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國府遷都南京後之內憂與外患

國民革命最為和平,亦最為合理。然而在此時期,竟有假「民主」的口號,掩護其封建與割據,以「自由」的口號,裝飾其反動與暴亂,而以「專制」「獨裁」種種污辱與侮蔑,加於國家統一之大業,而企圖使之毀滅。甚至如漢奸汪兆銘之流,假國民黨與國民政府之名以污辱我國民黨與國民政府,且冒三民主義與國民革命軍之名,以破壞我三民主義與反叛國民革命,此尤為其十五年以來賣國叛黨倒行逆施所用的一貫慣技。凡世界上所有各種的思潮,歷史上所有各種的口號,皆曾為這些敗類蟊賊來分化我民族國家之用,以宣傳鼓吹於國民之前。國民的眾志與群力,亦即相隨分化,或趨於狂激,或流於頹廢。因此狂激者鋌而走險,頹廢者消極自棄。而尤以文化與道德方面之影響為最烈。北伐成功之後,對於國民心理與社會風氣的影響,至此遂為之一落千丈。而政治經濟國防所受的障礙,所感的痛苦,更難罄述。然而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的十年間,對於分化我國家民族文化思想的活動,猶能以最大的努力,予以糾正。以教育而論,民國十八年,公佈教育宗旨,為「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二十一年,中國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關於教育的決議案,其中規定:「發揚民族精神,灌輸民族思想,以及恢復人民之民族自信力,而達到中華民族獨立自由平等之目的。」由此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趨重於民族思想的灌輸,民族精神的激發,且必使學術文化能切於國計民生之用,欲一掃百年來不平等條約影響下的支離忘本、浮華無實的積習。迄於今日的抗戰,國民能夠如此堅忍不拔,為國犧牲,仍有賴於此十年之中,三民主義教育所樹立的基礎。

---------------------------------------------------P.61--------------------------------------------------

  內亂對於革命之損害,其影響及於外交的尤為重大。自國民政府十六年定都南京之時,外交部首先宣言北京政府與各國所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已無存在的理由,國民政府當與各國另訂新約。復特別聲明自民國十六年九月一日起,實行關稅自主,並頒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準備實施。然其時北伐軍事受外患與內憂的阻礙,而日寇更乘機倡議,反對新稅則的實施,其它各國亦紛紛援例,革命外交遂歸於停頓。

  民國十七年,北伐完成之際,國民政府復作重訂新約的聲明。其條約滿期的各國均開始談判新約。條約尚未滿期的各國,亦分別談判,而以關稅自主為中心問題。中美兩國之間,「整理中美兩國關係之條約」首先成立。其它各國亦先後與我國簽訂關稅條約。惟日本帝國主義者屢加延宕,及至民國十九年,始簽訂中日關稅協議,而於稅則仍有部分的保留。

  收回領事裁判權的交涉,在民國十八年,已具端倪,不幸內亂發生,各國即意存觀望。國民政府於十八年十二月,十九年十二月,定期收回法權,皆受內亂的影響,以至於無成。二十年五月頒布的「管轄在華外國人實施條例」,本定於二十一年元旦實施,以九一八事變發生,也就延宕下來了。

  日本帝國主義者於消極的延宕之外,更積極的向我們中國借口挑釁,橫施壓力。在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十年之間,列強對我們中國的民族運動,認識雖感不足,然而每當中國政治統一具有希望,國民政府著其威信之時,即能作相當的讓步。惟有日本帝國主義者,則在中國政治的統一愈有成功,其侵華的陰謀即愈見積極。繼「五三」事件之後,又有「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以為「九一八」事變的

---------------------------------------------------P.62--------------------------------------------------

導火線。「九一八」以後,又有「一二八」之役,「榆關」之役,「熱河」之役,「長城」之役,「藏本」事件,「成都」事件,「北海」事件,及至「蘆溝橋」事變,乃激起我們中國全面的抗戰。

  自「九一八」事變至全面抗戰開始的時期,我們中國的外交上中心問題,是對日問題;內政上中心問題,亦在於如何始可以對日。我們知道:現代戰爭為科學的戰爭,然而中國的科學發明與工業技術,自覺幼稚,不逮日寇。現代戰爭為全民的戰爭,然而中國的封建反革命勢力尚酖於內亂。國民政府惟有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持忍辱負重的態度,明白宣佈「和平未至完全絕望,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亦不輕易犧牲」的方針。在政治上,對各方遷就包容委曲求全,以期於杜絕內爭,一致對外。在社會上,發動新生活運動,振作國民自尊自重之民族精神。在軍事上,勵行保甲,訓練壯丁,以期舉全國皆兵之實。更在敵寇間諜橫行之下,擴充軍用工業,儲備軍事器材。中國為久居帝國主義者處處干涉重重束縛之下的次殖民地,一旦?手於反帝國主義戰爭的準備,其困苦如何,本不待言喻。然而此六年間,我國內真能為國民政府設想的人士,實在不多。我中樞與宋明末年的政府固自不同,而國內黨爭之烈,士氣之浮,比之於宋末明末且有過之。其頹廢的一方面,欲苟安於日寇之下,倡為不戰論。其狂激的一方面,藉外交收內哄之效,倡為催戰論。他們忘記了宋末的和議,曾陷民族於危亡。他們又不知道明末的催戰,曾致邊兵的巨創,乃至一敗而不可收拾的亡國慘狀。國民政府在此時期,亦不願用口舌求諒解於各方,以自白戰備於帝國主義者之前。此時國民政府所恃者,深信我整個民族,在三百年滿清專制之下,保持民族意識,在一百年帝國主義侵略之下,要求雪恥圖強;與渴望統一獨立的四萬萬五千萬

---------------------------------------------------P.63--------------------------------------------------

國民,到了最後關頭,必能循國民革命的路線,作我們國民政府的後盾。國民政府且深信凡背逆時代潮流,破壞民族德性,妨害我全國國民所一致要求的國民革命之反革命者,終必為時代潮流所淘汰,為民族德性所不容,而國民革命的正確性,與現實性,亦終必為最後事實所證明。

---------------------------------------------------P.64--------------------------------------------------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