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哲學對於一般將領的重要性

  但是敵人的判斷如果合理正確,其兵力佈署和各種計劃作為,亦擬訂得完備無遺,而其行動方向亦無明顯錯誤的跡象,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雖可運用高度的情報技巧和有效的攻心戰法,但亦須看他是否會被誘惑而發生其錯誤。如因此敵人自陷錯誤,而果中我計,那就是孫子所謂「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上面第一與第二節中所說:「勝可為也」與「勝不可為也」二種意思,我在此要特別加以補充闡述,因為這兩句話,是讀孫子的人最易引起疑問或誤解的,而且其關係亦甚重大。以為這兩句話的意思,在文字上看來,是大有區別的,而其實是並不相反的。就是說戰爭的勝負,是要審度機勢的發展,不可強勉,亦不可有「意必固我」的成見。「勝可為也」是以自我充實的基本力量為主,乃因應敵人的錯誤而擴大之,再掌握其敵人錯誤的機勢,以達成我之勝利是也。所謂「勝不可為也」乃是敵人本身自其作戰構想計劃乃至一切判斷與行動,皆無隙可乘,無瑕可擊,那你就不可強勉意必,一廂情願的來製造敵人失敗和你主觀必勝的觀念,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你要使偽裝和假情報等生效,亦必須敵人有可乘之隙,或窺破敵人心理的弱點,乃有投其所好的機會,才可克敵致勝,否則無此機會,就寧可不為。這就是「勝不可為也」的真正意義。可見為將者最重要的本領,就是一方面務要掌握一切機勢,盡量誘致和造成敵人可能的錯誤;而另一方面更要盡力避免自己陷於任何錯誤,而更要注意防制自己陷於主觀的意必固我,一廂情願的錯誤。
    總之,勝利是要以自己可勝的力量和合理而主動的行動,立於不敗之地為基礎,而後其「勝」乃有

---------------------------------------------------P.49---------------------------------------------------

「可為」。如果其本身沒有可勝的力量,而單靠投機取巧,想來製造敵人錯誤以達到其主觀的,以為可勝的目的,都必將會弄巧反拙,自取敗亡,所以其「勝」是決「不可為」的。今後我們反攻大陸採取攻勢作戰,大家所應該特別研究的,就是要使敵人的兵力隨時分散,更要誘引其脫離原有陣地,這是我們攻勢作戰,最重要的一個戰法。因為只要敵人的兵力一經分散,其精神必易於動搖,其組織亦易於解體。此即孫子所謂「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以十擊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因此我認為不論從事什麼戰爭,凡當敵人兵力分散,其陣地陷於混亂的時候,就是決定我方勝利的時候,這亦就是「勝可為也」的道理。關於這一點,在我們反攻時期,以劣勢兵力,對優勢的奸匪戰爭之中,尤其緊要。故對此戰法,不論高級將領或各級指揮官都要特別加以研究,並能靈活運用,然後才能把握敵人的弱點,造成敵人的錯誤。孫子曰:「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又曰:「敵雖眾可使無鬥」。這便是使敵人方向與行動陷於錯誤的具體功效。
    其次,我要對「勇敢行動所造成的印象」這個精神因素的意義和作用,為大家提示其要略。這一精神因素究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我以為就是要發揮其將領人格上最優良的品質,亦就是要有「鎮靜堅忍」的美德和「光榮戰死」的決心。克勞塞維茨曾說:「我們永不應喪失鎮定與堅忍,而此二者,戰爭時最難保持;無此二者,則精神上最優秀的品質,全歸無用」。這意思就是說:一個將領一定要有高度

---------------------------------------------------P.50---------------------------------------------------

自信心和決斷力,也就是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但是這所謂「決心」,是與「計劃」不同的:就是「決心」是不變的,而「計劃」是有彈性的;因為「計劃」是要隨實際情況的變遷,而有各種預備的措施,適應敵情而相機運用的。至於「決心」,那是有其一定目標,而要始終貫徹到底的。故不論在任何危險緊迫或迂迴蹭蹬狀況之下,亦不論處於任何反對阻礙或批評毀謗之中,我們亦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心,總是不避一切險阻艱難,實踐其不達目的,決不中止的決心。我以為這是每個將領都應養成的優良品質,而為你們今後報國建功的基礎。

    在此,對於「光榮戰死的思想和決心」的涵義,我要進一步說明一下。克勞塞維茨就過:「我們必須熟習光榮戰死的思想,我們應時時涵育此種思想於心中,而習以為常」。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既然相信我們的目標是正確的,行動都是合理的,那就應該堅定信心,生死以之。萬一這樣做去,仍然還要遭遇挫折或失敗,那麼到了最後不得已時,就應該有光榮戰死的決心。故馬援之擊匈奴,矢志「以身殉國,死得其所,馬革裹屍,猶為榮譽」。袁崇煥之禦外寇,則以「我守此當死此,我必不去」為其誓言,其英名乃能流芳百世。我亦時常告訴大家:做將領的人,一定要「存心時時可死,作戰步步求生」,正是這個道理。
    須知對敵人作戰,時時刻刻都是危險的,但只要我們視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為吾人最光榮的生命歸宿,那我們就必能生可安心,死亦瞑目了。所以我們必須養成「存心時時可死」的習性,才不致沾污我們革命軍人的人格。不過大家應知戰爭的根本目的,是要戰勝敵人,達成任務;故軍人不論遇到什麼

---------------------------------------------------P.51---------------------------------------------------

困難和障礙,仍應竭盡一切智力,予以克服,非至成仁取義的最後關頭,仍不應以「死」來作為解決困難的問題的惟一手段。所以軍人一方面既要「存心時時可死」,同時應該先做到「作戰步步求生」。而且惟其有「步步求生」的願望和信念,才會有「時時可死」的素養和決心。故克氏又說:「如果沒有此種堅決心,則縱在最成功的戰爭中,亦不能取得碩大的戰果,更無論其在最失敗的戰爭了」。因此我們做最高級將領的人,要想在勝利之中獲得碩大的戰果,必須於平日養成鎮定堅忍的優良品質,更要有光榮戰死的思想與習性,方能誓死報國,無忝所生。

    其三、「在絕望中之奮鬥」,其最為淺近的註釋,要算我國常語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渝」。即是一個軍人無論遇到什麼險阻艱難,遭到任何挫折失敗,亦不要放棄追求理想即實現主義的決心,更不可動搖自己光榮戰死的意志。因為天下任何事情,只要你是為了一個遠大的理想,而毫無自私的企圖,那麼你只要能基於理智的決斷,勇敢的行動,以盡其最大的精神效用,每到了這個時候,亦就是絕處逢生,轉敗為勝的時機臨到的時候。這是我在一生革命戰爭中,所得到的最大經驗,而且歷歷不爽的事實。孫子說:「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唐李光弼與叛逆史思明戰,以短兵置?中曰:「戰,危事;吾,國之三公,不可死賊手。萬一不利,諸君死敵,我自剄,不令諸君獨死也」。於忠肅禦寇兵,曾引岳武穆「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之言以自奮;並謂:「余等既蒙授以重任,敢不潔己愛軍,以重士氣;捐軀效死,以報國恩」。張居正亦謂:「大丈夫既以身許國家,許知己,惟鞠躬盡瘁而已,他復何言」。曾湘鄉戍守屯溪,曾自誓說:「離此一步,便無死所」。此等英勇之氣節,何其可歌可

---------------------------------------------------P.52---------------------------------------------------

最近更新於 2014-09-01