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古代作戰原則以及今日戰爭藝術化的意義之闡明(下)

內容來源:卷二十五    演講

隸屬章節:演講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七月十一日
主持陸軍指揮參謀學校將官班第×期學員畢業典禮講——            

要旨
    一、革命將領的精神修養工夫。
    二、對危微精一中意義的補充。
    三、定靜安慮得即進於危微精一中的門徑。
    四、以孫子語意解釋定靜安慮的工夫與效果:
    1·「定」即「治氣」的工夫;
    2·「靜」即「治心」的工夫;
    3·「安」即「治力」的工夫;
    4·「慮」即「始計」與「謀攻」的工夫。
    五、以孫子語意解釋危微精一的道理:
    1·「危」——知己;

---------------------------------------------------P.281---------------------------------------------------

    2·「微」——知彼;
    3·「精」——技術求精;
    4·「一」——精神求一。
本文
    今天是陸軍指揮參謀學校將官班第×期學員畢業。這是你們對革命事業將要有再進一步的貢獻,也是你們發揮學用一致,克奏膚功的開端!我在失敗之中,最足安慰自己的,就是看到各級軍事學校,各種訓練教育,以及最近國防大學與指揮參謀學校,每一期的成績優良,辦理有效,所以每一期的畢業,都帶給了我一個希望,那就是我們革命,又增加了一份新生的力量,獲得了一份勝利的保證。今天我特別希望於大家的,就是要你們在畢業以後,能與國防大學以及本校各期的畢業學員相互砥礪,立志奮勉,共同以建軍建國的骨幹自任,使今後我們國民革命軍在精神上、行動上、學術上、都能精益求精,實踐篤行,以達成反共抗俄、雪恥復國的國民革命第三期任務!
    上次我在國防大學,曾經講過「孫子兵法與古代作戰原則以及今日戰爭藝術化的意義之闡明」。只是因為時間的關係,當時沒有能夠詳細講述,要趁今日給大家補充引伸。在上次的講詞裏,我曾經強調革命軍人,不單是僅僅講求學問和技能就行了,最緊要的是要講求品德和精神的修養。因為革命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富有極高度的感召力和統馭力。所以從營團長起,一直到最高層的指揮官,都不是僅僅學得一點軍事學術和科學的方法技能,就能夠勝任的,我們必須在科學以上,更要追求一種精神的品德的修養。大家知道,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單是要求他能在槍林彈雨中,確

---------------------------------------------------P.282---------------------------------------------------

實具有高度的理智,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度的光榮戰死的決心。而尤其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平時的修養,平時的統馭,平時部屬對他所發生的信仰如何?因為惟有平時的行動生活,才是對部屬與幕僚最有力的影響。我以為你們作將領的,對上官並沒有什麼可怕,因為上官如果發覺了你有錯誤,他會來責備你,糾正你,處罰你,也可能會原諒你;惟有部下,對你最接近,也最了解,他時時可以看到你的生活和行動,如果你作上官的一有錯處,或是於你的人格有損的事,被他發見,他口裏雖不敢直說,但在他的心裏就會發生輕蔑和藐視你的印象。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我們作革命軍將領的,可以說至少都是百目所視,百手所指,甚至於是萬目所視,萬手所指;所以你們階級越高的,就越要兢兢業業,莊敬自持,不好以為是在部下的面前,就可以隨便,而意存放肆輕忽。我以為一個人,如被他的部下輕忽藐視,這是人生最難堪的事情,所以對部下比對上官更要敬畏才行。但這些學養,就不是從科學知識上,所能夠獲得的,惟自在精神修養上,自反自省,切己體察,日就月將,然後才能夠深造有得。所以我在上篇講詞裏,除開對孫子所講古代的「道」「天」「地」「將」「法」五項作戰原則,以及現代所稱戰爭藝術化的要義,曾經加以闡述以外,特別提及到我們中華民族歷代聖哲相傳的心法,亦就是我們中國哲學正統思想,即書經大禹謨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語精神修養的要領。我們中國將領,必須對中國哲學,要有研究;尤其是對於中國固有的軍事哲學,更要有深切的修養。如果一個將領平時不知道研究哲學,不注重精神與品德的修養工夫,那一到了戰場上,危險生死關頭,你的心神,就會動搖不定;即使你有了怎樣好的軍事科學,亦將魂不附體,手足無措,學不

---------------------------------------------------P.283---------------------------------------------------

致用了。所以今後一般將領,特別要注重哲學的研究,方不致重蹈大陸上失敗時喪膽落魄的覆轍,以期湔雪已往的恥辱。前面所說「危微精一中」的哲理,上次我已經略加解釋,並認為:「我們要知危求微,必須專精專一,然後料敵定謀,處事決策,纔能允執厥中,不致有所偏差貽誤」。今天還要補充另外一層意思,亦可以和上次所講的互相發明的,就是王陽明對此一哲理的解釋,他說:「心一也,未雜於人偽,謂之道心;雜於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又說:「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又朱子對這四語解釋,亦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又說:「夫謂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奧也;心則一也,以正不正異其名耳。惟精惟一,則居其正,而審其差者也;絀其異,而反其同者也;能如是,則信執其中,而無過不及之偏矣。非以道為一心,人為一心,而又有一心以精之也。」照以上所說,可見朱子、程子、以及王陽明,都是以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的。我在上篇裏所說:「危微精一的要義,就是指的人心最容易以私慾自蔽,陷於危殆的絕境;必須時時要以臨深履薄的戒慎恐懼的知危之心,來克服他。」那也就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的意思。至於另一層意思,我認為也可以說是要人以「操危慮患」之心,明「見微知著」之道,精一之至,自協於中,這是對體察踐履的工夫而言的。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存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之心,自知戒懼,以深造於精一之境,而後對於一切事物,無論計畫或行動,亦就能把握其中心與重點

---------------------------------------------------P.284---------------------------------------------------


而不失了!我所以說,這是革命將領精神修養工夫的心法,就是特別著重在這一層的上面。固然存天理,滅人欲,亦是我們革命將領品德修養工夫的門徑;但我們不獨要求革命將領有完美的品德修養,同時更須要求革命將領有高度的精神修養!因此,我們必須要如王陽明所說的:「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來省察克治,時時反問自己,我這顆心是不是又放肆了?散漫了?搖動了?沮喪了?是不是又被人欲(物慾)浸蝕了天理(本然之善)?如此,每一天都像越王勾踐,反問自己「汝忘會稽之恥耶」?一樣地來省躬自責,那對於「危微精一」哲理的修養工夫,雖不能事事皆中,亦必不遠了。

    我們既已知「危微精一中」是我們革命將領精神修養工夫的心法,但如何能夠實踐這個心法,那就要研究了。我以為大學上「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就是我們進於「危微精一中」的門徑。我們知道大學一開始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裏的明德、新民、至善,即大學的三項綱領;在綱領的後面,緊接著告訴我們的,就是大學之道的方法,它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照王陽明的解釋:「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所以這裏「定靜安慮得」,也就是我們做「危微精一中」的至精至一工夫的著手處。
    在要講「定靜安慮」之前,特別要為大家就「知止」的意義,先加解釋。知止的意義,照朱子的意思:「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止則心有定向。」以故這個知止,就是「知至至之」,是給你一個追求至善的目標(即所當止之地),必至於是而不遷,使志有定向的意思。我們革命將領對

---------------------------------------------------P.285---------------------------------------------------

於三民主義的實行,就是我們所當追求的至善的目標,也就是我們「所當止之地」。因此,這個止字,絕不是「止,吾止也」,告訴你自滿自足,不必再求進步了的意思。一般人往往只照字面上望文生義,不求甚解,難免不把這個「知止」的止字,誤會到學記上所說的「學者有四失……或失在止」的上面去,如此,就是大錯了。
    現在再講「定靜安慮得」,根據朱子的解釋:「定謂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最後慮而有得」。我以為這得字對照上文知「止」的止字而言,亦可以說這「止」字是一個目標,「得」字就是所以要獲得這個目標,故必須經過定靜安慮,而後方能達到其所止的至善境地。要淺顯的說,這「至善」亦就是「正確」的意思;止於至善者,達到其正確的目標之謂也。所謂知止,就是認識了正確目標,即向這正確的目標去安心追求;所謂能得,就是已能達到這正確的目標而已。元儒吳草廬說:「窮理知言則知止,集義養氣則有定,定則靜矣,靜如止水,安則無慮而不自得」。除了知言」二字,應改為「至本」之外,我認為吳氏其他各語,對於「定靜安慮得」的解釋是沒有再正確的了。我在「大學之道」的講詞裏,也曾經指出:「先要能求得真知灼識,見到獨一的至善之境,在事既有不易之理,在心自有不安之趨,這樣心才能安定下來;心能安定,然後妄念不萌,外物不搖,這就歸到靜的工夫;靜了之後,便能泰然怡然,無入而不自得,這就歸到了安的地步;安了之後,對於事事物物,便能深思遠慮,精究體察,無往而不得其宜,亦無往而不收其功。」現在我可以更簡單地說,凡事認定一個目標(知止)以後,就要志凝神定(有定),再求有氣息寧靜(能靜),心境安詳(能安)。

---------------------------------------------------P.286---------------------------------------------------

這樣自能思慮周詳,而且其所得的結論與判斷,未有不正確,亦決不會再有所偏差的了(能得)。這種「定靜安慮得」的順序,也就是「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工夫。但是大家要特別注意這定靜安慮得,乃是修養工夫的順序,而決非各段分立的東西;而且這修養工夫入門的前提,還是要由朱子在中庸裏所說的「存養省察」工夫做起才行。否則,你如不能先著力於「存養省察」,那決不能做到「定靜安慮」,若是不能「定靜安慮」,那更不能體會到「危微精一」的心法。所以我認為「定靜安慮」是危微精一」的前提;「危微精一」是「定靜安慮」的效果;而「存養省察」,又為「定靜安慮」修養入門的基本工夫。這個修養工夫的順序,學者是不可不知道的。

    上面的解釋,是單就哲理來說的;如果要應用於軍事上的話,那用孫子的語意來說明,也許更容易明白。
    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孫子的語意,繼續解釋「定靜安慮」的工夫與效果。在講「定靜安慮」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克勞塞維茨曾說:「所謂兵法,實不過是對於一個戰役中,可能遭遇的一切境況,作合理思索的結果而已」。這種「定靜安慮」的工夫,就是要給你一個「合理的思索」的張本,亦就是「合理考慮」,考慮什麼?就是考慮你所將要擔負戰役的敵我各方的情形與內容,以及將要遭遇的各種可能問題,和他的本末、終始、先後的規律,還有最後的決心。我們現在參謀業務教育所實施的各種作為和程序,亦不外乎是這個合理考慮的要領。
    所謂「定」的工夫,我以為也就是孫子所講的「治氣」的工夫,這在軍人的修養上最為重要。所謂

---------------------------------------------------P.287---------------------------------------------------

「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以及「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就是「定」的工夫的效果。但是自我定了,那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設法對敵亂之、撓之,使敵人不能安定,並要使敵人驚駭狐疑,猜忌攜貳才行。這樣我們自己始終能定,而使敵人又不能定,那到最後,就自能獲得「亂而取之」的機會了。
    至於「靜」的工夫,亦即「治心」的工夫。這就是孫子所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又云:「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這種靜的效力,就是兵勢篇所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其勢險,其節短。」這勢與節的力量,惟先有靜的力量才能獲致。所以我以為如果要做到這種「靜」的工夫,先決條件,是要為主將者治心能靜,所謂「神明如日之升,身體如鼎之鎮」,意志澄澈,於穆靜肅;這種靜才可以使「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乃至乎「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動而不迷,舉而不窮」了。同時反過來說,我們更是要使敵人紛紜攘擾,譁噪驚慌,吏怒將倦,夜呼軍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無法致靜,那我們才能真正收到對敵人「以靜制動」的效果。
    其次「安」的工夫,也可以說是「治力」的工夫。怎樣叫做安呢?那就是孫子所說「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我們如果能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那就自然能安如泰山,自然能先立於不敗之地了!但是要了解這裏所謂「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並不是要你坐著挨打,而是要你積極準備,隨時可以做到「後敵而發,先敵而至」的意思,這道理是不能不特別體察領會的。同

---------------------------------------------------P.288---------------------------------------------------


時我還以為「安」的工夫,尤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各級將領明理知義,別順逆,明生死;尤是是為主將者,更要有膽有識,有威有信;也就是要如拿破崙所說的「使士兵之間,充滿信心」。這樣即使遭遇任何危險與困難,全軍亦不至有所動搖,那才能確實做到安而後能慮的功效。但是對敵人來說,那就要使「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如此,則我安而敵亂,那就自然可以「因敵制勝」了。

    最後講到「慮」的工夫,這慮就是「始計」篇的計,與「謀攻」篇的謀字工夫。易言之,慮是考慮之慮,而不是憂慮之慮,所以慮是設計與定謀的張本,亦是先由定由靜由安而後能慮能得的工夫。這「慮」字工夫,在軍事上,是決定成敗存亡的最大關鍵,我之所以只以「始計」與「謀攻」來解釋「慮」字的意義,不過是應用他「計」與「謀」二字代表「慮」的性質;其實孫子十三篇,每篇的內容,無不以「慮」為其兵法和一切作為之本——幾乎無慮就不能作戰。他說「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所以「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我以為謀發於未然,智周於萬物,一切計畫謀略的智慧,都是由「慮」而生的,否則失幾昧勢,就是無慮了。我們一方面固然要使自己能夠「運兵計謀,為不可測」,「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另一方面還要「使人不得慮」,這樣才是智慮的極致。
    講到「定靜安慮」的反面,我們也可以用孫子所說的「曰走」「曰弛」「曰陷」「曰崩」「曰亂」「曰北」六敗之道,來徵引佐證。孫子所說的「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都是不能「定」的結;因為這裏所指的「以銖稱鎰」的態勢,就是說明其輕重倒置,不能穩定,而其所有「走」「弛」「陷」的敗局,也必然是偏重偏輕搖擺不定的形勢所造成的。孫子又說「吏怒而不服,遇

---------------------------------------------------P.289---------------------------------------------------

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這裏所指的「怒」與「懟」,就是不能「靜」的表現;而崩潰的起因,雖然不止一種,但紛紜擾攘,不能靜肅,則是導演崩潰的最大因素。他又說「將懦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陳兵縱橫,那就是不「安」的表現;不安之至,自然非「亂」不可了。孫子又說「將不能料敵,以一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將不能料敵,自然就是將不能慮,將者無慮,乃未有不「擒於人」而不失敗之理。照以上的道理來看,可知我們治軍臨戰,如果不能定靜安慮,那其結果,就只有「走」「弛」「陷」「崩」「亂」「北」了;而且最後其主將亦必「擒於人」,非俘即降,要身為天下所笑而貽羞萬年了。所以說這是「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總之,我們惟有定則不為敵所撓,而能撓敵;靜則不為敵所伺,而能伺敵;安則不為敵所駭,而能駭敵;慮則不為敵所算,而能算敵。到了最後,也就能達到「安則無慮而不自得」的境域,這樣當然是只有制敵,而不為敵所制了。
    以上所解釋的「定靜安慮」的工夫,實在也就是「危微精一」的工夫;「定靜安慮」是先著,「危微精一」是效果。為什麼呢?因為在「定靜安慮」以後的「得」,亦即「危微精一」而後的「中」,無論你「能得」或「執中」,都必先要由「定靜安慮」與「危微精一」的工夫裏所衡慮得中而來。只要你衡慮能得,自必允執厥中了。
    所謂「危」的道理,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戰爭是危而又危的!我們將領要能夠凜於自己是「民之司命」,要能夠以「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

---------------------------------------------------P.290---------------------------------------------------

骨嶽血淵之中」的精神,來知危持危,然後才不會有不備、不戒之虞;所謂「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就是這個意思。同時我們更要能夠「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那才是做到了「危」字工夫的極處。
    所謂「微」的道理,孫子說:「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又說「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大家須知敵情極微,形之者更微,我們惟有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然後才足以言「燭幽微之幾,察隱伏之情」。
    所謂「精」的道理,應該是多算(參謀)勝少算,多算則計畫周詳,處置精當。總之,能察則明,能算則精。孫子說「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所以我們惟有能周詳與精到,然後才能以精制暴,以優制劣,以長擊短,以寡擊眾。
    最後所謂「一」的道理,就是要「我專而敵分」。「我專而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就是一的道理;「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齊勇若一,政之道也」,亦是一的道理;這也就是戰鬥意志,必須求其團結一致。大家要知道,凡事都是成於一而敗於二三的。所以說能一則「彼紛不紛,併力一向,我慮則一,誰敢侮予」!
    由於以上的解釋,可知將領能有「危微精一」的精神修養,乃可料敵如神,無計不中,也就可無入而不自得了。我們可以概括的說「危」字的工夫,是要用在「知己」的上面,惟有知「危」,纔能戒懼毋忽。「微」字的工夫,是要用在「知彼」的上面,惟有對敵知「微」,纔能洞徹燭照,了然無遺。在

---------------------------------------------------P.291---------------------------------------------------

「技術」必求其「精」,在「精神」則必求其「一」,只要我們對戰事知己知彼,能精能一,則其慮必得,其計必中;這樣自然能夠知戰之地,知戰之日,更可以道勝,以謀勝,以武勝了。

    今天所講的,是就上次「危微精一中」的道理,再加闡明,並以「定靜安慮」的工夫,來作致力於「危微精一」的張本。一部大學始教,教人著力的地方,可以說就是完全在「知止」「有定」「能靜」「能安」「能慮」「能得」的上面,其餘「三綱」「八目」,就都是要從「定靜安慮」的上面來用功著力的。這個「危微精一」以及「定靜安慮」的道理,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的精髓。我很慚愧,至今仍不能說已有所得,但是只能說我對此強勉踐履,始終不敢或懈而已。我今天所以要為大家說出這樣一個大要來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把這種學理,應用到軍事哲學上去,努力修省,深造有得,用能雪恥復國,達成我們國民革命軍的第三任務。大家須知,我們所能自恃,而最足以自信的,惟有在精神修養一點上,能勝過敵人;亦惟有精神修養,能勝過敵人,然後反共抗俄的戰爭,才能真有最後勝利的把握。
    此外還有在本篇的上篇裏,我曾經指出「現代的戰爭,是科學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精密的科學!但不能縮小到成為數學戰爭,不能算是一種單純的數學」。而且認定「指導戰爭的最高境域,是屬於科學以上的」。這屬於科學以上的最高境域,就是道德與精神,而且大家更要了解所謂藝術化的本能,亦就超越於物質範圍,而屬於精神的領域了。這意思,最近美國一位康諾利海軍中將在美國海軍軍事雜誌裏發表的一篇「論戰爭原則」的論文,和我有一個不謀而合的相同的見解,他說:「……雖然用科學方法

---------------------------------------------------P.292---------------------------------------------------

 ,對戰爭有幫助,但不能以數學的方式來完成,所以戰爭仍是一種藝術。」他同時又引證了英國莫萊斯將軍的話說:「戰爭原則,本身不能幫助一個軍人,解決戰爭問題;正如藝術家僅知油畫原理,如不經常練習,又無天才,仍不能繪製油畫。」所以他曾強調一個將領想像力的發揮,和邏輯的分析,正確的判斷,以及專門的學術,與良好的領導之陶鍊和嫻熟。由此,就可知精神的地位,在軍事上是如何地重要了。這意思,我以為在你們研究戰爭原則和軍事哲學以及戰爭藝術化的時候,是特別值得體察和重視的。

    至於其他有關戰爭原則問題,今天無暇闡明,須待以後補述。但是如果你們能根據這上下兩篇講詞,推求體認,徵引發揮,那我相信就必能對你們大有補益。今天是你們畢業的日子,也是你們對革命事業學用一致開始的日子!希望你們確實能夠由現在這一段學程的邁進,就能開創明日革命新的里程,踏入國民革命成功的大道!

---------------------------------------------------P.29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