萬五六千人分由天津旅順奉天進發,因日軍已在漢江口遍布水雷,海道梗阻,只能由陸路自遼東分起前進,渡鴨綠江入朝鮮,兵機既鈍,道途又迂,牙山軍隊待援甚急,李鴻章然後調濟遠廣乙威遠等艦並租英國商輪高升號裝運陸軍增援,但這些戰艦被日本海軍轟擊,廣乙首先受創,逃而觸礁,濟遠逃回旅順,高陞號被日本兵艦擊沉,從此朝鮮海上就不見中國兵艦的蹤影。本來當時就海軍而論,中國海軍的實力比日本要強大得多,結果黃海一戰,來遠,揚威,致遠,超勇,廣甲等艦,又均被轟沉,從此全軍覆沒,其腐敗的情形,可想而知!當中還有令人最可痛最可恥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國海軍艦隊中,有所謂南洋艦隊和北洋艦隊之分。當時南洋有一隻兵艦名「鎮海」,在黃海附

---------------------------------------------------P.104---------------------------------------------------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