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

明矣」,就是說無誠不智,所謂「成己成物」,就是說誠通於仁;所謂「至誠無息」,就是說唯誠乃勇。至於整個「誠」字的意義,則是「擇善固執,貫徹始終」的意思。因為惟有誠乃能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唯有誠乃為物之始終、乃能一往無前、貫徹到底;唯有誠乃能創造、能奮鬥、能犧牲。一個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必須要對於主義有固執性,有貫徹到底的毅力,無論在何種危險困難的環境當中,甚至於要犧牲性命的時候,也不能動搖我們對於主義的信仰,完全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而且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盡乎其所不得不盡,更沒有什麼外力所能夠阻撓,所能夠使其停止。一切革命先烈之決心成仁,純然是出乎一片至誠,所以說誠是革命的原動力。
    有了這個誠字,和智、仁、勇三個字做革命的原動力,我們還要能夠「力行」。關於「力行」這方面的話, 總理已經講得很多,一部「知難行易」的孫文學說,可以說就是啟示我們革命要「力行」的道理。 總理當時因為看見人們知而不行,尤其是在民國七八年的時候,看到國人對於革命方略,不肯實行,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創造「知難行易」的學說,舉了很多例證,鼓勵大家去實行。最近我又根據 總理遺教,特別向大家講明「行的道理」,我認為我們革命不患其不成,只患其不能力行。
如果大家已認識了三民主義,而不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不去實行三民主義,就不是 總理的信徒,也不能算是國民黨的忠實黨員。中庸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這個「無息」就是行的意義。我常說:「人生自少至老,在宇宙中間,沒有一天可以脫離行的範圍,可以說,人生在行的中間長成,由於行的中間而充實了人格,而提高了人格。又說:「我們要認識行的真諦,最好從易經上天行健君子自

--------------------------------------------------P.145--------------------------------------------------

強不息一句話去體察。」又說過:「我們行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簡單總括的答一聲是一個『仁』字。我們所行的就是在行仁,仁是本乎大公,出乎至誠,所以知之出乎誠者必智,行之出乎誠者必勇,智者之知必知仁,勇者之行必行仁,而且其行必篤,其知必致,其知其行,斷無不成。」這幾句話,不特為力行兩個字作一個詳盡的解釋,實在也是我們 總理締造中國國民黨,自建黨革命以還,過去五十多年的光榮鬥爭歷史的總說明。過去五十多年來,我們無數先烈和同志因為本此一「誠」,發為大「知」、大「仁」、大「勇」,力行三民主義,不知經過了多少困苦艱難!一部中國革命建國史,幾乎完全是中國國民黨一般先烈同志的赤血所寫成,我們今天遭逢到空前的國難,本黨承全國國民付託之重,擔負總理和無數先烈遺留給我們的革命建國的重任,要想死裏求生,完成救亡復興的偉業,只有從「力行」中去實行三民主義,這是大家應該特別注意的。
    明瞭了我們革命原動力的內容和力行的意義以後,我們就要問「力行」從那裏開始著手?依據我們革命的方略,就要有一個「黨」。 總理創導革命,以組黨為入手,而且告訴全國國民「不但有入黨的權利,也有入黨的義務」,這就明白指出我們革命是順乎天理,應乎人心,而為中國國民有志救國者所應該共同擔負的大事業。因為「黨」是團結同志,實行革命的總機關,一切革命力量、革命行動,都需要從這個機關裏放射出來。在革命建國時期當中,障礙亟待掃除,民眾尚待喚起,國民既不能全體參加革命救國的事業,而他們的利益不能不有以保障,他們的幸福不能不為之顧全,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安危不能不有所策劃,所以一切要由黨來負責,所謂「以黨治國」、「以黨建國」,其意義即以黨來管理

--------------------------------------------------P.146--------------------------------------------------

一切,由黨來負起責任。黨並不是為黨員利益而存在,乃是為國民利益而存在,為實行革命而存在;沒有黨,則革命力量無由集中,革命事業無所寄託,所以我們要完成革,不可不鞏固黨的基礎,充實黨的力量。
    明白了以上各節以後,我們就要切實認識什麼是實行國民革命的程序。
總理在很早以前,就把建國的程序分成了三個時期,就是軍政時期、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這三個時期的工作不能混淆,層次不能躐等,否則革命事業就不能穩定確實以達到最後的成功。拿現在的情況來說:我們訓政工作方在中途,突然遭遇國難,革命前途橫著比從前更頑強、更嚴重的障礙,所以我們日常的工作,應該以軍政時期為本,而同時加緊訓政時期的工作,以期抗戰建國,得以同時完成,現在依照本表所示,逐一說明如下:
    先說建國第一時期——即軍政時期——要有「軍法之治」。這個時期最基本的工作,是建立革命武力,以掃蕩革命的一切障礙。這裏要特別說明的,就是所謂武力不限於軍事,軍事之外,同時要有教育和經濟,配合起來,纔能構成整個的武力。如果單有軍事,無論如何是不能抵禦外侮掃除障礙的。教育、經濟、軍事三者之中,教育尤為首要。講到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發揮其智識、道德、體魄和群性,即所謂智、德、體、群四育。智育就是智識技能的培養;德育就是品德人格的提高;體育就是精神體力的增強;群育就是團結一致互助合作習性的養成。我們要知道:教育乃是國家民族的精神與文化,亦即永久的生命根基之所託;所以教育的優劣成敗,即是國家民族興亡盛衰最大的關鍵。我們現

--------------------------------------------------P.147--------------------------------------------------

在正和倭寇作戰,教育的成敗,也就是我們抗戰的成敗最大的關鍵。我們今天的一切教育,要有一個中心目標,就是要實施軍國民教育,養成軍國民的風尚。什麼是軍國民教育呢?就是中國固有的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文武合一,智德兼備的六藝教育,而同時應該注重的是智、信、仁、勇、嚴五種武德的培養。一矯過去消沉的民氣、文弱的頑風。再講到經濟,經濟的要素有三:第一是勞力,第二是土地,第三是資本。我們要建立經濟上的武力,就要使全國的勞力、土地和資本。盡量用之於生產,不可有一點荒廢和浪費。大學上說:「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就是一方面要增加生產,一方面要減少消費的意思。 總理對於國家經濟力的培養,有四句重要的話,就是「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貸暢其流」,這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使地無荒土,人無遊民,物無廢材,貸無壅塞,這樣,我們國家的經濟力量才能充實,經濟方面的革命武力才能建立起來。最後講到軍事,近代的軍事由於空軍發展,已無所謂前方與後方,我們要充實國防,一定要辦到全國皆兵,照管子「作內政寄軍令」和商鞅「舉國而責之於兵」的辦法,造成四萬萬人都具備戰士的資格,以保衛我們的國土。這教育、經濟、軍事三者,我曾經喻為「國力之源」,可以說是現代國家立國的大經。我們在
軍政時期,實行軍法之治,除了建黨、建軍用武力掃蕩革命的障礙而外,還須打定教育的基礎、經濟的基礎和軍事的基礎。到訓政時期,實行約法之治,我們應該從下面所說的五種建設上去分頭努力,以加強教育的基礎、經濟的基礎和軍事的基礎。最後到憲政時期,實行憲法之治,乃能把教育、經濟、軍事這三者很健全的建立起來,使我們國家具備現代國家的資格,得以永久適存於世界,同時三民主義的實

--------------------------------------------------P.148--------------------------------------------------

最近更新於 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