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古代作戰原則以及今日戰爭藝術化的意義之闡明(下)

時我還以為「安」的工夫,尤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各級將領明理知義,別順逆,明生死;尤是是為主將者,更要有膽有識,有威有信;也就是要如拿破崙所說的「使士兵之間,充滿信心」。這樣即使遭遇任何危險與困難,全軍亦不至有所動搖,那才能確實做到安而後能慮的功效。但是對敵人來說,那就要使「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如此,則我安而敵亂,那就自然可以「因敵制勝」了。

    最後講到「慮」的工夫,這慮就是「始計」篇的計,與「謀攻」篇的謀字工夫。易言之,慮是考慮之慮,而不是憂慮之慮,所以慮是設計與定謀的張本,亦是先由定由靜由安而後能慮能得的工夫。這「慮」字工夫,在軍事上,是決定成敗存亡的最大關鍵,我之所以只以「始計」與「謀攻」來解釋「慮」字的意義,不過是應用他「計」與「謀」二字代表「慮」的性質;其實孫子十三篇,每篇的內容,無不以「慮」為其兵法和一切作為之本——幾乎無慮就不能作戰。他說「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所以「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我以為謀發於未然,智周於萬物,一切計畫謀略的智慧,都是由「慮」而生的,否則失幾昧勢,就是無慮了。我們一方面固然要使自己能夠「運兵計謀,為不可測」,「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另一方面還要「使人不得慮」,這樣才是智慮的極致。
    講到「定靜安慮」的反面,我們也可以用孫子所說的「曰走」「曰弛」「曰陷」「曰崩」「曰亂」「曰北」六敗之道,來徵引佐證。孫子所說的「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都是不能「定」的結;因為這裏所指的「以銖稱鎰」的態勢,就是說明其輕重倒置,不能穩定,而其所有「走」「弛」「陷」的敗局,也必然是偏重偏輕搖擺不定的形勢所造成的。孫子又說「吏怒而不服,遇

---------------------------------------------------P.289---------------------------------------------------

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這裏所指的「怒」與「懟」,就是不能「靜」的表現;而崩潰的起因,雖然不止一種,但紛紜擾攘,不能靜肅,則是導演崩潰的最大因素。他又說「將懦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陳兵縱橫,那就是不「安」的表現;不安之至,自然非「亂」不可了。孫子又說「將不能料敵,以一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將不能料敵,自然就是將不能慮,將者無慮,乃未有不「擒於人」而不失敗之理。照以上的道理來看,可知我們治軍臨戰,如果不能定靜安慮,那其結果,就只有「走」「弛」「陷」「崩」「亂」「北」了;而且最後其主將亦必「擒於人」,非俘即降,要身為天下所笑而貽羞萬年了。所以說這是「將之至任,不可不察」。

    總之,我們惟有定則不為敵所撓,而能撓敵;靜則不為敵所伺,而能伺敵;安則不為敵所駭,而能駭敵;慮則不為敵所算,而能算敵。到了最後,也就能達到「安則無慮而不自得」的境域,這樣當然是只有制敵,而不為敵所制了。
    以上所解釋的「定靜安慮」的工夫,實在也就是「危微精一」的工夫;「定靜安慮」是先著,「危微精一」是效果。為什麼呢?因為在「定靜安慮」以後的「得」,亦即「危微精一」而後的「中」,無論你「能得」或「執中」,都必先要由「定靜安慮」與「危微精一」的工夫裏所衡慮得中而來。只要你衡慮能得,自必允執厥中了。
    所謂「危」的道理,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戰爭是危而又危的!我們將領要能夠凜於自己是「民之司命」,要能夠以「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

---------------------------------------------------P.290---------------------------------------------------

骨嶽血淵之中」的精神,來知危持危,然後才不會有不備、不戒之虞;所謂「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就是這個意思。同時我們更要能夠「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那才是做到了「危」字工夫的極處。
    所謂「微」的道理,孫子說:「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又說「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大家須知敵情極微,形之者更微,我們惟有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然後才足以言「燭幽微之幾,察隱伏之情」。
    所謂「精」的道理,應該是多算(參謀)勝少算,多算則計畫周詳,處置精當。總之,能察則明,能算則精。孫子說「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所以我們惟有能周詳與精到,然後才能以精制暴,以優制劣,以長擊短,以寡擊眾。
    最後所謂「一」的道理,就是要「我專而敵分」。「我專而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就是一的道理;「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齊勇若一,政之道也」,亦是一的道理;這也就是戰鬥意志,必須求其團結一致。大家要知道,凡事都是成於一而敗於二三的。所以說能一則「彼紛不紛,併力一向,我慮則一,誰敢侮予」!
    由於以上的解釋,可知將領能有「危微精一」的精神修養,乃可料敵如神,無計不中,也就可無入而不自得了。我們可以概括的說「危」字的工夫,是要用在「知己」的上面,惟有知「危」,纔能戒懼毋忽。「微」字的工夫,是要用在「知彼」的上面,惟有對敵知「微」,纔能洞徹燭照,了然無遺。在

---------------------------------------------------P.291---------------------------------------------------

「技術」必求其「精」,在「精神」則必求其「一」,只要我們對戰事知己知彼,能精能一,則其慮必得,其計必中;這樣自然能夠知戰之地,知戰之日,更可以道勝,以謀勝,以武勝了。

    今天所講的,是就上次「危微精一中」的道理,再加闡明,並以「定靜安慮」的工夫,來作致力於「危微精一」的張本。一部大學始教,教人著力的地方,可以說就是完全在「知止」「有定」「能靜」「能安」「能慮」「能得」的上面,其餘「三綱」「八目」,就都是要從「定靜安慮」的上面來用功著力的。這個「危微精一」以及「定靜安慮」的道理,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的精髓。我很慚愧,至今仍不能說已有所得,但是只能說我對此強勉踐履,始終不敢或懈而已。我今天所以要為大家說出這樣一個大要來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把這種學理,應用到軍事哲學上去,努力修省,深造有得,用能雪恥復國,達成我們國民革命軍的第三任務。大家須知,我們所能自恃,而最足以自信的,惟有在精神修養一點上,能勝過敵人;亦惟有精神修養,能勝過敵人,然後反共抗俄的戰爭,才能真有最後勝利的把握。
    此外還有在本篇的上篇裏,我曾經指出「現代的戰爭,是科學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精密的科學!但不能縮小到成為數學戰爭,不能算是一種單純的數學」。而且認定「指導戰爭的最高境域,是屬於科學以上的」。這屬於科學以上的最高境域,就是道德與精神,而且大家更要了解所謂藝術化的本能,亦就超越於物質範圍,而屬於精神的領域了。這意思,最近美國一位康諾利海軍中將在美國海軍軍事雜誌裏發表的一篇「論戰爭原則」的論文,和我有一個不謀而合的相同的見解,他說:「……雖然用科學方法

---------------------------------------------------P.292---------------------------------------------------

 ,對戰爭有幫助,但不能以數學的方式來完成,所以戰爭仍是一種藝術。」他同時又引證了英國莫萊斯將軍的話說:「戰爭原則,本身不能幫助一個軍人,解決戰爭問題;正如藝術家僅知油畫原理,如不經常練習,又無天才,仍不能繪製油畫。」所以他曾強調一個將領想像力的發揮,和邏輯的分析,正確的判斷,以及專門的學術,與良好的領導之陶鍊和嫻熟。由此,就可知精神的地位,在軍事上是如何地重要了。這意思,我以為在你們研究戰爭原則和軍事哲學以及戰爭藝術化的時候,是特別值得體察和重視的。

    至於其他有關戰爭原則問題,今天無暇闡明,須待以後補述。但是如果你們能根據這上下兩篇講詞,推求體認,徵引發揮,那我相信就必能對你們大有補益。今天是你們畢業的日子,也是你們對革命事業學用一致開始的日子!希望你們確實能夠由現在這一段學程的邁進,就能開創明日革命新的里程,踏入國民革命成功的大道!

---------------------------------------------------P.293---------------------------------------------------

 

最近更新於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