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道理續編(科學建國、全面革新)  ——科學的行政管理方法、和革命工作企業化的精神

 

第一就是客觀的精神:

    比如孔子為學治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用意就是要避免主觀。孟子的「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並且說「物皆然,心為甚」,這就更加是主張要有其客觀的標準了。其他如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所說的「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就都是強調其客觀的——實驗的科學精神(這些話,我已在「科學的學庸」、「科學的道理」各篇中,詳加闡明,故不再贅述)。

第二就是一貫的系統:

    古人講知識,以為「多見而識之」,還只是「知之次也」,必須能「一以貫之,」才是有系統、有本末、有步驟、有終始、一貫的思想知識。如周易之「一致百慮」,宋儒之「統論綱領旨趣,細論條目功夫」,就正是和 國父所說的「科學者,條理之學也,系統之學也」,若合符節的!

第三就是進化革新的觀念:

    儒家對於政治與社會,人性與物理,就都是重革新、重行動的,尤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在演變進化之中。所以大學一書引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中庸

--------------------------------------------------P.299--------------------------------------------------

一書,更強調「誠則形,形則明,明則著,著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孟子則尤其說得明白,他說「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由此可知國家、社會、政治、以及心與物的革新,力行、演變、進化的道理:
    一在於推陳出新,所以伊尹曰「出其新,去其陳,病乃不存」——此乃說明政治社會求革新、求進化的意義。
    一在於周行而不殆,所以易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則說明人與物,求力行、求演變的意義。
    蓋動變則能革新,周行則能進化。而革新、力行、演變、進化,絕不是無意義無目的的,所以儒家重視行為的動機,墨家則更重視行為的效果。大家讀過墨子,就知道他說過「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這尤其是將價值觀念、效用觀念,表現於科學方法之上,而無復毫髮遺憾了!
    要之,中國文化自有其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只是由於其研究沒有整個的一貫的計劃,方法亦沒有公開的合作的習慣,甚至他所發明的事物,亦秘而不宣,而作為個人自私專利的奇貨,所以中國科學發達雖早,但是始終局限於少數知識份子,不能發揚光大,隨之遠落人後,不但未能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廣泛應用於民生福利,更未能以之廣泛應用於行政管理之上,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亦復未能踔厲其已有的科學精神和方法,以融和於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教、國防建設之中,遂使國恥民病

--------------------------------------------------P.300--------------------------------------------------

,積弱至今!
    我們眼見著日本,由其過去的力求「唐化」(也就是漢化),進而至於近百年維新以來的力求西化(也就是科學化),不但對近代的科學,知所急起直追,而對其優良的傳統,亦知所保守維護,尤其對於我國王陽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哲學,始終實學實用,力行不渝。因之他們在封建時代所遺傳下來種種徹底的、務實的力行精神以及其倫理道德、教育紀綱、社會風尚與政治人事的職守——負責、服從、忠勇、誠實的服務習性,皆能始終維持,所以吉田茂認為:他們明治維新,能夠將一個割據分裂的封建國家,在如此短期內迅速統一起來,實得力於封建時代遺傳下來的優良「遺產」。因此乃使「日本由其昔日的封建制度的狀況之下,成功的過渡到現代化國家的地位」。

    雖然,近百年來的中國社會,也未嘗不可以說是民智日蒸,可是我們究竟是從一個科學發達最早的國家,降為一個十分落人之後的國家,這是由於外在的和內在的因素,逐漸演化製造而成的。
    就其外在的因素來說——
    近百年來,列強的勢力,實在是無時無地,無不以攘奪中國為目的的!誠如霍卜遜氏所著「帝國主義論」中說的:

    「中國有著四億左右的人口,而這些人口,都具有異常的天賦勞動能力,和許多天賦的聰明才智,同時又慣於低微的物質快樂水準,而他們佔有了豐富而未開發的礦物,卻缺乏製造工業或交通機關,這些事實,就展開了(列強)有利榨取的炫惑之希望」。

--------------------------------------------------P.301--------------------------------------------------

    所以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其妄想瓜分中國的野心,是始終不變的,所以他們對於我們中國的革命運動,總是如芒刺在背,認為是其無窮利益之打擊者與阻撓者!因之,他們對於中國人民,一切要求獨立富強、謀求科學、技術、工業發展的奮鬥,無不盡其阻礙破壞之能事!而中國近代科學的萌芽,即是在這種磨難重壓之下出現的,其欲不被阻滯延緩,又何可得?
    但是真正影響最大的,還是由於我們自己的內在因素:

第一可以說是文化的因素

    本來中國智識份子,大多著重內在的存養省察,而不甚重視外在的現象探索的,所以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一般除了在道德上主張「物吾與也」之外,就很少著意於「物」之厚生、與「器」之制用之宜的。即在道德上,亦且僅偏重於一己的修持,而忽略了大眾的政治道德。尤其是習慣於分「勞心」和「勞力」成為兩截,於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科學技術,固然統統被賤視為「勞力」的雕蟲小技,即書法、繪畫……所謂以風雅自任者,亦無不自陷於遞相摹擬、了無創新進步的窠臼之中,所以只知靜而不知動,只求知而不求行,只重守舊而不知革新,科學技術之不能昌大,此要為其主因。

第二可以說是政治的因素

    近三百年來滿清政治,對於人民的教育,始終是一種奴化和臣服的教育,養成了一般國民只有消極

--------------------------------------------------P.30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