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國府遷都南京後之內憂與外患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北伐的任務,從憂患危亡,困頓顛沛之中,初步完成。國民政府從此以為可以由破壞而進於建設,更期以國家統一的力量,樹立民族解放的基礎。在國民革命軍收復平津的時候,中正曾以八事自矢,並祭告國父靈前。其最後兩事,尤所以寄衷心的願望。其一,關於戰後的建設,說道:「破壞之後,亟待建設。我總理遺著之建國大綱建國方略,對於程序節目,早有顯明之規定,祇須全體同志篤信力行,即不難建設三民主義之國家,以竟國民革命之全功。值此軍政告終之時,若不以實際政治之設施,表示革命建國之力量,則武裝同志奮鬥而得之成績,將因人心失望而不易保持。」其二,關於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說道:「溯自我總理和平救國之主張,格於軍閥官僚之頑梗而不克實現,本黨欲剷除障礙,不得已而用兵。惟當轉戰之際,目擊戰區同胞之痛苦,以及前線將士犧牲之重大,常覺革命成功之後,應有根絕內戰之圖。誠以國家兵力,當為捍衛民族利益而用,國內戰爭實為無上之恥辱。此次北伐,動員數逾百萬,轉戰豈止千里,殘破者均中國之領土,死傷者皆中國之同胞,痛定思痛,祇有哀矜。自

---------------------------------------------------P.57---------------------------------------------------

今以往,宜使全國皆知內戰為可恥,而注全力於國防,明恥教戰,惟以自衛,臥薪嘗膽,以求貫徹 總理民族獨立自由之遺訓。」嗣後,國民政府雖在艱危困厄之中,而始終一貫的本?這個原定方針,著著進行。到了今日,我們中國還能對敵寇作如此長期的鬥爭,這個力量仍舊是由於這種革命建設的精神所產生的。

  依照建國大綱的規定,軍政時期之後,繼之以訓政時期,其基本的工作為實行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實施,又當以國父手訂的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準則。至於憲政時期的開始,又當視地方自治實施的成績以為權衡,程序井然,無可爭議。然而國府遷都南京以後,十年之間,事實與理論兩方面,都有足以妨礙訓政的基本工作的進行,使國民政府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就事實的方面來說:國民政府在政治上所遭遇的最大挫折,就是國家統一的障礙。而就理論的方面來說:在此十年之間,不獨訓政工作如何實施,成為問題,即訓政階段應否存在,訓政時期何時結束,亦起了激烈的爭辯。此種糾紛,不獨為封建反革命所借口,且使黨中同志無意之間皆呈動搖的現象,竟使議論愈為滋蔓,而行動愈為紛歧。大家知道,訓政是達到全民政治必經的階段,非此即不能樹立民權的基礎,否則將來的憲法必徒為白紙黑字的具文。辛亥革命以後,國民不知建設的革命為必需,惟致力於約法的條文與政制的形式,致啟軍閥竊國的陰謀,並授帝國主義者以可乘之隙,以伸張其侵略。前車之鑒,至此遂無人記憶,且亦不為身親痛苦之同志所記憶,誠可痛心。

  實業計劃為中國物質建設的寶典。然而國民政府遷都南京以後十年之間,在事實上,則因帝國主義

---------------------------------------------------P.58---------------------------------------------------

者的干涉與反革命勢力的妨礙,使經濟建設不能如期的推進,而在理論上,則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潮,平分了當時經濟學界。共產主義者,致力於其所謂「土地革」與「農民革命」,軍行所至,赤地千里,以破壞我國和平的農村。他們對於民族的工業,毫無愛護的心理,惟以憎恨與鬥爭之說,灌輸於社會和青年之中,以阻礙生產的進步。於是資本逃入租界,以助成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其影響更大而更深。自由主義者則忽視中國久處於不平等條約之下的地位,亦不思世界經濟自第一次大戰以後,已從自由競爭進於獨佔集中的趨勢。他們仍本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學說,以應用於面對歐美第二次工業革命潮流的中國,而自詡以為新穎。故民生主義與實業計劃的精神,遂以闇然不彰。國民政府在這個時期,亦坦白承認其所有建設的計劃,並未能舉預期的成效。亦可以說建設的革命工作,並未著手,而且亦無從著手。要知道濟南五三事件以後,日寇「大陸政策」的野心,昭然若揭,日寇武裝侵我的行動,隨時可至。我們中國再沒有從容建設的可能,更沒有實現主義完成革命的機會。於是國民政府不得不以社會交通經濟等各種建設工作的方式,來掩護他軍事抵抗侵略的準備。故在此十年之中,國民政府在忍氣吞聲,戰慄危懼,朝不保夕的險惡環境之下,猶能促進國民經濟,使消費品進口逐漸減低,而機械工具進口逐漸增加,足以考見國內農工礦業進步的事實。而最顯著的成績,尤在交通與財政政策。以交通而論,由清末至民國十六年凡四十八年間,共築鐵路八千三百公里,而民國十七年後十年之內,增築鐵路至七千三百公里,尤其是公路建築竟達十萬公里以上。電訊的建設亦有成績,而以全國電話網的敷布,在三萬三千公里以上,最為顯著。以財政而論,則裁釐金,平稅率,修改海關稅則,整理內外公債

---------------------------------------------------P.59---------------------------------------------------

。於貨幣,則廢兩改元,尤以統一幣制,實行法幣政策,奠定了國家統一與獨立的基礎。我們今日抗戰,使軍事與經濟猶能立於不敗之地者,實賴於此。

  國父有十年國防計劃的著作,毀於陳炯明叛亂之中,如今只存目錄。然國父的意旨,在軍事方面,具見於創設軍校的訓詞之中;在經濟方面,具見於實業計劃之中;在心理方面,具見於軍人精神教育的演講之中。國民政府遷都南京以後,力求所以達其和平統一與國防安全的目的;且深知國家的外患與內亂相乘,統一與獨立亦相因,故始終不為彼以外交的難關而為內爭的口實者之各種的批評與攻訐所動;卒使軍事的準備略具根柢,乃能發動全面的長期抗戰。

  自從北伐成功以後,帝國主義者與國民政府之間,到這個時期,已瀕於總清算的階段。國民革命失敗,即是他們的成功;如果國民革命成功,則帝國主義者勢力即將永絕於中國的境內。在此一階段之中,國民政府所遭遇的內憂外患,相因互乘,明爭暗算,真可以說是防不勝防。而侵略者的各種勢力,彼此之間,復在我領土上面,鉤心鬥角,埤闔縱橫,或強迫,或陰韌,極盡其光怪陸離的奇觀。為禍之烈,可以說是百年以來所未有。若果國民政府當時處理稍一不慎,或方針略一動搖,則辛亥以後革命失敗封建勢力橫行的歷史,勢必重演。其中以思想混亂,是非顛倒,最足寒心。大家知道:我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百年來一致的要求,為雪恥圖強;而雪恥圖強的方法,以國民革命最為徹底,亦最為正確,已為事實所明證。然而在此時期,竟有借革命的美名,詆毀國民革命為過渡的、改良的、不徹底的方法,而加以反對,予以阻撓。大家也知道:我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三十年來的一致要求為統一,而統一的方法亦以

---------------------------------------------------P.60---------------------------------------------------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