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要旨

庸全書概要所在了。這二段文字可說是中國道統,亦就是中國一貫相承的正統哲學的原理所在。我們做將領的人,尤其是應該切實研究,求其了解才行。在這裏我還要補充說明「道」與「理」的關係,在緒言中所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又說「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事亦物也),末復合為一理」,這三句連貫起來說,正是闡明「心物合一」的道理,而這篇緒言中三個「理」字,乃是指天命之「天」,亦兼指「天命之謂性」的「性」字而言,而與「率性之謂道」的「道」字相對的,亦就是說明中庸乃以理為體,以道為用,是理與道不能分離的。此乃言「中庸」整個的性質,並對道與理的關係之闡明,亦就是道不能離理之意,所以說「末復合為一理」了。因之亦就可知普通所說的「道理」這兩個字,乃是不偏不易之謂,而且這兩個字,總是相聯並稱的。如其一有偏差或可以變易的東西,就不成其為道理了。換言之,所謂「道理」就是不可偏差、不能變易的東西,亦可以說「言道則理即在其中,言理則道亦即在其中」,故能修明這一個本乎天性的道理,或是指正不合乎道理或不合乎天性之事物,而使之合乎道,合乎理,這就是所謂「教」。所以朱註說:「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聖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因之我們無論教民教兵,都只要由其本有之天性而發揮之,便可收莫大之功效,即如我們抵抗日本強權,裁抑其不合天理之行為而納之於理,也就是

---------------------------------------------------P.85---------------------------------------------------

一種「教」,普通所謂「使他受到一些教訓」,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至於「天命之謂性」的意義,古今來許多經生學者,聚訟紛紜,都說得太玄妙而不著實際,依我看只是平平實實照字面講,「天命」就是宇宙自然推演無盡之生命。我故曰:「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亦就是這個道理。這所謂宇宙自然無窮之生命,乃是天所賦予人類萬物的,而決非任何人力所能作為,亦非任何科學所能解釋的。故這天命之命。亦可作賦予之意來解釋,因之所謂天命,就其本體言,就是天性。而其對於宇宙萬物的功用言,乃是自然運行的天理。所以朱子亦註解其「命」,猶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賦也,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此即所謂「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乃是天賦之性,我以為這是「天命之謂性」的正解。大家還應該知道這天性的「性」字,就是緒言中所說「其書始言一理的『理』字」,論其跡象,就是一切動植飛潛繁衍無窮的生命所在。我們 總理曾說:「人類歷史以生存為中心」,自然之理即是生存,反之即是死亡,這個最基本的自然之理,惟有中庸說得最明白透徹。
 現在再說「率性之謂道」的意義。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但在科學發達,天空現象,地層厚薄,以及日月距離都可以推測而知,但是宇宙存在如此之久,成毀生滅,已不知經過幾多年了,而吾國吾族何以生存至今?為何今日有我們這個中華民國?為何又經過這許多盛衰興亡的變遷?推而至於本身的我,適生在這個中國,又為何卻生在這個時候

---------------------------------------------------P.86---------------------------------------------------

?而我的本務和做人,又是應該怎樣?這就不是科學家所能說明的了。如要明白此理,就要應用到上面一句話,所謂「道不遠人」。蓋人道天道,本是一體,即人即道,道與人之間本沒有絲毫間隔,所以說「反求諸身而自得之」,就是說道即在你本身的內心。只要你能自反於心,其道就能自得了。
 至於自得的方法,只要將被外物所誘,私慾所蔽,自私自利的私心袪除盡淨,則本然天性之善,就彰明較著,充沛自在。可知一個人只要能「存天理,去人慾」,即可「參天地,贊化育」,與天合為一體,只要你真能「存心養性」,「慎獨存誠」,很自然地就可以達到「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陽明說:「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性即心之體,言心則性即在其中。」又曰:「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又曰:「理一而已矣,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可知陽明所講的心,不僅兼性,而亦指理而言,故陽明認為「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這就是朱子在第一章之後附錄中所說「以袪乎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的自得之道,這自得之道,亦就是指「與生俱來」的天人自然之「仁」心。所以我們要窮究人生之理,即亦當求之於內心之「仁」。所謂「仁者人也」。人之性即天性,亦即自然之理,如違反自然之理,就是反乎人道,

---------------------------------------------------P.87---------------------------------------------------

拂乎人性,其人必敗,其國必亡,有人性與無人性,即國家興亡所由判,所以大學說:「拂人之性,菑必逮乎身。」總之,我們復興國家,就要把自己汨沒的人性與仁德修明起來,恢復轉來,如此則道亦就在其中了,這就是「率性之謂道」的所在。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勉強的工夫,因為天命天性與天道本是一貫的,所謂修道,實在即求合乎自然之理。無論何事何物必有此理存乎其間,能研究此理而求合之,一切事業未有不成功的,大學所謂即物窮理的工夫,我們做將領的人不可不知,尤其是中庸所講天命天道與人性一致之理,我們如能真實領悟,便可成為合乎天理、循乎人性、堂堂正正、俯仰無愧的一個人,這樣自己立定做人的基礎,再以做人的道理來教導部下,使之成功立業,只要這樣來做,那教育就有把握,這亦就是「修道之謂教」的意義所在。
 (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朱子對此二語的說明,是說「道之體備於己,而不可離」,蓋謂天命不過是道之本體,而吾人生存於宇宙之間,每個人便各具有其與自然之理——與天性相通的道,所以說道之本體,即具備於吾人本身以內,而不可須臾以離,一離開了道,便是違背天性,反乎自然之理,亦即違反天命,就要凌亂紛擾,茫昧昏迷,有如歧路,有如黑夜,不但人生本務,覺得茫然,而且妄行謬說,顛倒混淆,結果未有不敗德喪身的。另一方面說:我們既知所謂「道」,必然合乎人之天性,縱使其一時為人慾私利所迷,而自童稚以至老耄,這個「道」存在我們各人心中,是沒有一刻離開的。所以我們立身處世,要問所行是否合乎正道?更要自己省察我所萌的意念如何?我所做的這件事情自問良心安不安?譬如惻隱之心,羞惡之

---------------------------------------------------P.88---------------------------------------------------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