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要旨

一個心,一個理,而沒有可以更改或變易的,這不可變、不可易,就謂之「庸」,所以說是「庸者天下之定理」。我們讀了這「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語之後,不僅了解中與庸的意義,且可了解「道」與「理」的意義及其關係所在了,所謂「道」,必須是至中不偏之謂,所謂「理」,必須是一定不易之謂。關於這一點,我們軍人尤其是應該明白,天下事物,都有一定不易的道理,而不是什麼玩弄奇巧的方法,可以徼倖一時,投機取巧,而能成功的。所以我們越是到最危險艱難的時候,亦只要平平常常的照正常的道理做去,不要慌張,不要紛亂,只求合理,只要適度,這樣,終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就是中庸之道。中段是說明中庸傳授之由來,既稱孔門傳授心法,便知道是以心傳心,不能用口頭說明,因為他極其精要,所以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我今天所講的,也不過為大家開一個研究之門徑而已。末後一段,則說明此書所言之「道」,極精微,且極廣大,因其本末一貫,所以廣博的推演開來,可以彌綸六合(就是宇宙),無所不包,而其大無外,精約的歸納起來,又是退藏於至微至密之境(即人心之微妙),而其小無內。所以本書正文第十一章所說:「君子之道,費而隱(費、顯也。是說顯而微,現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中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這亦就是說明中庸之道和革命之道一樣,其對知難行易學說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又如我們革命,儘管將這個革命道理(主義)到處發揮其一切事功,使全國乃至世界人類都受到影響和感應,而推究其由來,則皆出乎各人心中固有的傳統精神及其同具的理性,亦

---------------------------------------------------P.81---------------------------------------------------

就是所謂中庸之道。由此可知中庸一書,所講的道理,乃是融會貫穿,又是步步踏實。為我們人人所能實踐篤行,祇要善讀而玩索之,必覺得其味無窮、受用不盡了。

 以上是講明朱子傳述程子的緒言,下面我要將本書第一章,向大家詳細的闡說,這第一章是全書的綱要和精義,但必要先將朱子在本章後面所附錄的說明,加以參照,乃可使大家更易了解。本章照朱子所說的略可分為四段:
 (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二)次言存養省察之要。(三)終言聖神功化之極。(四)最後總結「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袪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這是前三者之總結,亦就是求得道體的要領。我現在先將第一章的原文讀一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句說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此二句說明道之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此言存養省察之要的省察工夫)。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此言存養省察之要的存養工夫)。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言聖神功化之極的功效)。」 

---------------------------------------------------P.82--------------------------------------------------- 

 不過這是就各節文字的內容分析而言,若將其各節意義綜合起來,則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以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止,這段整個文字,皆不外闡明其「修道之謂教」的體與用的作用,及其「教」的具體工夫和最終所得的效果而已。
 讀完了全文以後,大家已可得到一個段落分明的概念,我現在先要說明「天命之謂性」的「天」是什麼?大家應知,這裏所指的「天」,並不是一般所指的頭上天空之天,而乃是指「天然」「天理」自然之天。就是陽明所說:「良知即天也。」又說:「天即在我心中,而並不要在此之外,去別求一個天。」學者必先了解這個「天。」的意義,而后才可以研究中庸而無誤。
 以下再把本文逐段說明: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三句是一氣相承的,乃是中庸全書之綱要,而中間「率性之謂道」一句為承接上下兩句之樞紐。「率性」不應作任性解,而率是循的意思,率性就是循其性,亦就是順應天性,所謂「道」就不外乎順應著人人本身之天性而已。孫子兵法第一篇只言道之功用,對於道是什麼,並沒有解釋明白。而中庸全書對這個「道」字的意義,特別在其第十二至三十二章中,解釋更為徹底。尤其是玩索這開章的首三句,更可以了解天性與人性本是一體,率循這個天性,則日用事物之間,便莫不各有至當不易之理,此即所謂「道」。這亦就是孫子五校之計中的「道、天、地、將、法」的道之本質,而其所謂「智、信、仁、勇、嚴」五德,亦皆由此道而生的。依照朱子序文所說「率性之謂道」的「道」字,就是闡明「人

---------------------------------------------------P.83---------------------------------------------------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信也)執厥中」,堯以傳之舜、舜以傳之禹的中國歷聖一貫相傳之「道」,我以為這四語,實在就是中國道統所傳授的心法中之要訣。乃可名之為「道統四語訣」。亦如王陽明為便於傳授其「致良知」而作的四句「究竟話頭」一樣意思。所以當時陽明說:「以後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可知道這「道統四語訣」,乃亦為便於傳授道統,並為免於後來失了其道統宗旨而作的。至於道之本質,乃在於「允執厥中」的「中」字,這「中」字,即指中庸之「中」而言。而在修養工夫上說,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意思,亦兼而有之(據朱子說:這一句「允執厥中」,乃是最先由堯以傳諸舜的,其他三句是後來由舜闡明這一句「允執厥中」的精義,而加以補充傳諸禹的)。至於人心與道心之分,只要看朱子序文所說:「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勝夫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其後又說明:「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也。」知此就可了解「天命」「率性」與「人心」「道心」和「精一」「執中」的精義,及其對「修道之教」的關係和中

---------------------------------------------------P.84---------------------------------------------------

最近更新於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