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考核之要領

內容來源:卷二十九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六十年

 

 

——中華民國六十年四月——

要旨

     一、考核之目的。
        二、考核之內容。
        三、考核之方法。
        四、考核之顧慮。
        五、考核之輔助。
本文

    一、考核之目的:
    (一)對人考核之作用,是為了促進工作效率,使事之功效達到盡善盡美。
    (二)對人考核之目的,其間最重要者為對人之本身——從瞭解其人之本身,進而決定其如何運用或予以「再訓練」。其最終目的則在對事——另一目的,則在對人才之長養磨練。
    在人類文化中,一切事都是為了人,尤其是為了眾人。但事在人為,故人之為事:
    ——首須考核其為事之目的是否正確?
    ——次則考核其為事之方法是否優良?
    ——最終則考核其事之績效。
    並從其為事之績效,以定其人之虛實誠偽與能力操守之如何。

--------------------------------------------------P.495--------------------------------------------------

    二、考核之內容:
        (一)根據考核之目的(一)(事功),應包括
        ——收穫的成果,與
        ——付出的代價。
        (二)根據考核之目的(二)(人才),在觀察其人,是否能做到現代管理中之以上兩點以及對此二者間之調和:
        ——儘量提高收穫之成果,與
        ——儘量降低付出之代價。
        ——對何事降低代價至何程度,仍能完成使命,又在何時何處該不惜代價,以把握「使命第一」的要求;又所謂「不惜代價」應提高至何一程度,以及提高至何一程度,仍不至影響全局?
    這是現代管理與軍事指參中之一大課題。
    由此可見對人考核(包括品德學識與才能)應從事上著眼;而對人考核之結果,仍應是為了事。據此故必施以「再訓練」以補其不足,然後予之「再運用」以展其潛力;則「再訓練」之目的,乃是為了「再運用」。如發現根本缺乏發展潛能或對軍中的發展,已無興趣者,絕對不可勉強其繼續服務或濫竽充數,或以晉升官職酬謝其低階期間長期之服務。若不是為「用」而選,為「用」而考,為「用」而訓,為「用」而晉,不「用」即退,退而能安v,使在職者更安於位;則一切人事作

--------------------------------------------------P.496--------------------------------------------------

為,即全部落空。所謂「對事不對人」之基本精神即在於此。
    三、考核之方法
        (一)首須確立「責任制」
    事生職,職生責。責任制不確立,則無從考核事之績效功過與成敗,至為明顯。責任制不確立,亦即無所謂責任心。無責任即無榮譽,無責任心即無榮譽感,一切是非即無依據。「權力」者僅為行事(執行責任)之許可,行與不行以及如何來行,全在執權者是否負責。「責任」者為實行職務之要求,非行不可,而且還須合乎要求的行之標準。但盡責必須有權,故「責任制」之精神在:
    一、事必設職,職必賦予明確的責任,故曰「職責明確」。
    二、欲求職責之推行,必須同時授以等量之職權,使之配合,故曰「權隨責來」。
    在理論上,既是有「事」纔設「職」,因「職」去找「人」,則無現成的「人」,纔辦訓練。因欲得定量定質的「人」,而且能定期獲得,纔設計合理有效的訓練體系與標準。
    可見在理論上,更應是事生職,職生責,責生權。因此在人事勤務上是「職務之派遣」;在工作指導上是「任務之賦予」,其中落實的一項即為「權力之授予」。權不及待臨時授予,故授責亦必使其有權,職務與任務之別,前者為固定之責,後者為特定之責;前者屬一般性,後者屬臨時性。務者事也,責也。若每授一責,必須另授一權,則既顯得繁瑣且又迫不及待,故

--------------------------------------------------P.497--------------------------------------------------

應率直地將「權隨責來」加以固定而納入制度。凡必然之事或必須之事,即應訂為制度,以免造成人為的逃避責任。故以往「分層負責」與「逐級授權」之原理,想使轉化為「職責明確」與「權隨責來」之制度,如此才能顯示「責與權為職之一體兩面」以及「責權合一」的精神。
    我國自來標榜崇法務實,但以往由於習慣與風氣之關係,少數人仍不免弄權作勢。在這種風氣下欲求主動與敢言敢為忠實優秀的僚屬,幾為不可能之事,至少是極難極少。雖然「責」與「權」本是促使「職」成為有機性之兩個因素——盡責必須有權,有權必須盡責——但正如前面,由「思維理則」與「時代需要」兩方面分析,特應強調責任對職務之關係。在想法與說法上,若置責於權之前,即不會有偏差,若置權於責之前,就仍易為時弊所影響。所以在制度上應規定「職責明確」,然後再說出「權隨責來」。

    (二)其次須建立「職責與學術配合制」

    無事設虛職,為國家之浪費,故必「因事設職」而決非「因人設事」,此理甚明。但若任職者不能稱職——不能行其事而盡其責——則必誤事誤國,不僅是工作之浪費,抑且是害群之馬,自為各級機構中之所不許。軍事勝敗將決定國家之存亡,故在軍中更不容其兒戲僥倖。為求人必稱職,而且同等類之軍人皆能合乎統一之標準,必須設專校專班授與必要之學術,並導之以必要之精神修養。必使對該項學養有成就者乃派任有關之職;既派職則又須透過軍官團教育反覆磨練而力求精實。人事考核中,稱職之學養為盡責效命一重大要求。故欲求完整、公允與切實之考核

--------------------------------------------------P.498--------------------------------------------------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