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要旨

道,與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其含義雖有相同之處,而其範圍,則後者(未發之中的中字)乃包涵於前者(中者天下之正道)之中,故其性質,亦不盡相同了。所以他說:「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則可」,但中和之義,並不能代表中庸二字整個的涵義。至於「和」的意義,乃是心理現象,已經發動時,其一言一行皆能中乎節度,就是喜怒哀樂都不過分,都能恰當,應喜則喜,應怒則怒,當哀則哀,當樂則樂。這中節之和的現象,乃是存養省察的「養」的工夫所由致之,亦就是處世接物的圭臬,此即所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以軍事來說,我們對部下,應用恩的地方則用恩,適當其量;應用威的時候便用威,不過其度;應賞則賞,賞當其功;應罰則罰,罰當其罪;這就是做到了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亦就是朱子所謂「自慎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稍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的地步。就以上所闡述「中和」兩字的意義而言,我認為是皆在發揮「允執厥中」一語的工夫及其致力之所在,其在靜而言謂之「中」,在動而言謂之「和」,亦可說「中」為靜中之「和」,而「和」為動中之「中」,故無論其言「中」與「和」,皆不出乎「允執厥中」的「中」字工夫之外。這是我最近研究所得的結果。今天我們有多少部下,待我來教育?有多少事物,待我來處理?如果動靜云為,皆能中節適度,合乎情理,便是「中和」,亦便是「允執厥中」,則無事不舉,反之若恩威倒置,賞罰不明,便是失「中」傷「和」,則處事無不舛錯,更不能帶好部下,建立軍隊了。我們看古之名將,有判處部下死罪,其至行刑的時候而部下尚且感激涕零的,這固然得力於其存誠慎獨的工夫,養成大公無私

---------------------------------------------------P.97---------------------------------------------------

的人格,足以感動人心,但也是由於恩威賞罰、喜怒哀樂皆中乎節度之故。以上是講明「致中和」的意義,而實是「修道之謂教」的準則。至於所謂「天地位,萬物育」兩句,不是簡單的所能說得明白,大概的意義,就是說中和之極致,不但萬物各得遂其生存,便是宇宙一切現象,也各循其合理軌範而無不得其所。譬如就天空現象來說,日球居太陽系之中心,沒有日球便沒有太陽系,這便是「中」為天下之大本,但天空中恆星各有其位置,行星各有其軌道與運用旋轉之躔度,於複雜之中有和諧之致,所以能各循其度而不相衝突,這便是「和」為天下之達道,就是萬物各循其性,各得其所,而不相悖,亦就是「率性之謂道」的註解。我們因此還可以說:天理人情本是人人所共具,此即經常萬古不變之定理,人人皆有天賦之性,天性皆具有五達道與三達德的中庸率性之道,我們教民教兵,只要窮究天理人性之本原,就人人所本有者闡發而篤行之,此即所謂「率性而行」,凡率性而行者,決無畏危苟免之心,更無怕死貪生之理,其視世界一切,必事無難事,行無難行,此亦即大智大仁大勇之表現,吾 總理之所謂「行之非艱」的大無畏精神,即由此中庸的「率性之道」所自出。因之就可知道孫子所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之「道」,亦就是中庸的率性之道。若再推演而用之於軍事與政治,則不特可以馭眾統軍,而且就可以治國平天下。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實際上這「中和」就是指「率性之道」,乃為治國平天下之大道。如其反乎中和,即為偏激,為暴力,為矛盾,為衝突,必使天翻地覆,鬥爭無已,國家就無安定,人民就無養育可言了,這是我們為將領者,所不可不知的要道。.

---------------------------------------------------P.98---------------------------------------------------

 舉例言之,我們如能秉持天理本然之性的中和之道,凡事凡物皆能反求諸身,以袪乎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即去人欲,存天理,至誠無息,擇善固執,堅定信仰,貫徹始終,做到無念不正,無施不當,接物處事,修己教人,一切皆中乎節度,合乎事理,則不僅可以完成革命,保障民族的生存,還可以造成和平康樂的世界,使萬物皆得其用,人類各遂其生。你們做了官長的人,如真要完成革命大業,必須有此修養,與實行此率性之道纔行。

 最後,再要將率性之道的「道」字本質,及其體用功效,總括說明一下。第一章本文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一段,是說明道之本質。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一句,是指道之體,所以其後說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乃指明「中」即為道之體。「發而皆中節」句,是道之用,所以其後說明「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乃指明其「和」即為道之用。大家如能將本文第十二至二十各章,詳加研讀,則道之精義,更可徹底了解無遺了(此與第一節中所說的「中庸」整個的內容,乃以理為體,以道為用,其以道與理合一並稱,乃闡述「道理」二字不可分離的關係。而與此處所言「道」的體與用,乃是單指道的本質而言,故其與前者性質自不相同,希望大家對於這一點,不可有所誤解)。至於戒慎恐懼與喜怒哀樂之發與未發,皆言修道工夫,而總結於慎獨一點上。此外還要將朱子所謂「聖神功化之極」的意義補充說明,我在前面說過「致中和」則為聖神之事,而「天地位,萬物育」乃為功化之極致,這個「聖神功化之極」的道理,就是「孔門傳授心法」,只有心領神會乃能得之,惟綜觀中庸全

---------------------------------------------------P.99---------------------------------------------------

書要旨,其所以能致「聖神功化之極」的具體工夫,只是一個「誠」字,這個「誠」字,在第一章中雖未曾提起,但其所謂「致中和」,所謂「慎獨」,所謂「率性」,所謂「修道」,無不是有「至誠」寓於其中。直到了第二十章,更闡揚了這個「誠」字的作用,乃是貫徹天下之五達道和智仁勇三達德的樞紐。至其功化之極的效用,則可舉正文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讀此就可知道實行此中庸率性之道,全在於行「誠」。所以第二十章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大家更應知道,這「誠」字,尤為智仁勇三達德所自出的原動力。所以朱子說:「五達道雖人所共由,然無此三達德(智仁勇),則無以行之。達德雖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矣。」所以程子曰「所謂誠者,止是誠實此三者(智仁勇),三者之外,更別無誠。」所以智仁勇三達德為入道之門,而至誠為行道之本,亦所以為實現中庸之法則。大家如能對於正文第二十至三十三章,切實研究之後,不僅可以了解其「誠」的精義,且可澈悟其「誠」與天道人道相互關係,果能體察而實行之,自能終身受用不盡了。
 總之,中庸所說的道理,完全是天理人情之必然的正道,惟其關鍵即在「率性之謂道」,而貫徹此「道」的要領,全在乎「至誠」之道的一個「誠」字,就將我們修己立身處世作事的要則統統說盡了。大家或者以為「率性」二字既然作順應天理解,未免與我們平常所說「克服自然」

---------------------------------------------------P.100---------------------------------------------------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