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軍人事與教育會議之指示

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功,善用兵者亦然」;此亦即我所說的「存心時時可死,作戰步步求生」的意思,這便是靈活的思考力的最佳註腳。在所有中外戰史裏,最足寶貴效法的,就是這樣一類的先例,特別是韓信拔趙幟、立漢幟的背水陣,可以說是運用靈活的思考力的傑作之一。
 戰史說:「漢初韓信將兵攻趙……半夜傳發,選輕騎二千人,持漢幟從間道(迂迴)萆山而望趙軍,戒曰:『趙見我走(即在正面佯攻的部隊退卻),必空壁逐我,汝疾入趙壁(即在其側背奇襲敵陣),拔趙幟,立漢幟』。復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趙軍望見大笑。平旦,信乃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信佯棄旗鼓,走水上軍,趙果空壁爭漢旗鼓,逐信,信已入水上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而信所出奇兵二千,遂馳入趙壁,拔趙幟,立漢幟,趙軍已不能得信等,退還歸壁,壁皆漢幟,見而大亂,以為漢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漢兵夾擊之,遂大破趙兵」。
 此乃欺敵、奇襲、與迂迴側背的一個最好的戰例,這種戰例,自非普通戰術教材教學,所能獲得的,而只有在研究戰史的、與兵法的、思考力之靈活運用中,隨時啟導,以養成之。所以我在軍事會議中,曾特別提出「一切知識之運用,有賴於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想像力又為創造力的根源,大家必須根據原則,超乎經驗,不斷磨練,不斷精進,排除一切對創造性思想的障礙與限制,作充份合理而有效之啟導與運用」。而且更肯定的告訴大家:「今後國軍的教育訓練,特應著重靈活的思考力之啟發,在戰鬥中,靈活的思考力,較之物質的快速運動力,尤為重要」。並且規定過「每週或每月要舉行一次

---------------------------------------------------P.462---------------------------------------------------

『欺敵訓練』(機變訓練),一以磨練我們官兵堅定沉著的精神,一以養成隨機應變的智能」。然而我所看到的,你們教育訓練的方法,卻仍然未能即知即行,而且可說是知而不行,這就是我們教育訓練上——亦就是幹部心理上的最大病根!此後應即以啟發靈活的思考力——以實地相機教學、引史作證、突發應變、當機立斷的訓練,列為經常性教育重點之一,使受教者能從正、反、合、和歸納、演繹、比較方面去思辨;從敵方,我方、友軍、群眾方面去設想;從何人、何時、何地、因何、如何方面去探究;從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的方面去考量得失利病。各級學校主管和訓練中心的教育長、主任教官,並應定期集會,擬訂作戰目標、推演指導、交換教學心得,不分階級,公開辯論,根據原則,隨時改進,而一歸至當。

(二)養成爭取時效的觀念

 誰也知道,時間就是生命,而戰爭所爭的就是時間;因為在戰爭中,誰能爭先一步,誰能先發制人,誰即能掌握主動與勝利。如其差之毫厘,就將失之千里,而差之分秒,亦即自陷於絕境的開始,尤其武器愈進步,其殺傷力愈大,則爭取時機時效,亦愈益迫切。所以戰爭特須強調「疾擊」、「拙速」,亦就是要強調機動、主動、近戰,使敵人不及知、不及謀、亦不及防,使之一切準備,均毀於其未成熟之前,這就是爭時間的要道。但是這種執行命令,爭取時效觀念之養成,乃是要在平時教學、修養——實地演習、行軍、備戰……各方面,訓練官兵,永不要浪費時間,一分一秒,也都不能使之錯誤。尤其是要訓練官兵,具備靈明果決的判斷力,和精確而有彈性的計劃運用力,然後一臨戰場,就能實見之於

---------------------------------------------------P.463---------------------------------------------------

戰鬥行動,因敵因勢,適地適時,將其主力注入於其決勝的焦點;亦就是因敵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而使敵人敗於無可如何之絕境。
 (三)養成誠實無妄的習性,堅定貫徹到底的決心
 戰爭一方面爭的是時間,一方面則是在於將領的專心實力,貫徹命令之決心。王陽明說:「凡勝敗之決心,不待臨陣而下,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惟其要「決心不待臨陣而下」,故必須其指揮官本身,先有定見,有預謀、有果斷,而後有定力。這種定力,乃由誠實無妄,全心全力的責任感所產生,所以「志向一定,併力赴之」,就能「無少夾雜,無少游移」。我常說,打仗要堅持至最後五分鐘,也就是指最後五分鐘,是最艱苦危險的時刻,是存亡生死決於俄傾的時刻,也就是最需要精誠專一「不勝不止,不死不休」(惠靈頓語)的勇氣、膽識、定力、和決心的時刻!其實貫徹到底——堅持至最後五分鐘的精神和決心,乃是在其平時教育與自修中,所養成的誠實無妄的榮譽心和責任感之最後實驗;不惟在戰爭中如此,任何事功德業,亦莫不如此。因為只要念念能提撕,處處肯堅忍,時時有信心,實事求是,徹上徹下,無間終始,就能一如 國父所說的「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所以今後軍事教育,特應著重誠實無妄、實事求是的精神——鍛鍊其強烈的責任感,果決的意志力,和堅毅的自信心,使之自然而然以陶鑄其誓死達成任務、堅持貫徹到底的決心。

肆、從健全人事、精進教育上發軔

---------------------------------------------------P.464---------------------------------------------------


 這次大家都讀過了「反攻作戰精神與行動之指導」訓詞,其中有關人事與教育方面,亦就是要特別建立人事(考核)責任制度,和訓練(裁判)責任制度,養成人事與教育訓練幹部的責任觀念,和務實精神。我今天對人事與教育會議的訓詞,也就可視為是「反攻作戰精神與行動之指導」的補充指示,所望會議之後,各級幹部,都能擬定實施程序,實踐篤行,反覆研究,困知勉行;以新作風健全人事,以新方法加強教育,以新觀念樹立制度,以新生的、統合的戰力,開拓國民革命中興再造的新運!反攻聖戰,在雷霆之勢中發軔!復國大業,亦即將在三民主義光輝燭照之下全面成功!

附錄:對教育與人事會議補充之指示

 建軍成敗之關鍵,全在人才之消長與虛實,而教育為造就人才之第一關鍵。
 故教育機構——學校與訓練班等,實負有造就人才之主要責任,蓋教育優劣,即為人才消長與虛實之原因所在。
 人事機構——部隊、學校、與各軍事機關之人事機構,乃為調查考核,負責評判人才之任職器使,賞罰升降,以收人才各適其任,各得其所之功效;而並非只是依照年資考績,調任派職之呆板靜態工作而已。故凡負人事與教育主管之職責者,必須互相聯繫協調,成為整體不可分離之兩面,以共同作育人才,奠定建軍之基礎。
 而作育人才,培植國軍骨幹之目的:第一、在養成其為國犧牲之決心;第二、在發掘其內蘊之潛力

---------------------------------------------------P.465---------------------------------------------------

;第三、在發揚其民族固有之武德,亦即 總理軍人精神教育中之別是非、明生死、識時勢、知彼己……第四、在養成其自動自發、積極主動、誠實無欺、踐履篤行、負責盡職之精神——特別對於執行命令之時效的貫徹力;第五、在啟發其靈活的思考力,能辯證其利害得失;第六、在真心實力,公正無偏,考核與評判受教者與被考核者之才力大小,識見高下,與學術優劣,以及其前途發展分量之如何是也。
 教育所教導者在此,人事所評判者亦在此,而貫輸知識學能,與生活體力之培育,皆必須以上六者為其教育與人事業務之成敗,以定其各級負責主管者之功過,務希切實互勉為要。

中 正 五十五年三月五日

---------------------------------------------------P.466---------------------------------------------------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