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孟學會第十一次會員大會書面致詞

內容來源:卷四十 書面致詞

隸屬章節:書面致詞\中華民國六十年

 

 

——中華民國六十年四月十一日——

    孔孟學說,乃是我民族文化的精髓,三民主義思想的本源。今日我們正致力於三民主義之實行,民族精神之重振,而與此關係密切而重要者,自無過於孔孟學說之弘揚與實踐。中正自四十九年貴會成立以及其後十年歷次會員大會時,均不憚對此反覆指陳,以期共同努力。
    國家的建立,必以其民族精神與固有文化為基礎。既藉以化民成俗,更賴以撥亂反正,救亡圖存,若喪失其民族文化,無異是一具無靈魂的軀殼。我國民族文化植基深厚,雖屢經患難,而屹立不可動搖,此實孔孟學說之高明博厚所以致之。共匪藉邪說蠱惑、暴力脅迫而竊據大陸,視我國固有倫理道德為其心腹大患,妄圖澈底摧毀,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蚍蜉撼大樹」,不僅徒勞,反而加深了其內部離心離德,大陸同胞對匪的憎恨、憤怒,亦因之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對共匪全面的鬥爭,必須用匪所畏懼的精神武器從事思想戰、文化戰、主義戰,來攻匪之心,奪匪之魄,來剷除民族的敗類,來誅討國家的罪人。而民族文化,即是最精良的精神武器。我們已知孔孟學說為民族文化精髓之所在,自應積極闡發其精蘊,使之深入人心,以加強民族的精神武裝,使人人皆成為英勇的鬥士。以至仁伐至不仁,我之必勝何疑。匪之不亡何待!

---------------------------------------------------P.334---------------------------------------------------

    孔孟學說之精髓,在闡發人類生存之原理,約而言之,曰仁與義,惟有仁義的功用之確能發揮,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乃見。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又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又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皆以仁義為人生立身行事之本,希望人人都能處常不偷閑,居仁由義以制行;臨難不苟免,成仁取義以全節。禮記儒行篇所謂「戴仁而行,抱義而處」。也即是說明仁義不是徒託空言,而重在篤實踐履。我國歷代民族偉人,無一不是戴仁抱義,以天下為己任,或致太平,或靖患難,無論為成功,抑為成仁,其浩然之正氣,無不充塞於天地之間,我民族命脈亦賴以綿延壯盛。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緬懷開國諸先烈立志革命,為國家爭自由,為民族求生存,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前仆後繼,克成大功,其壯烈志節,實與歷代民族偉人後先輝映。而其所受孔孟學說薰陶之深,尤不待言。先烈以此完成開國大業,我們更當以此發揚辛亥革命的精神,肩負建國的重任。建國的典範為三民主義,我們已知三民主義思想的本源為孔孟學說,孔孟學說之宏揚實踐,正所以培養三民主義的本根。譬如樹木,其根柢槃深者,枝葉必然盛茂。孔學大昌於現代,主義大行於全國,此中正之所昕夕期求,願與諸君共勉。

---------------------------------------------------P.335---------------------------------------------------

最近更新於 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