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練兵用兵的要領 ——陸軍教育訓練演習與裁判一般準則之提示

「作之君」就是用兵的責任與督導,「作之師」則是練兵的責任與嚴厲,而「作之親」更是帶兵的責任與愛護。
    至於用兵的方法就是戰爭藝術,包括了指揮參謀、後勤作業、以及進退、遠近、奇正、虛實、主攻、助攻、主力、預備隊、交通線……一切戰略戰術運用的問題。

    練兵則是兵法所謂「兵眾孰強、士卒孰練」孰強孰練的問題,就是教育訓練的中心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官兵;要比敵人強,必須超過並勝過敵人。
    而帶兵則是領導統御的問題,不能帶兵,即不能練兵,自更不能用兵,所以練兵用兵又以帶兵為前提。
    大致言之,用兵是一種或然性、突發性、概然性的綜合,是營長以上指揮官的任務,而連長、排長以至班長、伍長,其主要責任,就是練兵和帶兵。當然,大家也都要知道用兵的方法,因為基層官兵,將來亦要升任為中級官長的,尤其是連長為然,故不能不具有用兵的學術和知識。

貳、帶兵的方法——知兵與親兵

    就部隊的統率來說,從總司令到連、排長以至班長、伍長,都可以稱之為「指揮官」,而其帶兵的原理——知兵與親兵——乃是徹上徹下完全相通的。帶兵不只是一門學術,一種能力,乃是部隊長最主要的責任,可以說是精神的一貫感召,統御的最高性能——藝術。語云「兵隨將轉」,又云「強將手下

--------------------------------------------------P.331--------------------------------------------------

無弱兵」,這所謂「將」,所謂「強將」,就不止是一個戰勝攻取的將材,且要能以其品德、智慧、精神、意志、致(用)人之力,亦致(用)人之心,然後其所部才能無怯士,而有勇功,即令是一個班長,只要他領導得法,就成為一班九至十二個人的核心,統合九至十二個人的精神意志,「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就可以一當百,一個人亦就可以發揮十二個以至於一百二十個人的力量。這就是「兵隨將轉」的道理,也就是「強將手下無弱兵」的道理。

先說知兵

    帶兵的第一要義就是知兵,可以說,帶兵就是知兵。成吉斯汗嘗言「知己者始能知人,知兵者始能知將」。俗諺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部隊官兵的心理,就都是「各如其面」的群眾心理,要領導群眾,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其各自不同而又彼此相同的心理。比方說,一連一百五十六人,這些人,不只是心性不同、智能不同、膽識勇氣的程度不同——有的勇敢進取,有的怯懦規避;對長官的反應和印象亦復不同——有的有好感,肯服從;有的有反感,不願服從,或者陽奉陰違,口是心非。此外,則還有其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思想觀念的不同,體格習性以及其飲食口味的不同,所以在靜態方面,一個連長,不但要認識其各個士兵的面貌或背影,並要能喊出他們的姓名,面對他的思想、行動、生活、和長處、短處,以至家世出身、社會關係,也都要能在平時不斷的調查研究,徹底瞭解;至於動態方面,更要隨時對其所部心理的變態,行動的異狀,時時體察入微。唐代名將李晟治軍必曰「某有勞,某長於

--------------------------------------------------P.332--------------------------------------------------

是,雖廝養小善,必記姓名」,這就是歷史上帶兵的最佳先例。實在說,治軍帶兵,尚不止如此而已,比如某一部屬的性能可以達成某項任務,而某一部屬雖或不能達成某項任務,但可以達成另一項任務;又如某一部屬平時心理並無特殊狀態,但如遭受外來刺激,即可能產生不正常的情緒,在戰鬥中即不能派遣擔任斥堠、搜索、通訊一類工作……指揮官都應該熟知精察,用其所長,救其所短才是。所以帶兵絕不是一般出出操,點點名,個別的談幾次話,勉強他像機械人一樣只是服從命令,就算已經盡了帶兵之能事的。

再講親兵

    我以為黃埔軍校「親愛精誠」的校訓,就是親兵的宗旨。
    所謂「親」就是要官兵相互親善,融和無間,亦就是所謂「親如骨肉」「親如手足」的意思。
    拿破崙就說過「主帥之重大使命,在讓自身意志,深入於他人之筋絡,使自己脈搏,充份感應於部屬極細微之處」,這意思就是說長官與部屬,要融為一體,使自己的脈搏,和部屬的心志,相連相通,然後才能使部屬,在極困難的時候覺得你確能給他溫暖,在最危險的時候,覺得你確能使他安全,自自然然的對你樂於依靠親近,敬服愛戴,這樣就能擴大你的光圈熱力,進而形成部隊的團結力和向心力,形成其核心和骨幹了。
    所謂「愛」就是愛護。亦就是以軍作家的家人情感,來發揮互愛互助、團結一致的團隊精神。

--------------------------------------------------P.333--------------------------------------------------

     過去的軍人,是時常以帶部隊帶成「子弟兵」自豪的,這種以愛護部屬甚於子弟的精神,實在亦就是我們革命軍人袍澤愛的高度表現。前清江忠源嘗謂「將之愛兵,如父兄之愛子弟,兵之衛將,亦將如手足之衛耳目」,如果一個班、一個排、一個連,看成是一個小型的家庭,一個營甚至於一個師、一個軍,看成為一個大型的家庭,長官愛護所部,推腹心,同甘苦,「如父兄之愛子弟」,一旦在戰爭中,就能你扶我,我馳援你,如「手足之衛耳目」了。揭暄子有一段話,說得很透徹,他說「與士卒同衣服,然後忘乎邊塞之風霜;與士卒同飲食,然後忘乎馬上之饑渴;與士卒同登履,然後忘乎關隘之險阻,憂士卒之憂,傷士卒之傷,然後忘乎刀劍之瘢痍。事事習而情與同,故以戰鬥為安,以死傷為分,以冒刃爭先為本務,而不知其蹈危也」。

    但是革命軍人,愛護部屬,固然要如愛護其家人子弟一樣,然亦不可溺愛其子弟,馴至於「雖曰愛之,其實害之」。因為一個部隊如果有那一個違令犯法,敗德亂行,則不特為團隊之恥,亦將致國家之敗!所以有功的,要獎勵他,但當以居下位者為先;有過的,也要能立刻懲罰他,尤其是要罰自親近者開始;務使一團隊之中,無一人敢不遵守紀律,亦無一人不樂於服從命令,那才是以軍作家的真義,亦才是敬上愛下節制之師的真義。
    所謂「精」,乃是要精密週到,對部隊要如雞之伏卵,對敵人則要如貓之捕鼠。大家知道,「精」字的反面,就是粗疏的「粗」字,所謂「粗枝大葉」「粗心大意」,此即指粗疏忽略而言,這粗疏忽略,乃是一切失敗的根源,亦是兵家所最忌、我全軍上下所當深鑒切戒的!

--------------------------------------------------P.334--------------------------------------------------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